APP下载

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下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2020-07-29王玉芳

高教学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国家审计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

王玉芳

摘  要:高等院校和审计部门应充分把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支持政策,通过审计专业与行业专业的跨学科、跨门类和跨专业双向人才培养,扩展和提升国家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胜任高水平审计全覆盖监督职能。在推进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上,既要通过独立建制教学机构,全面提升复合型人才知识技能,又要针对行业审计监督短板,加大招收包括符合条件的留学归国学生在内的应往届毕业生,推动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在提高学生复合型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的岗位匹配度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国家审计;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001-05

Abstract: Universities and audit departments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continuing the second bachelor degree education, make good use of all support policies, through audit professional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and cross-professional two-way talent training, expand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udit personnel for audit full coverage supervision capacity. I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audit personnel, we sh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omposite talents through independent teaching institutions, but also target the short board of industry audit supervision, increase the recruitment of new graduates, including eligible returning students, promote the union with employers, improv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compou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kills, and enhance employability and job match of students with second bachelor degree.

Keywords: second bachelor degree education; government audit; composite talent; higher education

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治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审计监督职能、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在2020年5月28日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9号),为推进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以及更好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供给,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要求。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和高等院校,既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也要充分把握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机遇,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和招录力度,全面深入地弥补当前审计队伍中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短板,在为审计部门提供所需专业人才的同时,全面提升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就业能力。

一、高素质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审计职能定位

相对于传统审计,当代审计的职能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一是在审计职能定位上开始转向风险导向型审计,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和揭示被审计对象或行业存在的风险,提高审计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另一方面则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减少可能的因为审计报告和结论使用所面临的追责或赔偿问题。无论是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在绩效审计上也从传统的重视经济性评价,开始转向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性等高层次审计,审计方法逐渐转向以大数据应用为导向的复杂方法,对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审计技能与方法等都提出更高要求[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对政府审计应该履行的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对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通过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决定审计职能贯彻落实的关键因素,在于具有审计和被审计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对当前审计人才数量和所审行业知识欠缺造成的审计职能不匹配等问题,应该充分利用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繼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机遇和政策资金支持,加大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好充实基层审计人才队伍,补齐政府审计全覆盖人才数量、知识结构和高技术能力上的短板与不足。

(二)政府审计人才复合型专业知识能力的短板与不足

审计人才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只要是委托运行方式下的资金运行和企业经营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在理论上都需要具有独立公允特性的审计的充分参与[2]。在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购买审计服务已经成为委托代理关系下投资人转嫁不确定性风险的方式之一,审计报告和结论如果不能充分揭示风险隐患,将会导致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面临高额索赔风险。随着股份制经营、价值链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委托代理经营模式日趋普遍化,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多元化,都对审计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而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技术应用更加普及,审计人员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隐患的发现难度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的以上趋势,不仅要求更多的审计专业人才,以及与被审计行业对等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也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审计技术方法,显然传统审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审计人才,在这方面都是普遍欠缺的。

而从政府审计全覆盖角度,作为公有制生产资料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对公有制生产资料、产品分配和资金使用等实现全覆盖,也需要更多的审计专业人才。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都作为生产要素的内容,要实现对这些要素配置的审计全覆盖监督,需要掌握与生产要素,尤其是知识、技术和数据等相对应的复合型知识技能。如果缺乏与被审计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是难以充分胜任加大风险隐患揭示力度,以及加大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的要求。即便是通过向社会购买专业技术服务,也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审计知识[3],以及在带领、统筹协调和使用专业技术人员方面产生诸多不确定性问题。只有将被审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审计高度融合,才能够更充分地胜任新时代赋予的审计职能。

(三)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就业的区域分布失衡

由于社会经济和民生保障事业对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求很大,而且审计工作既体面又收入比较理想,从而使审计专业成为当前就业形势很好的热门专业。在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的情况下,基于审计人才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作为热门专业的审计人才缺乏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部门的就业动力。如果社会审计还可以根据审计力量和风险偏好,选择性接受一些审计项目的话,那么在审计全覆盖要求下的政府审计,一是不能主观性地规避审计风险,反而是应该加大各类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并适度承担审计本身可能的错报、漏报等风险;二是必须覆盖包括中西部地区和基层机构,尤其是在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上,基层机构反而潜在违规风险比较大,生产要素配置效能较低,不仅需要加大违规问题和低效价要素配置的审计力度,更需要基于建设性服务理念[4],帮助基层机构更好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重点民生资金的使用绩效,提升民生相关项目更有效的运行。

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传统培养层次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通过学科交叉招生,达到审计专业与被审行业的跨专业培养,并以在审计专业下招收培养非审计专业学生为主。在审计专业需求较大和作为当前热门专业的情况下,本科生尚且缺乏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动力,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更缺乏内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审计专业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专业硕士的层次进行培养,在二年制的培养模式下,一些研究生难以将本科专业与审计专业融合衔接,系统学习审计专业知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在审计是热门专业的情况下,审计专业人才极少跨专业和跨学科报考非热门的被审计行业相关专业,而且审计专业学生一般也难以掌握诸如大数据、计算机和统计学等专业知识能力。因而,即便是从研究生层面加大培养力度,也通常是其他专业转入审计专业,而不是审计专业转入到其他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数量与结构的有效均衡供给。

二、继续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对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培养的新机遇

(一)允许跨门类、跨学科和跨专业招收培养

相比198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87〕教计字105号)除国家特需专业外只允许跨门类攻读第二学位,具有明显的培养特定急需专业人才导向,而此次继续开展第二学位教育的主要亮点,在于允许应届和近三年或更长时间没有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跨门类、跨学科和跨专业报考,既是为了满足急需专业人才需求,但更注重人才的复合型知识能力培养,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及能力。而以学历提升或转变为导向的第二学历教育,在校学生偏好于学校内部相同或相似专业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存在一定交叉,只是专业知识能力的拓展,而不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培养高校允许抵扣课程学分的情况下,学生混第二学历的动机比较明显,甚至是因为对原专业不满意而转换专业。审计专业学生主要选修财经类专业,而不是理工类第二学位学历,理工类跨专业选修审计专业的也比较少,不利于培养掌握复杂审计技术方法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在允许和鼓励学生跨门类、跨学科和跨专业招收培养以后,制约审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短板的瓶颈,以及在审计人才数量和知识结构的改善上,都将带来非常有利的新机遇。一是从审计监督工作的行业知识短板上,有目的地招收非审计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更好發挥审计作用的复合型人才,从人员数量和知识技能结构上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职能;二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与审计工作需求,将计算机、数学和统计学,乃至金融工程和投资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成能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和方法的人才,充实审计人才队伍,显著提升他们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水平;三是将审计人才针对性输出到相关专业,在“双一流”高校等平台上提升审计人才的相关知识技能,拓宽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教育机构,进而从设有审计专业的高校和不设审计专业高校的协同上,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二)依托高水平学科平台重点支持国家急需专业

尽管审计专业在当前属于热门专业,但培养主体主要是财经类院校,即便诸如传统的985、211高校中设有审计专业,也主要从属于既有学科设置,大量审计专业人才来自于所谓“双非院校”,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收数量,都不利于提升审计人才数量和质量。与被审计行业或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短板,不利于充分发现和揭示国家重点行业或民生项目风险,更缺乏基于建设性服务理念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越是国家急需的专业或学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越重要,审计监督介入力度和服务内容也应相应扩大,通常也属于审计监督领域紧缺人才,为培养国家急需专业人才领域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提供了新机遇。

从重点支持的具体专业看,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药、应急技术与管理、电子信息、大数据和网络空间安全等,这几个专业的急需主要是与新冠肺炎疫情所暴露出来的短板与不足密切相关,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同时与国家安全等密切相关。显然,这些领域中的专业知识技能,以文科为背景的普通审计专业学生是难以掌握的,这就需要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中加大急需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招收一些审计专业的人才。而对于审计专业学生来说,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中聘请相关领域专家,针对性加大相关行业知识培养。受限于常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一般不可能设置较多此类专业课程,在第二学士学位培养中融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在充实审计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就业能力和提高就业机会。

(三)享受与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同等的待遇和政策

在传统的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方式下,高校通常是将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看作为一种培训机制,也就是高校创收的一种手段,学生和高校都缺乏来自于财政的经费支持,也没有固定的宿舍和其他本科生同等的待遇。因而在传统第二学位学历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和高校都缺乏正规培养的机制和条件。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在招生和培养上,安全按照当前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模式进行培养,而且一般不设置较长的实习期,在两年制全日制学习期间,纳入高校学籍管理系统,对往届毕业生来说,在就业时依然按照应届毕业生享受各种政策优惠和支持。在新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下,学生在培养时间、经费支撑、学习条件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制度和培养机制上的保障。纳入高校学籍管理系统,也便于学校统一管理,使学生在校学习、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上更加规范,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与在校生同等待遇,对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是很多设有审计专业高校,同时也设有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可以在原专业基础上重新以在校生身份,接受与审计专业相同或更有质量的教学。二是解决了第二学士学位培养住宿问题,对“双一流”等综合高校而言,为复合型审计专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同样,对报考审计专业缺乏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力的学生,也是调整专业和掌握复合型知识体系的良好机遇,不至于因专业缺乏竞争力而选择不理想岗位。将这些专业人才吸引到审计人才队伍中,成为审计工作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属于双方互惠互利行为,在审计机构与学生的双向帕累托改进中,显著提升审计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三、推进高素质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

(一)建立独立建制教育机构,全面提升复合型人才知识技能培养

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不是应急性培养方案,而是与我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相一致,其培养模式也将长期存在。如果只利用原建制学院教育资源,将会简单地引导到普通在校学生培养模式上去。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源同时包括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机构人才需求更加了解,而且主要以没找到理想就业单位的学生为主,就业能力相对偏低。因而,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既要加强他们原来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也需要强化提升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教学,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两个专业都缺乏竞争力。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将审计作为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有时需要根据学生原专业编班或学习小组,以结合未来行业审计方向,针对性提升行业审计专业知识技能。面向审计专业招收的行业性高校,如果从非热门但急需专业上招生,一般很难按班级编制招收的学生,往往需要依托诸如“双一流”等高水平大学,才对审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吸引力。

因而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是各类不相关专业的重新选择,而是既要巩固其原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要加强第二学士学位课程培养力度和质量,这就必然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部门。不同于以前以急需专业人才为目的的转专业培养,此次通过第二学士学位进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显著特点是纳入高校学籍管理系统,全日制脱产培养两年,为单独建立教育培养部门提供了政策依据。对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政府审计教学机构为主,综合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专业教学资源,协调学校开设有相关专业的资源,既加强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培养,也加强与重点扶持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一学士学位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从两个专业知识融合交叉上,提高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加大符合条件的往届生和留学归国学生的招收培养

继续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重点支持应届和近三年毕业的往届生,但也没有禁止之前毕业学生的招收,而只是原则上不招收,为高校选择高质量生源提供了政策依据,充分利用招收政策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力度,填补特定行业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短板与不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和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只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通常难以深入揭示行业风险隐患和对绩效水平做出高水平全面评价,更无法基于建设性服务理念服务于行业发展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掌握行业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量引入到审计工作中來,可以有效弥补高层次审计监督的短板与不足,提高审计监督和治理效能。只要是满足政策规定和符合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的本科毕业生,都应该作为复合型审计人才招收培养的重点目标,通过连续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将其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加大国内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招收培养力度,还应该加大留学归国人才的招收培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情况下,在“一带一路”倡议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平台上,既有大量国有资本和国内企业走出去,也有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和企业到中国投资,因而未来必然需要更多的既熟悉生产投资行业知识和各国文化习俗、制度和法律的人才,也需要能够保障境外资本和投资人利益的审计人才,由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形成了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受历史原因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影响,除ACCA等国际型人才培养专业外,大部分审计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弱,而且课程体系多以本国教材和知识体系为主,因而难以充分胜任境外资本的审计监督工作。招收归国留学人员,可以在短期内尽快培养出既了解国外情况而且英语水平又较高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从数量和知识结构上充分弥补当前的短板与不足。

(三)加大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用人单位与特色院校的联合培养力度

在本科层面上加大第二学士学位培养力度,直接目的还是通过复合型知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力。因而,除了少数学生秉持转变专业或方向动机外,促进本科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是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初衷。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复合型人才需求,针对性选择对口高校实施联合培养或定向培养,这对用人单位和学生来说都是有利的,而且也可以显著降低招收培养高校的就业考核指标压力,进而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尽管审计专业当前就业压力较小,但用人单位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短板与不足也非常明显,有些毕业生还需要用人单位通过在岗培训或锻炼的方式,才能真正胜任复合型审计业务要求[5]。例如,南京审计大学针对中西部和基层政府审计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在较早时期就开始规划通过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针对性培养复合型政府审计方向的人才,并制定了学费减免政策,但对符合政策导向的审计专业学生,依然缺乏有效激励。如果中西部地區用人单位能够联合审计专业培养院校,招收特定行业应往届毕业生,不但能够提供更多复合型审计人才,也可以有效弥补其数量和质量上的短板与不足。

面对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巨大缺口,必须充分动员和鼓励审计特色明显的高水平院校,全面参与到复合型审计人才联合双向培养中。一是依托审计专业的特色院校和“双一流”高校,加大与审计技术方法和被审计行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使这些行业专业人才掌握审计专业知识技能。二是积极鼓励应届毕业和符合条件的往届审计专业毕业生,积极报考设有审计所需技术方法和被审行业专业的高水平高校,使审计专业毕业生在”双一流”等高校平台上,扎实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在这两个方向上,审计机关和审计部门应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大招录力度,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积极接收第一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都是审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招录和使用上都按审计专业同等对待,甚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审计方法和行业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积极报考相关专业的积极性,既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能力,同时也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四)在推进复合型政府审计人才培养中积极完善审计学科体系

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对当前建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隶属于会计学二级学科的审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审计监督职能的新要求上,审计专业应该开设与被审计行业相关的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下又涉及知识技能相关课程。如果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设置要求,在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逐级满足管理门类基础课程、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会计学与审计专业课程,细分到具体方向时的课程设置空间已经严重不足,进而影响高校自主决策的权力,由此导致第二学士学位培养内容无法充分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教育部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学科报考范围包括与原本科专业分属不同学科门类,或者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但不属于同一本科专业。如果按照现行审计学科设置,虽然有助于审计专业从其他学科门类招收学生,但所有审计专业不能按照专业方向进行选择,从而导致培养内容存在趋同性,从而与审计工作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冲突,审计工作中所需要的不同审计方向上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符合市场主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才具有较强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从通过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促进反腐倡廉等角度对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与此对应的审计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应该开设相关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因此,仅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角度,也应该将不同的专业方向提升为相应的专业,而当前审计学科级别和学科体系,都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审计人才培养要求。因而,审计学科应该充分把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遇,积极推进审计科学级别升级,将审计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并在一级学科下设置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方法、国民收入分配审计、经济资源配置责任审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审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审计、国有资产资本审计等二级学科[6],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设数个三级学科专业,进而在三级学科体系的专业上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切实提升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质量,充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质量审计人才需求。

四、结束语

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既是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与我国对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更好满足当前急需人才需求。以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方式将尚未就业应往届毕业生纳入全日制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本科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更符合未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由于审计监督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不但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而且还需要在更高层次的职能定位上,加大风险隐患揭示力度,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而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部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全日制在校培养的方式,为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强有力的经费支持与条件保障,以审计为特色的高校和设有相关专业的“双一流”高校,都应充分把握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机遇,加大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审计机关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及时、有效、充分弥补我国复合型审计人才短板,并从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角度,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就业机会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晖.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几点思考[J].审计月刊,2006(20):63-64.

[2]董国洪.审计全覆盖下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构想[J].商业会计,2018(06):86-87.

[3]程乃胜.审计学科应当是法学学科门类中独立的一级学科[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01):1-7.

[4]晏维龙,韩峰,汤二子.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02):3-13.

[5]杜建菊,尹高峰.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审计人才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5):47-48.

[6]吴传俭,吴星泽.审计学科归属经济学门类独立学科的逻辑基础和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审计评论,2018(02):95-108.

猜你喜欢

国家审计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国企高管腐败行为的约束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