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来华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探索

2020-07-29李瑞婷赵军邓帅朱强许媛欣

高教学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新时代

李瑞婷 赵军 邓帅 朱强 许媛欣

摘  要:伴随着来华工科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留学层次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新时期加强来华工科留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具有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特色与经验,在新工科和 “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基于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探索来华工科留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一带一路”;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010-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studying abroad,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imes and ha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practical development. Fully integ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China, an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double first-clas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new training system of energy and dynamics, explore the cours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er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Belt and Road"; practical exploration

一、概述

中國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高等教育取得了质量和水平的长足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预计在本世纪中叶,中国的教育将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位置,将成为世界上更多的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国。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9年4月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韩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和越南依次是位列前十的生源地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占比过半。按照来华留学生留学所在地省市的排序,留学天津市的人数有23691人,排序在第六位[1]。

与此同时生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学历生比例明显增加,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58,122人,占来华生总数的52.44%,比2017年增加了16,579人,同比增加6.86%;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85,062人,比2017年增加12.28%,其中,博士研究生25,618人,硕士研究生59,444人。2018年,非学历生留学生234,063人,学生层次有较为明显提高[1],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10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全体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以“教育2035——对话世界的未来”为主题,探讨面向2035年的教育现代化,以推动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共同擘画国际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指出,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文明平等交流互鉴;要着眼未来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更加敏锐地思考、把握和引领教育的未来;要广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倡导同各国合作共赢,寻求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同心协力应对全球问题和共同挑战,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助力维护世界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来华留学生是科技沟通与创新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文明平等交流的推动者,更是宣传中国理念,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

(二)研究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上,以“(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搜索,共有四篇发表文章,分别为苏瑞,《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2];王悠,黄蓓蕾,《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3];张治军,《“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理论视域下留学生课堂中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导向——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4];过国娇,《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国概论”课程为例》[5]。

苏瑞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依托,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来华留学生问卷调研的分析,探讨了依托“中国概况”课程教学,运用新媒体引入课程、延展教学,对留学生群体思政进课堂进行探索[2]。

王悠,黄蓓蕾以温州地区的高校为例,重塑课程结构,将《汉语》、《中国概况》以及社会实践等必修课成为核心,建立留学生特征的国情文化平台课程,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建立完善机制[3]。

张治军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深入分析了“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理念,探索在多文化、多价值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导入“思政元素”的模式,把课堂转化为传播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基地[4]。

过国娇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讨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5]。

以“工科留学生和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并没有相关可参考文献。

以“工科,留学生”为主题词,显示有三十四篇论文文献,其中近五年的文献有十八篇。

在近三年发表的文章中,耿悦,刘发起,杨华,郭兰慧发表的《工科学历留学生专业课“1∶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探讨了来华的土木工程学科留学生在教学内容,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的教学模式研究,分析了三年的实践与研究效果,获得了良好的收效[6]。

胡忠华针对来华工科专业留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所呈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提高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质量的7项措施[7]。

汪滢,王战军梳理了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在2007-2016年期间呈现的若干特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针对上述内容,提出了提升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四项举措[8]。

(三)研究价值

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来华工科留学生人数和质量的显著提高,我们在针对工科留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仍有很多可深入研究的空间。

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越来越多地在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要使“中国制造”走得更远、发展得更稳,人才建设是重要保障。

本课题在立项后的两年实践中,先后通过《基于能源动力学科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实践》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初探》阐述了实践的理念、思路和内容。在课题研究中,力求深入挖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建立并逐步完善能源动力学科国际化的长效机制和教育教学体系。

二、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来华工科留学生概况及其分析

(一)概况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13名,2017年招收18名,2018年招收19名,2018年毕业的来华留学生12名,学历层次以硕士、博士生为主,其中能源与动力学科(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留学生在近三年的招录中以博士生为主,整体水平较高。学院留学生来源国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分析

1. 立足专业教育,突出中国工程教育特点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在近现代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历史转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范式。伴随着国际上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到来,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

能源与动力产业是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新能源的研发与投产使用,都对能源与动力学科从教育教学一线到创新创造前沿提出了紧迫需求。

创新需要坚实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夯实专业教育,补短板,发挥所长,提供平台使来华留学生和本院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相互促进。

2. 紧抓培养渠道,贯通课上课下教育环境

结合能源与动力学科的特点,来华工科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校园和学院为主,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讨论都是我们培养的主要渠道。

贯通渠道,在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全环境中厚植中国理念和中国文化内涵。

3. 扎实工程伦理,深化中国文化思想理念

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工程伦理的培养,我们逐渐形成了“方圆”这一留学生培养理念。

方圆是中国古人朴素的世界觀和对人格的追求。是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做人、做事既要坚守根本,同时也要“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和合共生”是与世界各国平等交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渊源之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各国各地区人民共同发展的动力之一。

我国已逐步建立中国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工科留学生教育要尝试立足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逐渐牢固中国话语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体系。

图1 留学生培养理念图

三、来华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初探

(一)来华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元素的引领性

工科专业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工科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在“多点成面”的思政元素浸润下,是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增强精神和价值观的交融塑造,提升对中华文化与中国发展的了解与认同,在专业学习上培养专业实践和跨学科、多领域的能力,成为中国与国际间能源与动力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强有力推动者。

(二)来华工科留学生专通结合的特色性

1. 创新教学方法,坚守严谨治学的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是天大品格之一,百年的校史传承锻造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专注性地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学注入中国元素和中国思维,创新方法以获得理念的历久弥新。

2. 强化教师作用,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无论是面对本国的学生还是留学生,知识的培养、精神的塑造,文明的传播,教师都是培养学生的最前沿。教师坚定树立“四个自信”,有意识地,主动地动态调整教育与教学内容,在点滴中传递精神力量。

3. 优化课程设置,引领矢志创新的科研追求。能源与动力学科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为科研创新供给持续性的动力驱动。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九成的留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知识的特性,广泛使用新媒体的特性,优化课程形式,引领并助力创新创造。

4. 助力多元文化,建构“和合共生”的文化氛围。根据我课题组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学生对于“一带一路”的了解程度达到了中高水平。在闭合性题目中有95%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在中国继续学习和工作,在开放性题目中,留学生表达了对于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中国文化理念的深层次了解、学习有较强诉求,对平等互建、合作共赢的交流认可度高。

四、结束语

来华工科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涉及跨部门,跨学科,跨院系,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要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有坚定“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与自信;要有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造的高质量与好口碑;要有持续动态完善长效机制的内驱力。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在“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助力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模式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蘇瑞.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0):52-54.

[3]王悠,黄蓓蕾.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7):75-79.

[4]张治军.“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理论视域下留学生课堂中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导向——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62-63.

[5]过国娇.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国概论”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9(06):175-176.

[6]耿悦,刘发起,杨华,等.工科学历留学生专业课“1∶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3):80-84.

[7]胡忠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8(11):201-203.

[8]汪滢,王战军.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4):65-72.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新时代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