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的提问设计
2020-07-29陆家傲
陆家傲
[摘 要]“问题”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阅读支架,如何设计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以及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探讨了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型课堂;提问设计;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22-03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各级教研部门围绕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深入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做到真正贯彻落实。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科价值缺位,很多阅读课堂的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不少教师只是将阅读文本看成语言知识的载体,不善于深度挖掘,忽视文本中深刻的育人道理和教育意义,设计的问题往往局限于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提问形式也禁锢于理解表层信息的“wh- ”问题,未能很好地展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关注文本意义与语言形式的结合,改进和提升课堂教学,但学生“思辨缺席”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缺乏。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共识。以学科为载体,结合学科特征,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课标》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分成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并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这足以显示出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对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将以往重词汇、轻语篇,重记忆、轻思维,重讲授、轻展现的传统阅读课堂向思维型阅读课堂转型。阅读课堂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串联文本内容。教师要真正做到“以问引思”,让阅读课上既有文本理解,又不乏思辨内涵。
三、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的提问设计准备
英语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以下思维品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尽管可培育的思维品质不局限于这三项,但这三项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英语学科教育的优势所在。为此,笔者以2019年开设的全市课外阅读公开课“A Lasting Lesson”为例,说明思维型课堂的提问设计。
《课标》建议,教师研读语篇时可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思考如何提问。what指“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本文主题为“人与自我”中的“做人与做事”,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儿时和母亲旅行时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事,从中学到了永久的一课。why指“语篇的深层含义,即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作者通过描述亲身经历,和读者分享了母亲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潜移默化地通过以身作则影响教育自己。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坚定、坚强独立的优秀品质和互尊互爱、平等待人的人生态度。how指“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即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法”。本课的课型是阅读表达课,阅读材料是一篇记事叙情文。文章围绕明暗两条线展开,明线通过生活点滴和旅行经历描绘出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语言优美,使用了明喻、暗喻、矛盾修辞法等;暗线是随着旅行地的变化展现出不同地域的人对于种族平等与歧视的不同理解和处事方法。
四、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的教学实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预测等高阶思维能力,笔者把本课阅读文本分成两个部分,重点处理后半部分(文本一)。前半部分(文本二)主要描述作者家庭背景及其母亲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后半部分,作者通过一次旅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和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族歧视行为。课堂上笔者先分析解读文本一,待学生彻底理解领悟后再通过提问引出文本二的内容。
(一)导入话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阀门
笔者首先下发文本一,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一辆公交车并提问:
Q1:Where would you like to sit on a bus when going on a spring tour?
Q2:Why do you like to sit there?
Q3:Where did the kids like to sit on a bus and why?
笔者问完Q1,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到黑板上,各种答案涌现出来,有坐前排、后排、靠窗、靠门和与好朋友一起坐等。笔者再抛出Q2,學生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看沿途风景、防止晕车、能以最快速度下车、出于安全考虑等。图像使学生代入感极强,一下子熟悉了文本中的场景,打开了思维阀门。接着笔者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和第二段,回答Q3。连环提问很自然地由图像过渡到文本,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