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家庭教育现状问题案例研究初探
2020-07-26王军强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家长的言谈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地区的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加之父母的文化素养不高、能力有限,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性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城镇化;现状分析;案例研究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很大,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并未将重点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因此,疏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的个人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 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六年级学生王某,经常旷课,与同学打架,而且还有抽烟、说脏话的坏习惯。同学们很怕他,说他精神有问题。当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以为意,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在家里爸爸经常抽烟,说抽烟能摆脱烦恼,父母吵架时经常说脏话,他听习惯了,而且爸爸常因为与村里的人有小矛盾而打架,所以他认为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问题分析
王某在学校里的表现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使他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当他做出这些行为后,家长并没有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没有指责出他的不对之处,所以他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父母在王某面前不注重自身行为,给他灌输了错误的思想。久而久之,王某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气,形成不良观念,养成坏习惯并难以改正。王某变成这样都是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没有尽到教育义务,没有为王某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在价值观念、做人做事方面给王某错误的引导,从而使王某养成不好的性格和习惯,在学校里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
(三)解决对策
1. 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协作起来,对孩子进行共同教育。教师应将王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比如王某的性格、表现、与同学的相处方式等等,使家长能够对王某的情况,在家中能给孩子及时的关爱和教育,避免孩子的异常情况遭到忽视。此外,学校和家长应使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因方法不当使教育适得其反。家长也要对王某进行正确地教育,可以与他谈心,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与错误的做法。家长在王某面前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告诉孩子不要学习同样的坏习惯,让孩子意识到不能学习错误的行为。
2. 教师应与王某谈心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王某的动态和表现等,如果发现他又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要主动地了解情况,亲切地询问他事情的原因,帮助他分析问题,理清对错,引导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平时教师应和王某多交谈,多鼓励、多赞美,让他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从而让他内心感到温暖,慢慢地改变自己。切勿因为王某表现差而责骂他,对他不管不顾,冷漠地对待他。王某正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才变得有一身坏习惯,所以老师应耐心地教育王某,引导他明白自己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改变王某的观念。
二、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一)不注重素質教育
农村家庭大都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他们只知道学习好是最重要的,所以让孩子一味地学习,不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压力。另外,农村家庭教育根本不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无视与主科学习无关的课程,家长认为那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所以反对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在这种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思维方式很简单,比较呆板,把学习看作最重要的事情,对其他技能的学习不感兴趣,从而对自身的素质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育手段仍比较落后
农村的家庭教育没有实行科学的教育方法,仍然以暴力的方式进行教育,通过打骂孩子的形式逼迫孩子承认错误。他们不会静下心来和孩子讲道理,只会用蛮横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是该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家长长期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会使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使孩子形成心理阴影和自闭人格,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
(三)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
农村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大都是跟老人一起生活,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家里的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充沛的精力管孩子,在教育孩子方面无能为力,而且孩子也不爱听老人的话,导致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孩子团圆的时间很少,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孩子犯错误时没有被及时地纠正,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
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在家里无需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即使孩子在家里表现出不正确的行为,家长也不进行批评教育,他们没有主动意识,不履行教育义务。农村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总是让孩子“放养式”成长,不会针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教育。而且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不注重自身的行为,比如抽烟、酗酒、赌博等,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类行为。而父母并未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习惯是错的,父母不及时教育孩子,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就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影响孩子的自身发展。
(二)家长不与学校积极合作
孩子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学校的教育。因此,家庭的关爱对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环境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果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够促进学校工作更好地开展,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农村家庭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应该是学校全权执行教育责任,家长无须再花费时间教育和开导孩子。部分家长只是负责孩子的接送,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不关心,也不主动询问老师,没有抽时间多陪孩子和关心孩子的想法。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工作,使得学校缺少与家庭的沟通,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老师也不能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案,从而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家长这种对待教育孩子的态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克制自身的坏习惯
农村家庭中,家长不注重对自身的控制,总是形成一些坏的习惯,比如抽烟、酗酒、说脏话等。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做出这种行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坏习惯,也不在意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他们没有教育孩子不要学习这些事情,也没有告诉孩子这些习惯会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氛围里,耳濡目染了父母的生活习惯,于是慢慢地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等坏习惯,甚至做出更加严重的事情,在偏离正常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迷失自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而农村家庭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家长在生活不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不关注孩子的成长,从而使孩子在变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家长向孩子灌输消极的观念
农村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甚至经常哭诉,这在无形中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幸福,给孩子施加了压力,使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家庭非常穷,比不上其他同学,慢慢地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在同学面前感觉自己很卑微。另外,有的家长经常给孩子灌输“学习不好就回家种地”“家里花钱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在学校瞎混的”等此类消极的话语。这样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对自己和家庭失去信心。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就会感到特别沮丧,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结束学业的想法。家长给孩子灌输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十分不利于其成长。
四、 农村家庭教育的改善对策
(一)家庭应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努力,只有双方协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探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推动孩子的发展。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表现,比如情绪、身体状况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并听取老师的建议。此外,家长应与老师联系进行共同探讨,寻找教育孩子更好的方法。家长可以运用适合孩子的娱乐性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现阶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因此家长要充分运用这一点进行合理的教育,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確的观念和习惯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幸福、友爱的家庭氛围,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经常抱怨生活、给孩子压力。比如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做家务、爱护小动物、与邻居友好相处、不轻易发脾气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家长在家里抽烟要避开孩子,避免孩子产生好奇心而进行尝试。另外,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观念。家长要经常夸赞孩子、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其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
(三)家长应注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家长要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重视孩子的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对于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不良习惯,家长要及时地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并耐心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家长要以身作则,改掉不良习惯,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行为,避免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五、 结束语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务必要确保家庭教育的质量。因此,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尽到教育义务。农村家庭教育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起努力解决问题,同时社会对农村家庭教育进行关注和帮助,那么农村的家庭教育事业就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将迎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张耀东.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8):3.
[2]王天昊.城镇化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3]梁飞.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7):154-157.
[4]田夏彪.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的危机化解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75-79.
作者简介:王军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