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2020-07-23巴琼华

商情 2020年32期
关键词:祥林嫂德育课文

巴琼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新的使命。德育不再是班主任班会课上的内容,也不该局限于政治课,而是应该融入到各学科中,成为各学科的一部分。其中,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来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应自觉加强德育教学意识,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讲读课文教学当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

(一)隐性的唯分数论,忽视德育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唯分数论这一观念依然潜藏在师生的意识中,师生受着沉重的考试压力。对于教师而言,衡量其能力最基本标准通常是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分数几乎决定了其人生发展方向。隐性的唯分数论是师生共同忽视德育的潜在原因。相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大部分教师更注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对考试习题的讲解。学生也一样,学生更重视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立足于大量的习题演练之中,自身缺乏接受德育的意识。

(二)德育模式单一,过于依赖班主任和政治老师

中学生的德育通常由班主任全盘把关在班会课上专门开展,或者依赖于政治老师,这就造成了德育模式较为单一的局面。模式单一,也就意味着以班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的德育,说教成分占主体地位。说教成分为主的德育,模式单一、方式陈旧,执行过程机械化,容易引起学生的视听疲劳甚至抵触心理。

(三)德育内容与当下热点脱节,学生兴趣不大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中学生身处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比起阅读凝聚着人类智慧精华的文学名著,更热衷于关注流量明星的花边新闻、八卦段子,痴迷于某热门视频软件上爆出的恶趣味视频等。这些为中学生所津津乐道的生活调味剂,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毫无益处,对其人格的养成及道德修养的发展更缺乏正面影响。而德育的内容与当下热点脱节,德育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这样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普遍引起学生的冷漠甚至轻视心理,德育效果收效甚微。

(四)德育过于偏重理论灌输,形而上学

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形成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了终身发展而做准备。当前阶段的德育仍然偏重于理论灌输,形而上学。就语文课而言,有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虽然在开展德育工作,但是依然倾向于在班会课上进行理论灌输。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德育,没有很好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资源,将语文课堂也作为德育的阵地,将德育内容剥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停留在书本和课件上的理论知识。长期下去,德育工作形而上学,难以有效落实。

二、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从导入新课着手,开好德育的头

一堂课的导入方式决定了这堂课的整体基调。导入新课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情绪表情,导入的内容与用语,都对德育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凝重的,语气应该是深沉的,缓慢的;板书课题后,教师应抓住“记”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个“记”,而不是通常使用的“纪”,你由课文标题联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德育开个好头。

(二)品味语言,于无声处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很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们而言,有些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以及体现的意义并非会被理解。以《祝福》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鲁迅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深刻,对中学生而言很难揣摩。其作品的讽刺性鞭辟入里,其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性鲜明透彻,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明白于无声处进行德育渗透,不可简单地给出一段总结作品思想主题的话来结束授课,而是要善于耐心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分析人物语言时,要把握住祥林嫂与不同的人对话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深层因素:通过与“我”对话展现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在对四婶讲阿毛时的语言,表现的是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在对大家讲阿毛时的语言则体现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虚;与柳妈的对话表达的是祥林嫂可怕的精神重压和恐惧。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表达的是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但从总体上表达的都是她的一种悲惨生活状态,一种痛苦的境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挖掘作品的德育价值。通过在德育价值的应用,就能够让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效发挥。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更能够进一步去了解其思想主题,教师也于无声处渗透了德育。

(三)推敲与揣摩双管齐下进行德育渗透

生动的字词、含义深刻的句段、精妙的篇章以及作者倾注在作品中深邃的思想价值组成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忽略字词、句段,只重视篇章与主题思想的教学并不保证一定能够让德育目标顺利达成,而应紧抓字词、句段,对其进行推敲与揣摩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中体味与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渗透德育。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子情深,全文却从始至终都没有用一个“关心”、“爱护”、“感激”等词,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文中用词造句都值得细细推敲与揣摩。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巧妙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和对儿子的不舍。“再三囑咐”,表明父亲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这些词句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其中的词语,揣摩人物的形象,领会言外之意,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与父亲那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的,学生自然很难联系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细节中,德育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中字词、句段进行反复推敲,才能使学生感知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在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从而领悟到父爱的伟大,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亲的感情。

猜你喜欢

祥林嫂德育课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端午节的来历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背课文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