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与技能扶贫为目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提升路径初探
2020-07-23陈誉文覃洪炜屈桂娟李欣如颜营
陈誉文 覃洪炜 屈桂娟 李欣如 颜营
摘 要:高校教育扶贫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机传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一直是高校工作中的三个重要高地。本文以“授人以渔”的思路为原则,探析以精神与技能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扬形式,在切实有效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的背景下,构成串联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性脱贫体系。
关键词:精神与技能扶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社会融合能力
随着现阶段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于员工个人社会融合能力的要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普通同学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能力犹待进一步加强。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深化“十大育人”体系中,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的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发展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一、理论概述和发展现状
(一)社会融合能力
社会融合能力作为个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生存和生活的必要能力的统称。其不仅包含个人的人际交流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技能,还应包含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思辨能力、宽容包容能力和个人对于自身意识形态塑造的思考能力等精神世界的铸造能力。
(二)研究背景和现状
市场决定需求,需求决定供给。在就业要求和困难人群数量的双重压力下,高校的教育、扶贫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尤其对于心理素质和综合技能方面相对较弱的困难学生而言,其社会融合能力的有关培养工作,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日益突显为焦点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在。
(三)精神与技能扶贫的优势作用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于困难学生而言,以精神与技能相结合的扶贫方式,扶起的是其自身的志气骨气,其传承的是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提高的是其自身的社会融合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呼应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二、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大多薄弱且对于参加提升社会融合能力的相关活动也兴致缺缺,对于其提升个人的社会融合能力存在一定的障碍,现将相关原因浅析如下。
(一)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大
经过有关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月均生活费普遍只有500元,生活质量远低于普通学生,且极易导致学生营养不良,造成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孤独、偏激负面心理负担。而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往往促使他们对于参加工作的意愿更为迫切,部分学生会因在校内外兼职工作而缺课,严重影响其相关学习生活的时间成本,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与行业实操水平。
(二)学生自身对社会融合能力的缺乏重视
在高校现阶段对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大部分困难学生对于社会融合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光更聚焦于当下的经济学习生活问题,忽略了个人适应社会发展、角逐社会竞争的社会融合能力,人际交流差、统筹协调弱、组织管理能力低下、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学习思辨能力不强、宽容包容能力不足,个人缺乏对于自身意识形态塑造的思考能力。
(三)现行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于精神文化扶贫的关注与力度稍显不足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迫于升学和就业等压力,对于固有成绩指标都存在过度追求的现象,导致相关的文化精神教育内容往往缺乏投入,更缺乏系统化的培育与实践。其次在对于困难学生的扶助方面,大多学校只关注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对于学生个人的未来规划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注仍稍显不足。再次,高校与社会联动性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就缺乏社会融合能力,要培育、巩固并能有所提升,应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动,建立多元化的平台将学生推向社会,参与各领域的市场竞争实践,从而提升其社会融合能力。
三、相关措施
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能力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深化精神文化内在驱动力,只有二者并重,双核心融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一)心理辅导规划未来,拉近距离
在提升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的工作中,应注重建立信任关系。首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具体了解其家庭情况的过程中,依据其个人的性格、技能水平等有关情况,为其介绍适合其个人的相关工作或是升学考量。其次,在拉近与困难学生间心理距离的同时,为其介绍社会融合能力的重要性和相关锻炼方式。以此逐步引导其克服自身的负面心理,正式提升社会融合能力带来的益处,敞开心扉。
(二)勤工助学奠定基础,树立自信
在提升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勤工助学工作的作用挖掘。首先,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工作将有助其培养自强不息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自信心理。其次,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可为其提供了一个人群近似、相对平等的社交平台,对于其消除孤独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再次,在困难学生长期参加勤工助学的工作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工作内容,让困难学生与学校或社会进行广泛接触,不仅能有效促使其不断学习研磨语言交际、文笔撰写和组织协调等能力,更能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使其对于未来的工作境况不再过于陌生,破除迷茫心理。
(三)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引导认知
在提升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只有通过切身实地的实践工作,才能让其在实际与社会碰撞的过程中提高技能水平,磨炼技术水平。其次,也只有通过具体深入的社会实践调研,才能让其明白构筑精神高地可以冲出经济洼地的硬道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深化其内源性脱贫的动机,从而令其自发地提升个人的社会融合能力。
(四)长效机制保障发展,深化融合
在提升困难学生社会融合能力的过程中,应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在实践推动方面,应由有关部门牵头实施区域化管理,建立大数据实践平台,整合统筹各方各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其次,在活动宣传方面,由有关部门统筹各类宣传渠道,利用当下多元形式并结合实践具体内容,在有效提高社会各界对于实践活动认知的同时,注重对于社会融合能力的培养。再次,对于实践成果的经济产出方面,可以通过各级比赛类、展示类的活动,落地各色文化周边制作产品。并与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循环产出体系,从末端反哺相关资金资源以盘活整个系统。
四、意义
只有精神与技能并驾而驰,才能确保家庭经济学生在“富了口袋”的过程中不至于“穷了脑袋”。精神与技能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个人社会融合能力的方式,不仅能够作为深化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创新形式。青年兴则国家兴。只有令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對未来充满新兴,才能促进社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