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走向生活

2020-07-23田明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葡萄沟教材情感

田明霞

《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观”教学观念,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社会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的相互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带来了契机和广阔的空间。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一门融欣赏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知识来自生活,我们的课堂更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我们要扮演好桥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这样扮演好桥的角色: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認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建立起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渗透情感。

二、引导学生从教材走进生活

1.引导学生留意生活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引导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完成了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后,我是这样进行延续的:你和别人争吵过吗?当时你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当时的解决方法对吗?现在你准备怎么去做?学生的情感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说出了以前的做法,认识到了其中的不足,也谈到了今后的做法,有的同学还当场向同学道歉,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于是,这一课就成了学生学会与别人交往重要的课程资源。再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的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参与中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也使这些资源为学生在走向“完善的人”的心路历程上贡献着积极的力量。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近几年来,语文教材做了几次调整,选编了一些更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的好文章。许多课文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情,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验到教材中浓浓的生活氛围。进而领悟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范读,同时出现葡萄沟的相应PPT画面,让学生有整体的感悟,初步体会葡萄沟的美。在教学到“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这部分内容时,利用我们地处新疆这个优势,请一位同学临时扮演葡萄沟的维吾尔族老乡,我对他进行采访,通过我的采访和他的回答,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并且在这一问一答中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在教学葡萄干的色鲜味甜这部分时,我请他们吃葡萄干,要求他们先观察颜色,再闻一闻,最后品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能动性,学生或许是想不到在语文课堂中竟然可以这样做,就像走入了日常生活中,非常兴奋,积极性非常高,我意识到这样做也增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体验。在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葡萄沟老乡的热情好客,其实,我们哈密人也是很热情好客的,我们去葡萄沟旅游时又怎样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好客呢?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纷纷出计献策,有的说带上几个哈密瓜请他们品尝,有的说带上一些红枣送给他们。我又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他们从生活体验提升情感体验。带着学生从课文呢走向生活,认识到葡萄沟的美,哈密的美,以及我们新疆的美。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利用教材,开发教材,使自然也成为课程资源。如我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小村庄的树到哪儿去了?它是怎样变成人们的家具、工具、用具的?这样做有什么害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结为小组进行调查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哈密是个缺水地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现实生活中去。而且,使学生明白了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保护环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认识体验越深、越丰富,它对学习内容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越丰富。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概念,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走向生活!

猜你喜欢

葡萄沟教材情感
教材精读
《葡萄沟》教学设计
情感
台上
葡萄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葡萄沟》教学反思
我向往的地方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