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聋校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2020-07-23李丹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聋生口语交流

李丹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3年级)的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及情感态度上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要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从数学、语言训练两种学科交融渗透入手,对聋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問题解决及情感态度的目标达成过程中,语言训练的渗透能使教师的指导更有效,在生生交流合作中,强化语言为合作交流搭建了有力的桥梁,在聋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上,语言的介入使得学生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提问、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在聋校低段的数学教学实际中,语言训练既能成为理解数学数理知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又能将语言训练融入生活,学会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初步发展出数感。则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与语言训练二者融会贯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穿语言训练谈几点看法。

一、从师生对话着手,强化口语能力

聋生的口语能力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语言环境的创设以教师的指导、强化、训练为开端。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口语对话是表达意思、回答问题、表示指令、提出质疑的有效途径。要注意的是,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口语问题进行及时的指正。口语虽是日常的、略随意性的,但在聋生的语言结构中却是使用率较高的,则学生在每一次使用”口语词库 ”的过程中,都是对口语能力的强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时,教师用清晰准确的手语、口语进行问题传达:“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口答是这样的:“长12,短7。”我继续问:“还有没有要回答的?”另一学生则说出不同的答案:“分针12,短针7。”我再问、学生再回答……在一次次尝试后,学生们的好奇心都集中到正确回答上,我及时做出引导,使学生思考并补充出完整、准确、逻辑清楚的口答句式 “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是几时”。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示,经过尝试、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7时”。这样在课堂中及培养了学生的数据观察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语言环境,促进生生交流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逐渐形成了聋生自身的语言习惯,如只说关键词、句子语序不当、极少用量词单位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使用完整的句子,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语言交流情境,促进生生交流的常态化。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教材中有一任务是利用所学习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当我发放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教具并表达了任务指令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的要将自己所拼成的图案展示给我,而我给他们的展示途径是:分两人一组走上台前,分别向对方介绍自己是怎么样拼的。刚开始,学生的表达多数是:“小鸡、三角形、圆……”(实为:用三角形和圆拼成了小鸡)、“船、圆、三角形”(实为:用圆、三角形拼成了船)这样的表达虽为聋生口语表达的常态,但在数学教学中依然要使句子成型表达。在教师的提示之下,学生逐渐使用句式“我用2个三角形、2个圆形拼成了小鸡”,这时,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观察、巡回、指导。就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数学与语训二者融汇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自主的口语表达过程既发展了几何直观思维能力,又在口语对话中训练了表达促进了言语能力的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调动多重感官

聋生虽听力受损,但能通过缺陷补偿,使得其他功能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渗入数学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具体多重感官的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发展言语的能力。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就充分运用了情景体验式教学,在新授硬币时,将硬币抛撒至空中,观察它落地时的现象,很显然的呈现出硬币硬度硬的特点,随后立即将硬币实物分发至学生面前,使其实际感受。用触觉、视觉的参与,促使学生尽快的获得知识信息。随后,在人民币运用的教学流程上,创设出“我是售货员”的操作情境,教师先做示范,琳琅满目的商品卡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到模拟商店,学生一上来,动作的呈现就是拿起自己喜欢的商品卡片。这时,教师导向作用便是及时纠正,将语言训练介入其中,师说“你好”,学生进行口语问候“你好”,“你要买什么?”“我要买西瓜。”“西瓜八元4角”学生上操作台找钱币……这样一系列的你问我答,最终引导学生将对应的钱币交付到售货员手中,情境结尾依然运用口语训练,如“谢谢”、“再见”、“不客气”等。在体验售货员、客人的角色中,每一轮的购买、付钱、交换过程,都是对语言交流的强化过程,学生习得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发展了生活适应性的语言对话,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整体的良好指向。

四、善用教学机智,引发语训契机

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聋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极少主动用口语表达进行交流,在自身有被关注需要时,往往通过大声喊叫发出如“啊”“喔”等声音刺激大的词汇来引起他人注意,这在具有残余听力的学生身上长此以往会产生削弱语言能力的弊处,则教师要积极引导,善于发现语言训练契机,在教学与生活中引发语训主动性,使学生能自主表达自我需求。

聋生的语言发展与语言训练的方法有密切联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在低段的数学课程中渗透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主动发声能力,同时对数学数理、概念理解有良好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它必须进行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将数学与语言训练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利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使聋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数学课堂逐步提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语言流畅的表达。

猜你喜欢

聋生口语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