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音乐中的美学思想

2020-07-23张伟儒

考试周刊 2020年6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意境

摘 要:中国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式的美学思想。中国音乐无论在节奏、旋律还是音色上都具有典型的中庸平和的儒家思想的影子,作品大多具有曲调流畅悠扬,结构开合有度,乐意雅致的特征,和谐美是中国音乐的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意境既是整个中国美学观中的核心,也是历代音乐家所极力追求的审美空间。家国情怀贯穿古今,是中国人永远追求的文化精神。“家国情怀”也是中国音乐的主流思想。

关键词:中国音乐;“和谐美”;“意境”美;“家国情怀”

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享受。中国音乐有着不同于西方及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美学追求。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式的美学思想。

一、 中国音乐中的“和谐美”

和谐是一种美,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如果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种自然天成,那么“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就是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无尽的和谐之美,而中国古典音乐也同样表现出旋律流畅,开合有度,乐意雅致的和谐之美。

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音乐形式规范,崇尚“雅乐”,其特点是以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音乐和谐典雅。

春秋时的大思想家、音乐家孔子指出,演奏音乐要有始有终,他强调音乐结束部分的重要性。《论语·八佾》篇载: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段话说:音乐开始时,各种乐器齐奏。展开后,乐器间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音调纯净优美。之后,音乐主题突出,音调响亮达到高潮。最后,收声归韵,乐曲在余音袅袅中结束。在这里音乐艺术由平和到高潮再到平和的美学思想得以很好的反映。

《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音乐应该如韶乐一样做到“尽善尽美”,在创作音乐上即要做到结构完整还要注意内容的健康向上。音乐要有一定的思想,并要用这种思想去感化和教育人,国家应大力推广充满真、善、美的音乐。

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一书,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书中有许多描写音乐的章节。如其中的“大乐”篇中说“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意思为声音产生于和谐,和谐来源于合度。

中国古典音乐在节奏、旋律、音色上都具有典型的中庸平和的儒家思想的影子。

中国古典音乐在节奏上除了常见的八分、十六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附点外,广泛运用了散板即自由拍的形式,这样的节奏有助于表现个人情感的微妙变化,给音乐的表演带来自由的空间。具有不均衡性的,强弱关系颠倒的切分节奏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是极其少见的。

在旋律上中国古典音乐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完美演绎了人们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五个音以纯五度关系相互依存,彼此之间非常协和。即使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也没有脱离开纯五度关系这个体系。作曲家创作时,为了不破坏曲调的和谐之美,增加的清角、变徵、变宫、闰四个音都只用作偏音使用。五声调式的发明带给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无限可能,极大地解放了音乐家被束缚的手脚。例如中国的箜篌、古筝、扬琴各类乐器都以纯五度关系定弦,埙、笛等乐器也是以纯五度进行定位的,演奏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想,既是不懂音律的人也可以即兴演奏出一段协和优美的曲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乐器都做不到。

中国古典音乐多追求清新淡雅的音色,如同中国水墨画一样具有独特的韵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南丝竹,民间丝竹艺人对江南丝竹音乐曾有这样的描述:“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双清当板压,扬琴一捧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古典乐队中各种乐器相互协作,相互配和的情景,也通俗地说明了各种乐器在乐队中的不同作用。这样的配和有效地展示了每件乐器的音色,又很好避免了多种乐器合奏中出现的不协和的声音。

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经典作品无不蕴含了中国音乐所具有的和谐之美。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可谓具有和谐美的国乐经典。作品通过描写江上月夜,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乐曲起于暮鼓、箫声,音乐低沉委婉,缓缓而出,呈现出夕阳西下,明月升腾之景;之后轻舟荡漾、桨橹添声……遥闻渔歌、归舟破水、浪花飞溅、轻舟渐远、江水幽静、韵味深长。全曲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听后令人神清气爽。这正是音乐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作用的结果。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虽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再现部——化蝶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原本尖锐的矛盾冲突得以化解,音乐又重归安详、纯净,这就是和谐。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旋律舒缓优美、节奏平稳,速度中速稍慢,表达了思念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这就是和谐。

《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春节序曲》等经典名曲都无不折射出中国音乐的和谐之美。

二、 中国音乐中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有家才能感到生活的幸福,有国才感到生活的安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满满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贯穿古今,永不落幕。《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彰显了浓浓的家国情怀。音乐不仅可以维风善俗,也可以伤风败俗。

“家国情怀”是中国音乐的主流思想。

孔子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对音乐非常痴迷。孔子追求的音乐并非是雄强、激进的庞然之声,而是“尽善尽美”的大韶之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音乐育人思想的经典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他认为音乐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人格的更高境界。更进一步认为音乐应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服务,音乐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孔子推崇雅乐弃俗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诸子百家希望人们爱家爱国的共同心声。

《吕氏春秋》也说: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郑卫之音是伐性之斧说明了坏的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性变坏的道理,应该放弃。因为人的心性变坏了,家庭就不会和睦,社会就变坏了。这一论述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先秦时期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其意为因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並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所以,中国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创作许多具有家国情怀音乐。如古曲《广陵散》《满江红》《苏武牧羊》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朝末年中国积弱积贫,中华民族受尽屈辱。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志青年创作了许多反映爱国思想的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成为《学堂乐歌》的内容,为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高昂激越、铿锵有力,歌词鼓舞人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冼星海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斗志。每次演唱都讓我们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他“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音乐作品深受百姓喜欢。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颂》《祝酒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看山看水看中国》等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

三、 中国音乐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现象一直存在,他是中国知识分子寄情于山水,领悟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意境既是整个中国美学观中的核心,也是历代音乐家所极力追求的审美空间。

中国古典音乐中,有很多意境深远的歌曲,其中《阳关三叠》的意境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歌曲开始四句曲调在中声区婉转流畅,描绘出渭城杨柳依依、客舍华美、处处莺歌燕舞的动人画面,“西出阳关无故人”激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让人透过繁华仿佛看到了友人将要面对的长风肆虐、人烟稀少的西北边塞生活。“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一句,旋律两次八度大跳后畅怀高歌,将感情推向高潮,表现出义无反顾的浩然正气。后面的几句旋律突然下沉,力度变弱是音乐归于安静。在这里实境和虚境共同作用,促进了意境的形成。

古琴作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演奏中频繁地使用散音和泛音,其声空灵幽深超凡脱俗。《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古琴曲。

[清]《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曲中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白沙安详,群雁由远至近徘徊飞鸣而落,一会儿,雁群,沙岸,水波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此情此景正如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画一般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

由中央音乐学院胡廷江老师创作的《春天的芭蕾》是当代典型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此曲以民歌为依托,有着浓厚的民族审美情趣,以诗意的表达方式谱写华美旋律,把春天的活力与欢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总结

总之,中国音乐如同中国文学与绘画一样从未停止过对意境美的追求。作品中景物的虚实相生、清浊相济,令人神往。总体而言,虚空和清淡是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最为重要的特征。而和谐美、意境美及浓浓的家国情怀是中国音乐的三大美学思想,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在当代以及未来的音乐创作中大力提倡。这三大美学思想也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国文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新时期文艺创作要求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吕氏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

[3]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张伟儒,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