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思维的培养

2020-07-23于珍正

中文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

于珍正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教学课堂上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数学本身具有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就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式的数学探究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完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猜想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数学本身作为一门充满逻辑推演的学科,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学习,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指导下,初中数学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多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以及构建自己的思维逻辑。教师应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帮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性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地设计。

一、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意义

数学猜想能力是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展现,所谓的数学猜想就是确立一个研究的对象,然后对这个研究对象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进行自我认知层面上的归纳和总结,最后得到一個命题。当然,猜想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论证,但是就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这个得出数学猜想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已经足够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层面已经充足,然而精神上还是有明显的欠缺,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是应付考试的能力,而独立思考的能力却依旧匮乏,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了[1]。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理解接受能力,引导学生构建完善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新鲜血液。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因此需要在充分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去进行数学猜想能力的锻炼,而不能够直接放弃现有的教学方式企图直接达到完全以数学猜想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好这个度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放下,使得数学教学在现实和理想上的意义达到统一。

二、对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方案设计

1.完善课堂教学方案,调整课堂教学的时间占比

要想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尝试建立数学猜想思维的教学活动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外部因素,即为学生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去探索这种思维方式。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背景介绍,向学生展示即使是复杂、精密的数学体系最初也是从一个个猜想经过缜密的论证而形成的。另外就是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讨论知识的氛围,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威性抑制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自由和激情[2]。

2.发现学生的潜力,以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准,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建立数学猜想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过于高深的知识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划分成一个个阶段,建立阶梯式的教学探究,这种阶梯式的知识探究正式引导出学生自身潜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努力探索完成一个个阶段的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推动教学活动的一元主体性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虽然在知识学习的量和解题技巧这种机械化地机能上有明显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自身构建知识,形成完整、独立的思考体系是有很大阻碍作用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转变这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探讨和研究中获得知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4.从感性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虽然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和思维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畏难心理,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点,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数学教学的现状就需要培养出真正能够懂得数学审美价值的优秀人才。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数学的学科背景、人物逸事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兴趣探索自己学习数学的道路。

三、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猜想能力的几个逻辑思维方式

1.归纳法

归纳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中经常使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在以建立学生形成数学猜想的思维逻辑的数学课堂上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使用归纳方法,例如在介绍新的数学概念之前,不妨引入这种数学概念形成之前由前人发现的一些数学表象,帮助学生体验、重走这个数学研究过程[3]。

2.类比法

所谓的类比法是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特征,即特点和区别,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由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二者的本质特征以及联系性,加深学生对两者的掌握程度。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更加注重动手实践从而加深知识与现象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直接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源和概念。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定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边长为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作出截面为正方形,高相同的三个长方体容器,将两个直角边的容器灌满水倒入斜边的容器,发现斜边的容器正好被灌满。这样就能够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勾股定理的含义。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锻炼、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一点,设计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曾金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分析[J].名师在线,2019,(05):64-65.

[2]陈永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07):122.

[3]唐恒安.妙用猜想激活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6):79.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培养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