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歙县韶坑目连戏班社现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2020-07-21方文婷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目连戏班剧团

方文婷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 黄山245000)

2018 年10 月27 日,歙县第十三届徽州民俗文化节长陔乡韶坑分会场举办“传唱目连戏 文旅振兴乡村”演出。这是该村继1989年后首次恢复目连戏演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此次目连戏复演通过挖掘、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也将韶坑目连戏班社的历史和现状重新摆在了眼前。

一、韶坑徐氏与目连戏班

韶坑旧称“韶川”,历史上又名“韶铿”,主姓徐,距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新安徐氏第一世祖为徐摛、徐绲,其十五世孙徐昶为歙县徐氏始迁祖,南唐时(923~936)曾任歙州刺史,移居歙北皇呈干(因姓取名徐村),二十八世徐宗明由徐村迁居宣城县柏山,衍至孙、三十世徐四三由宣城柏山回迁歙西十八都吕村。徐四三六世孙、三十五世徐景春善堪舆,遍阅山川,由歙西而游南至韶铿,见其虎踞龙盘,青狮白象,左旋右抱,层峦耸秀,山幽水韶,其音铿然,宛若虞韶,遂命名为韶铿,并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由吕村迁居此地(今韶坑)开族繁衍。其后子孙尊徐景春为韶铿徐氏始迁祖。

据高庆樵《徽苑谱春秋·戏曲化石目连戏》介绍,韶坑目连戏班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村民徐光有组建。村里请了一位浙江开化的师傅教习了三年,形成了韶坑大社和仙原大社两个戏班,并被请到徽州各地演出。由于戏班取得了一定的收入,该村又衍生出两个戏班,加上原来的两个戏班,除每年正月初二及二月二在本村演出外,七月三十的九华佛会之后则常到淳安及徽州各地演出,四处辗转年底才归。每班都有20 余人,其中主要演员9人。

历史上的韶坑目连戏戏班演出的剧目除了《劝善记》外,还有《梁武帝记》和《西游记》等;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他们又学习了徽调和京剧的一些剧目,如《空城计》《甘露寺》等,白天演出这些剧目,称为平戏,晚上演目连戏。韶坑人因为以演目连戏为谋生手段,所以村里订下了技艺不外传的规矩,也就保存了不少从清代以来的演出仪式和技艺。1950年、1952年在村里演了三本,1956年选取《牧童放牛》等折子戏进县城参加会演,1981 年村里演出了完整的三本《劝善记》,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该村的目连戏演出进行了录像,此后村里未再组织演出。

据《歙县志》记载,韶坑目连戏知名演员有徐观杰、徐开树、徐大清、徐名济、徐时和、徐开元、徐祖顺、徐开星、徐郁文、徐文松、徐光果等。[1]传到徐文松、徐光果,已是韶坑目连戏演员的第七代。1989年11月23日,应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中心之请,在韶坑演出40多折目连戏,录作资料片。由徐光果饰观音,徐光景饰傅相,徐承吉饰刘氏,徐承学饰傅卜,徐光育饰益利,徐灶生饰金奴。参加演出的还有徐名佑(大花)、徐石生(二花兼化妆)、徐承贵(三花),司鼓徐高寿、大锣徐祖德,舞台策划兼管衣箱徐文松。

二、演出组织情况

目连戏是有着宗教色彩的戏曲,演出前后有不可或缺的宗教祭祀仪式,每个班社都各有不同。2018 年的演出,本打算依照《歙县民间艺术》的记录[2],恢复目连戏演出前后的请猖、送猖仪式,但是当地村民怕仪式不地道适得其反,让当地政府觉得仪式“迷信”,在演出前晚几方都不能达成共识。徽州目连戏与宗族紧密相联,不论是为了驱灾、避邪还是祈福,受益者都是整个家族,因此每个环节正统与否都是村民们必须考虑的。当晚在县文广新局的调解下决定取消请猖、送猖仪式。仪式虽然取消了,但策划方案记录如下。

(一)祭品:猪头一个、大鲜鱼一条、公鸡一只、酒一斤,香、烛、纸、炮竹(放炮人员)由村委会提供。

(二)烛台、酒壶、三只酒杯(徐祖德负责准备)

(三)人员

1.大龙旗:徐剑、徐灶言等四位武术人①

2.祭酒:徐祖德

3.蜈蚣旗四面:村里选人

4.大鼓大锣大钹:苏明、发泉及其他村民3人

5.观音幡旗2面:村配2人

6.演员:傅萝卜(徐家浩,挑经,颂词)、傅相(徐志南)、观音(程雪香)、刘氏(叶春仙)、益利(胡尚成)、高劝善(吴蔚叶)、四将(胡金松、殷美秋、胡建文、胡武节)、金枝(李翠英)、尼姑(朱祝英)、仙女(胡海琴、王志燕)

7.目连戏传承人:徐金生、徐禄顺、程雪香、徐名佑

8.鼓队:徐柏林、胡尚达、村2人、王惠民(唢呐)9.村民代表:以自愿为准

(四)程序

村头备一对青竹,挂上灯笼。

全员化妆后带齐道具、用品,从舞台出发,沿街道而上,过小石桥,到帝庙。②

依次摆上老郎神牌位:

第一排:杭州铁板头老郎先师之神位

第二排:敕令封火院(郎)郭、田、窦三圣先师神位

第三排从右至左为:东方第一位风猖大神王之位、南方第二位狂猖大神王之位、中央第五位伤猖大神王之位、北方第四位野猖大神王之位、西方第三位毛猖大神王之位。

排位前各点一盏油灯,并备有“猪头三牲”。五猖神演员致祭,焚香化纸跪拜,班头拧鸡头滴血于祭场,然后念老郎猖神咒语。(徐家浩念)(咒语词详见《歙县徽剧志》)[3]。祭后,全员回村上台。准备打“闹台”演出。

送猖人员同上,“退猖”。戏演完毕,仍由班头带领“五猖”至村水口外“五猖庙”处,摆好排位,进行祭拜,灭却灯火,火化牌位。意谓送诸神升天返去,各自回家。

组织后勤安保负责人:毕凤翠、徐泽峰活动程序总指挥:朱祝新

司仪:徐祖德、徐家浩

演员领队:胡金松

根据此次演出的组织和协调者徐祖德回忆,原来村里每次演目连戏都会走以下程序:

1.拜戏神:在戏台后角有一神位,演出前全部演员要依次上香拜戏神,祈求演出平安;

2.起猖:拜戏神后再到村头上水口的鬼神坛③起猖。鬼神坛起猖为当天演出前,排位、点灯、祭神。杀鸡点血,祭文。

3.跑猖:起猖后再回戏台跑猖,从台上到台下,俗称赶鬼。

4.送猖:全部演出结束后,送猖到下水口五猖庙,整个演出才算圆满完成。

5.亮行头:虽然演出当天,请猖、送猖仪式不能办,但是在朱祝新和徐祖德的坚持和操持下,演员上台前他们还是按照老规矩依次上香拜戏神。

三、演员(职)情况

在策划和组织这次演出时,韶坑目连戏健在的老艺人仅剩6人,最小的73岁,最大的86岁,阵容已不整齐。考虑到韶坑目连戏的现状,当时的歙县文广新局通过协调,决定让邻村的民间剧团——璜蔚村庆升徽剧团的演员跟着老艺人学习后一起参与演出。徐祖德为导演传承师傅,程雪香为旦行师傅。

1.参演的演职人员情况

此次共有25 人参与演出。韶坑村6 名演员参演,其中徐剑和徐灶言是表演武术,程雪香和徐祖德两位老艺人登台演出,村民徐家浩和徐志南跟学了两个月后首次演出。演出既恢复了目连戏《弥勒舞火》《一枝梅·哑背疯》《打掳请罪》3 个节目,又编排了徽州民歌《美丽乡村新时代》。演出时,应程雪香要求又临时增加了一出《苦竹林》。

庆升徽剧团演职员共19 人。朱祝新(65 岁)为总策划;乐队6 人:胡武明(68 岁,打鼓)、胡发泉(63岁,打鼓)、胡尚达(68 岁,打鼓)、王新民(65 岁,文场)、王国亮(38 岁)、胡发红(54 岁,女);管箱:胡在水(68 岁);演员:胡金松(55 岁,团长)、李翠英(54岁,女)、胡建文(34岁)、殷美秋(48岁,女,兼唱徽州民歌,扮演四将)、胡武节(64 岁,花脸,也扮演四将)、吴蔚叶(39岁,扮演高劝善)、朱祝英(56岁,女,扮演尼姑)、胡尚成(65 岁,扮演老生)、胡海琴(36岁,女,扮演傅相)、王志燕(49岁,女,扮演苦竹林员外)、叶春仙(49 岁,女,扮演苦竹林刘氏)。其中李翠英、叶春仙、朱祝英师从程雪香。

2.新建剧团的人员组成情况

2018 年12 月,韶坑村组建了自己的目连戏剧团,并在政府部门登记备案,77 岁的徐祖德任团长。为了让队伍组建起来,徐祖德把村里跳广场舞的队伍直接拉过来组建了目连戏剧团,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目前,全团共有26 人(包括6 位老艺人)。

老艺人情况:

徐祖德,76岁。这次目连戏演出在韶坑的组织和协调者,村里演出时曾经是乐队打鼓的,这次主演了《弥勒舞火》。父亲徐光峰是第六代目连戏的带班老板,他记事时村里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常态化演目连戏了,父亲也没正式教过他,只是在他十一二岁跟着父亲上山赶野猪时,父亲用目连戏的鼓点驱赶野猪,他耳濡目染就学会了打鼓。

程雪香,80岁。12岁随父亲学唱戏,14岁登台,唱腔是跟父亲学的。徐家曾有7个孩子相继夭折,1岁多的程雪香从隔壁村被抱到徐家,连姓氏都没改。徐宗椿祖上曾是目连戏剧团的老板,自己也爱好唱目连戏,于是就传授给女儿。在当时程春香是学唱目连戏唯一一个女生,父亲想用目连戏中的内容来教化养女要孝顺。程春香回忆时说,几十年没唱目连戏了,那些唱词现在还能逐字逐句回忆起来。据程雪香说,一起唱戏的徐文松演的刘氏惟妙惟肖,徐灶生演的金奴扮相很好看,徐光育益利演得很好。

徐名佑,86 岁,耳聋,不会说普通话,聊天时基本靠徐金生转述。他说自己当年是演大花脸的。据程雪香的女儿徐红妹回忆补充,徐名佑当年扮演花脸,在她小时候还见过徐名佑在“添灯(徐红妹说应该是“丁”)赶鬼”中扮演五猖跑遍村子的每条巷子去驱鬼。据朱祝新介绍,徐铭佑是该村第八代目连戏传人,其父亲是第七代目连戏的主要演员兼放场的舞台总监。

徐禄顺,82 岁,参加了1989 年村里目连戏的演出。因为喜欢唱戏,经常在台下看戏,久而久之就学了不少,主要扮演益利及高劝善。

徐金生,73 岁。是韶坑村的上门女婿,老丈人徐郁文(1994 年去世,77 岁)曾经是剧团的老板,自己也演武生,当年一个团9个人左右,后来因为剧团演员少,徐金生30多岁在老丈人的要求下开始学习目连戏,演的也是武生。据程雪香介绍,徐金生一开始是唱平戏的。

徐明良,73 岁。因为喜欢唱戏,经常在台下看戏,久而久之就学了不少,很多角色都会演。

表1 韶坑村目连戏剧团2019年新成员情况统计表

从剧团组建的时间和人员的组成可以看出,目连戏在韶坑村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从2018 年10月依托璜蔚庆升徽剧团演出到同年12 月本村队伍建设,只花了两个月时间,2019 年春节新组建的剧团在村里还举办了一场演出。截至2019年6月底,剧团还在投入阶段,演员没有任何报酬,即使村里有不同的声音传出,但演员都表示“真的是自己喜欢,没想太多”。而在演员的组成中,也可以看到尽管韶坑目连戏由于时代等客观原因断断续续,但是总体上还是传承有序的,徐祖德、程雪香、徐金生等老艺人祖辈都是目连戏班的,而此次新组建的剧团中他们的后代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里的演员都说程雪香的女儿徐红妹唱得好、戏份重,而徐金生的儿媳程春时、徐禄顺的女儿徐新风和儿媳王爱英也在团里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韶坑目连戏剧团组成人员信息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除了老艺人和乐队成员,主要演员均为女性。原来的目连戏戏班里的成员都为男性,鲜有女性,颇为讲究,程雪香说自己是那个年代唯一一个学目连戏的女性。如今女性在剧团里挑大梁,这与农村目前的社会现状息息相关,村里的男性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留下来的都是陪读妈妈或者是带孩子的中老年妇女。33 岁的徐岳仙是团里最年轻的演员,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7岁),原来都在外面打工,这几年因为孩子要上学,所以丈夫回村里开车跑运输,她就专职带孩子。其他成员绝大部分原来也是在外打工,有的是因为带孩子留下来了,有的是白天在乡里的五金厂打工,还有部分原计划下半年外出打工,被团长徐祖德做工作留下来的。徐祖德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剧团一直没有收入和政府扶持,演员没有相应的报酬,剧团的演员会陆续离开,新组建的剧团也就只剩空壳。

四、戏曲遗存

韶坑目连戏历史悠久,除了前面提到的上帝亭和鬼神坛,村里至今仍存有与目连戏相关的遗迹。

1.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已有200 多年历史,祠内有不少精致的砖木石雕。“后来屡修,座北朝南,三进二天井,五开间,无楼,堂内有立柱八十根。大门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精细砖雕,屋架平盘斗上的木雕图案多为戏剧场景,对研究当时徽州传统戏曲内容颇有参考价值。”[3]

2.剧本

村中原有目连戏唱本10本,俗称九腿半④,剧本由每个角色自己保管。九腿半在1989年演出后,被县文化馆高庆樵借走,后被徐光辉讨回保管,有少量抄本被角色要回。2018年徐光辉去逝,其手抄本被大儿子徐文斌保管。在程雪香家见到了台纲和用钢笔抄写的剧本。程雪香的观音剧本手抄本原为其父手抄,后被二女儿徐林红在七八岁时剪做毽子,现家中钢笔抄本是其长子见妹妹被母亲打手抄的。徐名佑的爷爷徐开景是当年村中戏班的师傅,现家中存有他抄写的四个折叠的目连戏码单。

3.服装道具

据村民介绍,原来的服装都统一存放在古戏台里,后来由于戏台着火都烧掉了(据戏台后台木板墙记录,戏台原建于1969 年,1982 年腊月重建)。2018 年10 月27 日演出的衣服是新买的。2019 年6月再到韶坑村时,在戏台的后台墙角靠着不少道具(刀、枪等),徐祖德介绍说,这些都是他今年自己做的,他原先是木匠,村口上帝亭的复建也是出自他手。自己制作道具,这是戏班的规矩,虽然现在绝大部分道具都是买的,徐祖德还是想自己做,他说不单单是因为省钱,都是原来的规矩。

4.匾额

据老艺人介绍,韶坑村原来有仙源大社和韶坑大社,两个大社下面还有许多戏班,比如韶坑大社有徐新和春班、徐新和秋班。目前村里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老房子就是徐新和春班所居地,老房子里原有的“荣恩堂”的匾额,现在还保存在徐林荣家(父亲徐承杏在徐新和春班里演目连母)。

五、问题与思考

“中国戏剧行业的诞生与发展,一直是基于民间自发兴办的戏班。”[4]民间戏班曾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连戏等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戏曲开始重新被挖掘和赋予生命力,民间班社或剧团在政府的扶持和村民的自觉中应运而生,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力军。繁华背后,在实际操作中民间班社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值得思考,韶坑目连戏剧团的兴起就是一个缩影。

1.队伍的组建与班社的融合

建立一支稳定且结构合理的队伍是传承传播目连戏的起步。韶坑目连戏戏班曾有辉煌的历史,30 多年未再演出,演员队伍已不完整,传承体系也有断代,此次依托璜蔚庆升徽剧团这样一支具有类似文化背景、具备一定戏曲功底的民间剧团恢复演出,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传承路径。傅瑾认为中国所有地区的民间戏班都具有营业性、流动性和职业化三个根本特征,流动性培养了戏班以及演职员很强的适应能力。徽剧团带动韶坑目连戏老调新唱,也是戏班之间新的融合形式。“旧时,徽州目连戏班社与宗族势力紧密结合,都是以宗族为单位组班,内部传承规矩很严,‘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清末明初以后,这种状况有所转变,戏班间的交流渐多,甚至有的还有师承关系。”[5]据老艺人介绍,韶坑目连戏班当时就有严格的规定,剧本不能外传,演出时不准外村的班社来观看。而百密一疏,长标的劝善班就是在买通了韶坑在长标教书的先生,甘冒不准外传的戒律,拿出九腿本连夜竞抄的基础上组建的,后经多方学习竟形成不同于韶坑的唱腔,甚至与韶坑班唱过对台戏,“然自此之后,韶坑班便没再到那里演出过了,原因很明显——徒弟确实胜过了师傅。”⑤由此可见,历史上班社的交流和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目连戏的发展。虽然此次目连戏恢复演出在服装和唱腔上还与传统有所出入,在挖掘传统和创新融合中仍需更加细致深入,但这种借力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也正是因为璜蔚庆艺徽剧团的参与和帮助,才促使了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的目连戏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也促成了2018年底韶坑目连戏剧团的建立。黄山市除了韶坑目连戏剧团外,还有祁门县的箬坑乡栗木村目连戏班、马山村目连戏班和历口镇历溪村目连戏班三支民间戏班,三支戏班经常活跃在市内外各种舞台上,2015年7月栗木村和历溪村的目连戏班还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参加了“中国戏剧节”。

2.演出时间的固定

走访发现,韶坑目连戏因为停演时间长,在80后、90 后年轻人记忆深处存在感低,剧团成员33 岁的徐跃仙就说,从记事起从来没看过目连戏,55 岁的王爱英是邻村石门坑嫁到韶坑村的,她还记得未出嫁前韶坑演目连戏他们赶过来看的场景。年轻人缺乏对目连戏的认知,再加上农村中青年人口外迁、村民娱乐休闲方式改变,以及目连戏尚未给村民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等因素,目连戏在当地的受众群愈来愈少,生存土壤还需进一步培育。这次目连戏复排,虽然只有几出戏,但是当天老百姓的热情度很高,加大对目连戏的宣传和传播不仅有利于扩大韶坑目连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能培养当地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激发村民参与的热情,使目连戏真正回到民间。从无到有,从演员不固定到固定,从演出时间不定期到定期举办,这应该是韶坑目连戏努力的方向。

3.祭祀仪式的缺失

“正如日本东京大学一位文学博士、目连戏专家田仲一成所说:‘目连戏与其说是戏剧艺术,毋宁说是宗教仪礼更为妥当’。”[6]目连戏是宗教剧,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一般在正式演出前,都有祭猖、斋戒或赶鬼等仪式。目连戏有演出安排都是事出有因,“一是在固定的时间里演目连戏,以避邪迎祥、酬神谢祖……二是每逢大事演目连戏,以驱鬼逐疫、消灾免祸……目连戏演出的缘由多种多样,早已超出了戏曲本身的供人娱乐的意义,寄托着宗族振兴、村落发达和百姓扭转家运的美好愿望”[5]207目连戏在开台扫台的祭祀仪式与驱邪祈祥的实用功能密不可分,正因为有着强烈的仪式感和深刻的文化寓意,村民们在组织演出时都存有敬畏之心,时时谨慎,遵祖制而行。这次演出的矛盾焦点就是各方对祭祀仪式理解的差异,以致未能如期举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30 多年演出的中断,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日渐缺失,使村民们对目连戏的认知一知半解,尤其是对祭祀仪式等不甚了解,觉得宁可舍弃也不能适得其反,虽然有原先专家学者的记录,但村民也是持质疑态度。“‘文革’以后一些民间习俗在其重建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现在所知所见的习俗,多数是新近经过一些变异之后复苏的,或曰重建的‘新习俗’”。[4]63而当地政府因缺乏对目连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觉得这是“迷信”,是怕与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相冲突。另一方面是宗教仪式与戏曲剥离的普遍现状。“目连戏演出与七月十五民间节日活动融为一体……以后的目连戏演出与民俗节日关系俞密,祭祀功能泛化。”[7]时至今日,随着民俗节日活动的弱化,再加上“在中国农村祭祀之中,宗教礼仪和艺术(演剧)被安排在分开的不相同的场合”⑥,既能娱神又能娱人的功能只剩下娱人为人熟知。

4.演出形式和剧目的创新

“如果我们考察影响戏班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会发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戏班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兴衰的影响并不是非常表层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民俗与民风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而易见。”[4]51戏曲承载着某个时代的价值观,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目连戏想重新融入韶坑百姓的生活,除了演出形式的创新,还需要在复排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生活编排新剧目,让村民觉得有看点、不遥远。现在看到的目连戏不仅浸润着每个时代百姓的生活习俗和所思所想,也折射着每个时代观众的喜好。此次韶坑目连戏演出既恢复了目连戏传统,又以目连戏中观音旦行的《一枝梅》主旋律编排了徽州民歌《美丽乡村新时代》,歌词从“文化墙”和“健身场”入手贴近农村现状。与傅谨研究的浙江台州戏班的情况相比,徽州虽然在当年也有演戏的习俗,但现在目连戏等民间剧团的组建,多数是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开办,初衷是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或者是为了乡村旅游,民间市场的需求还未完全激活。当下还是应该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适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游客能看懂的点进行展示,先引起关注让更多人知道,通过口口相传扩大受众面,激活目连戏的活力和传播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从而走上目连戏的良性发展道路,使其既能真正融入村民生活,又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既能守住传统,又能立足当下。

注释:

①武术人:韶坑也是徽州武术之村,武术人是指表演徽州武术的村民。

②帝庙:上帝亭,又名上亭,位于韶坑村头。相传因古时浙江省淳安久旱无雨来此亭求雨背神水回家而得名。此亭前有香炉峰、石塔和一块被称为“企鹅石”的石头,石下有一株“神柏”(胸径达4 米多),亭下角石基下有凉水塘,是为来往行人解渴而砌。上帝亭旧时损毁,2012 年村民集资重建,“企鹅石”“神柏”“神水”至今仍在。村人演唱目连戏要到此亭“起老郎”。

③鬼神坛,又名“接主亭”,位于咏罄亭(长陔与韶铿交界点)外,由石板搭成,并有诗曰:“筑坛追古始,灵爽荫仙源。”传说在未建此坛前有神灵作乱,每日下午3~4 时有鬼神活动、搭台做戏等。韶铿村民当时去长陔看戏,结果就到此园地或坟墓地“看戏”了,为压住鬼神,先生点示建起此亭。此亭已在“文革”时被毁。

④九腿半:按照九个主要演员分别编成的单角剧本,目的是以防外泄。

⑤歙县文化局编委员会编《歙县民间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1页,转引高庆樵《长标目连劝善班》。

⑥(日)诹访春雄著《宗教礼仪与艺术——日本、朝鲜、中国的祭祀构造》,中国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徽省祁门县人民政府编《目连戏研究文集》1988 年版,第313页。

猜你喜欢

目连戏班剧团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目连戏的现实性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述评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