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开设戏曲表演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以运城学院为例

2020-07-19杨高鸽

戏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运城戏曲学院

杨高鸽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珍萃国宝,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精神。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日渐深入,文化活动多样性、多元化的影响,戏曲的式微与衰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剧种后继乏人。人才是戏曲艺术赓续传承的根本。可以说,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戏曲艺术的兴、衰、存、亡。因此,发展戏曲教育事业成为当前保护与传承戏曲艺术面临的首要任务。在现代教育机制下,戏曲高端人才的培养主要借助戏曲高等教育。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除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已经步入高等教育行列之外,其余地方戏曲剧种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中专的学历层次。随着国家戏曲事业的全面深化和地方戏曲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戏各剧种的人才培养同样需要进入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才。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自觉肩负起培养地方戏曲高端人才的重任,开设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开创了地域戏曲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范式。如:2006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二人台表演本科专业;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于2007年开设黄梅戏表演专业;2017年运城学院开设蒲剧表演本科专业。①他们为地方高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戏曲教育,传承戏曲文化,做出了有益尝试,对地方戏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高校艺术教育大多是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传统的地域戏曲文化与其相遇时,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于安庆师范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设戏曲专业的情况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运城学院为个案,进一步分析地方高校在戏曲表演专业高等人才的招生与教学情况中遇到的问题,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地方戏曲特有的传承方式,整合、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适宜的模式与方法,为缓解全国地方戏曲表演人才荒提供可供参照的路径。

运城学院蒲剧表演专业招生概况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城一带而得名,植根于晋南地区,被认为是梆子腔的鼻祖之一。蒲剧不仅有丰富的唱腔音乐,同时也有众多独具一格的表演特技。目前,蒲剧的教育主要设立在中专性质的职业艺术学校。这些学校为蒲剧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蒲剧表演人才,但是要想让这些学生进一步成长为传承蒲剧艺术的高端人才,仅仅接受这一层级的戏曲教育远远不够。2017年运城学院音乐系对接社会需求,自觉担当起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职能,增设蒲剧表演本科专业。学校特聘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一级演员,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得主景雪变担任专业带头人,并聘请多位国家级、省级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授课教师。当年,首次面向社会、院团和学校开始招收蒲剧表演本科专业对口生,实现了蒲剧表演各教育层次的有效衔接,填补了山西省内培养本科戏曲表演专业人才的空白,使运城学院成为我国唯一培养蒲剧表演人才的本科院校。

戏曲表演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戏曲学校的学生大多从10岁左右就得开始进行专业学习。也正因如此,学习戏曲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很难通过高考的门槛进入大学本科层次。王秀玲介绍二人台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招生情况时就曾提到过,由于多数学习戏曲的学生难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是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对于二人台表演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给二人台表演专业教学造成很大的难度。②而对口招生原本就是高校根据专业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职高班的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考查考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考试方式,与普通高考相比较,更加适合中等职业戏校的学生,也便于学校招到专业素质更高的学生。2017年运城学院共招10名学生,其中就有6名是戏曲“小梅花”得主;2018年共招15名学生,有5名“小梅花”得主,其他学生也不乏专业技术过硬的佼佼者。因此,蒲剧表演专业在学校也迅速成长起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为学校争得了多项荣誉。2017年9月,蒲剧小梅花版《西厢记》在北京地方戏演出中心演出,献礼党的十九大,受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度评价,剧中莺莺的扮演者任玲、红娘的扮演者吴敏丽和小和尚的扮演者任帅帅均为2017级表演班学生;2017年12月,学生吴敏丽代表运城学院参加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示蒲剧绝活“手帕功”,这是全国地方高等院校中唯一入选的节目;2018年任玲表演的蒲剧《柜中缘》与吴敏丽表演的《三娘教子》入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这些国家级荣誉对于地方院校的音乐系来讲在过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以说,对口招生地方戏曲专业,为地方高校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为戏曲学生提高自身学历、在高校深造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合的途径。

运城学院蒲剧表演专业招生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招生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尽管运城学院通过对口招生的方式招到了许多蒲剧的优秀人才,然而,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招生时专业名称与具体专业方向的不同而导致的问题。戏曲表演并不是独立的专业名称(本文按约定俗成的习惯,行文中仍然称作蒲剧表演专业),而是属于“表演”的专业方向之一。除此之外,表演专业还下设影视、话剧两个方向。运城学院在申报专业时只能按照“表演”来申报,该校对口招生是山西省教育厅统一招生,在招生时按照专业名称“表演”来招生,那么“表演”专业领域下的影视与话剧等方向的考生也就囊括在其中。尽管,对口招生文化课分数线非常低,但与学习其他专业的考生相比,不少学习戏曲表演的考生仍旧过不了文化课比拼的第一关。运城学院音乐系在刚开始招生的前两年,由于得知此消息的多数为本地学习戏曲表演的考生,所以在前两年所招收的学生比例中,戏曲表演方向的考生占据多数。之后,逐渐有学习影视表演的学生报考该校。因此,2018年共招收15人,戏曲方向的学生10人,影视专业的学生5人。2019年共招收9人,只有1名戏曲方向学生,另外8名均为影视专业的学生。这些“意外”招进来的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培养就成了比较棘手的问题。最后,该系坚持原本设定的戏曲表演方向的培养目标,决定让这些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上“舞台表演”课之外,仍要与戏曲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蒲剧表演方向的唱念、剧目、排练等课程,给蒲剧表演专业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他们不仅在身体柔韧性方面错过了学习戏曲的最佳时期,同时普通高校的教学体制无法像中专性质的戏曲学校培养戏曲演员那样安排频次很高的戏曲表演“四功五法”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打了严重的折扣。

另外,由于“表演”专业不包含戏曲器乐伴奏方向,因此运城学院的招生目前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所招收的戏曲学员全部为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无戏曲器乐学生,这样在将来的剧目排练和舞台实践方面将会是一大缺陷。戏曲器乐表演属于音乐表演中的一个方向,运城学院音乐系招生主要以普通艺术高考的方式进行,戏校的学生不容易通过高考。而且报考音乐表演器乐方向的学生大多没有专门学习戏曲器乐伴奏的经历。所以,连续几年一直未招到该方向的学生。

因此,进一步落实招生自主权成为推进当前蒲剧专业办学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运城学院在蒲剧表演专业方面如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首先可以保证生源专业方向的一致性,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能解决戏曲器乐伴奏方向的招生问题。当下,在还未获得招生自主权的情况下,应该加强与山西省教育厅的沟通与协调。

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由于戏曲表演专业在该校才刚刚起步,因此教学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该校地方戏曲专业办学水平,继而对其他地方高校开设戏曲专业有所启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找出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所在,尝试探索出相应的改革路径。

(一)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与戏曲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

由于现代音乐教育大多是在西方音乐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当戏曲教育体系与其相遇时就会出现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表现得最为突出。该课程是在西方音乐艺术体系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常把钢琴与十二平均律作为测试基础。而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音乐律制系统和节奏特点与西方均有较大差别,更何况,蒲剧音乐中还有大量的微#4,和微b7。戏曲艺术的传承虽然已从民间师徒传授过渡到科班剧社传习,并最终进入到了现代教育体系,但其演唱一直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较少借助乐谱演唱。所以这些在戏曲表演上屡获殊荣的佼佼者,在这门课程上竟然变成了“差生”,经常出现“唱不准”的问题。2018年到2019年,笔者就此也与蒲剧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普遍表示:视唱练耳的学习很有必要,现在他们排练的新戏多数都是创作的作品,没有可循的固定唱腔,他们首先接到的都是新的乐谱。因此视唱练耳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更快地学习新戏。尽管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以西方为参照来建立中国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然而,要改进现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实用性,急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发蒲剧音乐材料,编写适合蒲剧学生学习的“蒲剧音乐视唱练耳”校本教材。此教材可以选择一些蒲剧中代表性的唱段以及经典蒲剧器乐曲牌作为学习内容,伴奏乐器也可将钢琴改为蒲剧的主奏乐器——板胡,以解决钢琴与蒲剧律制系统不一致的问题。

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与戏曲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还表现在声乐课上。声乐课与视唱练耳课相同,基本也都是在西方声乐教学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教学方法,演唱技巧理念与传统的戏曲演唱教学大相径庭。在这门课程中,教师通常以传统蒲剧演唱方法“不科学”的理念为戏曲学生纠正演唱方法。尽管有不少学生在访谈中都表示,这样的教学对他们启发很大,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在戏曲演唱中的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发声?因何建立在美声唱法基础上的发声方式就被冠之以“科学”之名?“科学”一词暗含“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然而,戏曲唱法与美声唱法原本就是异质性文化的音乐表现形式。蒲剧在其四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对自己而言“科学”的演唱方式吗?文化并无优劣之分,音乐也是如此。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多元文化格局。更何况蒲剧历来被认为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慷慨激昂、腔高板急”,如果按照目前声乐的唱法演唱,是否会改变音色,改变风格,那么蒲剧的特色何在?赵塔里木老师曾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一文中提到“我国高等教育始终沿袭着欧洲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反映着欧洲音乐文化的价值观,实现这个体系的教学目标往往以牺牲本民族原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为代价。”③当然,此类问题也并非只是在欧洲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对传统音乐的单向影响,很多时候也是主动吸收西方唱法的结果。笔者与蒲剧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也曾提到目前一些蒲剧名家在演唱时吸收了声乐演唱方法,不但省力,同时音色还更加“动听”的事例。而且京剧中也有不少的名家也都有过声乐训练的背景。因此,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与人们审美意识变化所趋。笔者在此并非全盘否定戏曲演员进行声乐训练,而是认为在对戏曲专业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时,应在充分保持剧种本身演唱特色的基础上,从气息等方面对它原本的唱法进行辅助。而不要轻易用“不科学”来否定戏曲原有的演唱方法。正如刘畅在其《戏曲发声教学之我见》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戏曲声乐训练课’虽然也是声乐训练,但它不同于音乐学院里一般意义上的训练,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戏曲’”。而且他还认为戏曲教师“要具备把戏曲声腔特色与声乐训练的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④

(二)校本教材编写滞后

笔者在与蒲剧表演专业学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多数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蒲剧,但是对于蒲剧的一些板式、音乐形态特点、音乐结构等方面的常识并不了解。这也是中专戏曲学校职业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能轻理论”的缺陷所致。而高等戏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备思想道德素质、艺术创作素质、文化理论素质和学术研究素质的复合型戏曲人才。⑤如果蒲剧表演专业的学生连这些蒲剧最基础的理论知识都知之甚少,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复合型的高等戏曲人才更无从谈起。因此,对此问题应该加强对校本教材的建设。

(三)戏曲中职教育与戏曲高等教育递进性不充分

当前运城学院蒲剧表演专业在教学中还面临着专业技能课教学内容与他们的中职教育存在过高重复性的问题,无法实现与戏曲高等教育之间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的问题。这样难免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笔者认为蒲剧技能专业课老师应该与科研团队的教师合作,充分挖掘蒲剧音乐现有的资源,开展教学研讨,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出发,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研究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最终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应当具备创造能力。结合目前整个戏曲教育现状,戏曲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是培养学生的创腔能力。以往无论哪一个剧种,戏曲演员与琴师就是戏曲音乐的创作者。他们谙熟如何在戏曲音乐程式性的基础上通过旋律的润腔处理、装饰音的运用并结合嗓音特质来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创造。而当今的戏曲教育却使学生失去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把培养学生的创腔能力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多邀请一些蒲剧老艺术家就自己的创腔经验做系列学术讲座,争取把学生培养成为集演、创、教能力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考虑到蒲剧的流传地主要是山西南部的运城市与临汾市,两地的蒲剧音乐目前已形成不同的特征。而现在该专业老师都来自于运城,因而可以聘请临汾的老师前来任教,使学生对蒲剧艺术风格与蒲剧理论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其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资源和切入点,“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能产生积极作用,是地方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⑥尽管目前地方高校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在全国还未形成主流实践模式,但其在保护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以及建设特色学科等方面的优势已十分明显。况且,在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变化,原有的生存条件逐渐消失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的重要补充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高校戏曲高等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运城学院的案例来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争取招生自主权,或及时与招生部门沟通,明确招生专业方向。其次,把多元音乐价值观作为戏曲高等教育的出发点,遵循戏曲教育的特殊规律,突破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束缚,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戏曲专业课程与西方音乐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三,以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及时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加强校本建设,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第四,从戏曲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来着,强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戏曲中职教育向高等教育的递进与贯通。

人才兴则剧种兴。只有为地方戏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才能保证地方戏的繁荣。安庆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运城学院等地方高校已经开创了地域戏曲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范式。其他地方高校不妨借鉴此范式,开设各自区域内的地方戏曲表演专业,吸取这些学校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与寻找符合自己学校的道路,为地方戏曲储备更多的人才,实现中国戏曲的整体复苏。

(本文系:运城学院院级教改项目“运城学院音乐系对口招生戏曲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G201823)。

注释:

①中国戏曲学院为解决地方戏曲剧种高等人才培养的问题,也于2009年开设多剧种表演本科专业,截止2019年所培养的人才已涉及26个地方戏剧种,为地方戏高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本文仅讨论地方高校开设戏曲表演本科专业的问题。A《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困境与破解之道——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表演专业为例》;B《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C《地方戏曲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态势论略——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为例》。

②王秀玲《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困境与破解之道——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表演专业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9期,第143页。

③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第25页。

④刘畅《戏曲发声教学之我见》,《戏曲艺术》1997年第4期,第57页。

⑤刘坚《论高等戏曲教育的教学组织规程》,《戏曲艺术》1997年第1期,第59页。

⑥彭爱萍《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7期,第58页。

猜你喜欢

运城戏曲学院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