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7-14徐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基于江苏产业发展区域特点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应形成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应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与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对接机制,推进与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江苏产业结构;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2-0026-07

【作者简介】徐健,江苏省海安市教育体育局(江苏海安,226600)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副科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灵魂。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除了部分社会弱势人群需要政府或者社会组织救助外,其余多数都会通过“专业—职业”的方式归属不同的产业部类,又最终纳入不同的用人单位。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数量和类型(主要是人才的质量规格)与产业发展水平的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加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培养战略研究,促进人才结构更符合产业能级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并通过人才结构的优化来主动促进教育结构(包括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产业与专业有效对接的现实課题。

一、江苏产业发展区域特点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和教育强省,江苏的产业发展和人才要求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一)江苏的产业布局由空间集聚向区域优势生产要素集聚转变,需要加大区域主导产业的人才培养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三五”期间,江苏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趋向是“向重点城市集中,向交通枢纽集中,向城市与交通链接的城市群集中”。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城市入围总数山东第一、江苏第二,但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这充分表明江苏经济不仅整体实力强,而且发展相对均衡。“十三五”期间,江苏产业将“持续引导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布局深化调整,统筹规划绿色生态产业带发展,在开放融合中增强集聚要素和配置资源能力”。[1]因此,不同的区域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支撑主导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往往是技能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亟待加强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提升。新兴优势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技能发展的方向。在全国人才竞争激烈甚至出现“抢人才”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尤其是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相关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江苏的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急需大量的现代服务业人员

《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为此,一方面要推动一二三产的跨界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农业的渗透融合、与制造业的双向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快江苏服务业内部的“深度融合”,推动“十三五”江苏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学前教育、社会教育等,要结合各自的特点,面向不同的人群,通过教育服务,重点发展职业技术培训、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助学培训,大力拓展海外教育,严格规范教育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互联网+不同行业的教育服务”的新业态,拓展面向不同行业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发展新空间。

(三)江苏产业能级由传统低端向新兴高端提升,催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驱动战略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培育壮大先导产业、创新发展主干产业、着力强化基础产业、创新提升历史经典产业”等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的策略,着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产业能级的提升主要依靠科技的创新与转化,不管是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江苏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虽位居全国前列,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从区域上看,大量的青年才俊以及高科技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经济圈中,县域中小型企业技能型生产工人严重不足,一线工人老龄化倾向严重。从产业上讲,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才较少,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从业人员集中,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空天海洋装备、数字创意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从人才归属看,大量优秀的人才集中在政府事业部门,从事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行政管理工作,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又“流”不出来。企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人才集聚效应也远远低于北上广深等国内先进地区。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创新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高端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人才制度的创新,为人才成长和使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江苏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通渠道”,实现人才跨体制的自由流动,同时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薪资待遇要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

二、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的互动机制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互动的机理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互动的基础:“供求”关系。

何谓“互动”?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互动”是指一种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二者形成某种直接联系并且相互影响,才能形成真正的“互动”。产业结构和人才体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直接反映。产业是不同类型的人才资源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集聚的部类。人力资源的供求可以在某个具体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中得到直接反映。《江苏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底,全省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8%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以上”。对接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按照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整体人才总量40%的数字来测算,江苏目前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30万。[2]显然,随着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吸纳人才的提升空间会很大。

2.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互动的状态描述:互为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互动表现为三种状态:一是产业需求大于人才的供给,二是产业需求小于人才的供给,三是产业需求与人才的供给保持适度的平衡。其中第三种状态是理想状态,而且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是瞬时平衡。因此,可以较为直观观察到的互动包括产业需求对人才的带动和人才供给对产业的驱动。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主动地位,因此,要求人才体系与之相适应,即人才规模及结构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又需要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此时,科学合理的人才体系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也能加速技术产业的发展。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体系的不断优化,形成大量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满足不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创新型技术人才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新兴技术和新产品可以引导、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三是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加速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人才流动所形成的生产力空间转移。从人是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看,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一般是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前面。因此,一方面必须重视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必须突出人才培养是在产业升级调整视域下的培养,产教融合是产业结构和人才体系优化的桥梁、纽带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度。

(二)江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的互动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体系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尤其是《江苏省“十三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体系优化的有效互动。

1.统筹规划与前瞻发展相结合。

人才体系的优化不仅是人才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力争人才规划与经济规划同步进行,推进人才规划与产业规划一体化、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一体化、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一体化,确保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互衔接、相互匹配、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要在充分体现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的前提下,加大对人才规划的前瞻性研究。《江苏“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就科技企业家、科教苏军、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四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发展规划。在江苏“大人才”战略促进人才资源总量增加的前提下,江苏各行业产业主管部门也要就产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分类制订专项发展规划,比如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互联网产业人才、知识产权人才、档案人才培养等都提出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从而确保各种人才都得到发展,各类人才都能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实现价值。

2.协调发展与重点支持相结合。

要大力推进人才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要促进人才体系内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江苏要面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加大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定的15个重点领域加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此外,还要重视数以亿计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培养,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同时也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民生措施。

3.院校培养与企业锻炼相结合。

生产领域是新技术最为活跃的“热区”,学校是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鼓励各类院校瞄准产业领域,加强学科建设,面向城乡新增劳动力培育急需人才,定期安排职业院校师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推动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高端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本土化培养与国际化引进相结合。

强劲的经济发展必须具有人才本土化培养的教育支撑。就江苏的资源禀赋来说,教育资源优势相对明显。厚实的教育基础、完备的教育体系、优质的教育质量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本土化培养提供了可能。当然,江苏作为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尤其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而且要着力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和国际人才本土化,积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理解多元文化、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江苏在“十三五”期间将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策应该项发展需要,江苏应积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工人的现状,构建以学历型职业教育与非学历型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教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满足了社会公众以改善民生和促进公平为社会建设重点的“升学、就业”的职业教育基本诉求,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级技术劳动者。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和“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的双重目标,要求江苏职业教育重点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要求,主动介入职业培训,大力拓展岗前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再就业培训教育。在满足群众“就业、转岗”等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拓展职业教育在休闲娱乐、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二是根据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需要,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使得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高移化、综合化的倾向。过去以立足初、中等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目前,江苏以学制分段衔接(包括中职与高职“3+2”或“3+ 3”分段、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就是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的改革之举。中高职衔接试点不仅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江苏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而且适应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所需人才“高素质、高技能”提升的发展需要。三是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面向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现代职教体系。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不仅是提供优质基础教育的大省,更是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大省,要大力推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将江苏新增劳动力培养成江苏产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要根据江苏社会公众的需求(如岗位培训、转岗学习甚至休闲健康等的需要),真正实现江苏职教体系全方面覆盖、全口径纳入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