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构建研究
2020-07-14马晓红
马晓红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时期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抓好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科目之一,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措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师也应当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重要意义,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但是,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使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就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当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作出了如下简要分析,以期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但是,部分教师仍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因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欠缺,另一些则是因为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减弱,课堂学习质量大大降低。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1.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度地看重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实施应试教育,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未思考,这便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甚至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但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相关的语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便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内容。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體地位,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去探究。这样一来,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1.引导学生“良性”阅读,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一时期的学生无法长时间对事物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则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并且积极利用这一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收益较多。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接触了阅读,但是对如何有效进行阅读却存在疑虑,那么,教师则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良性”阅读,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阅读,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就能够真正得到体现。而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则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教师既能够有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其他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就《盘古开天地》来说,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初次阅读,扫清生字词;其次,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在此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再次讨论,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阅读感受。
2.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所谓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就是指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阅读学习的乐趣,使其语文阅读学习意识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其中的图片与音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从而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增加,主动学习意识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其次,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蝌蚪到青蛙变化过程的视频。这样一来,既为学生普及了知识量,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内容阅读的兴趣便得到了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3.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小组合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与教师直接讨论的弊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同时积极发表自身的看法。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量,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激发。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章之一,这篇文章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自主阅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阅读的感受与想法都是不同的,这样学生之间彼此取长补短,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代表发言,便能够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反映出的“感恩”这一主题思想。
4.有效做好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以及其自身的日常阅读量。这样一来,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同样教师也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忽略了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积极意义。就此而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学生的成绩或者正确率为评价标准,而是应该树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学生答题字迹的工整度、对文章情感的分析把握、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等等。总之,教师所作出的有效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得到积极的发展。例如,《坐井观天》这篇文章通过学生阅读与教师引导,学生均能够对其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有大致的理解,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所表达的见解,教师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再接再厉。那么,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其主体性也就真正得以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教师,要在这一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巧妙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有效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注:本文为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克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陷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86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龙安友.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N].贵州民族报,2016.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