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20-07-14赵永泉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赵永泉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是当前教育的普遍需求。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理应将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本文从营造环境,解放思维压力;问题激疑,启动创造意识;动手操作,体验创造乐趣;各抒己见,强化个性认知四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力;培养策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普遍需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将重点放在了对小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教授中,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情况不仅严重降低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更阻碍了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当前小学生的思维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借助有效的策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以下,便是对此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营造环境,解放思维压力

环境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一个严肃、古板的环境氛围,往往会给学生带去压力,导致他们害怕被骂、被否定,进而影响思维的创新性。反之,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变得敢想、敢说,从而解放学生的思维压力,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极为有效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环境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氛围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出创造力,并在思维层面得到解放。

以“可能性”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更具积极性地投入对该课知识的学习中,我决定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以解放学生的思维压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如:太阳东升西落;抛硬币时正面朝上;一周有六天等。之后,我让大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进行判定,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借助这种生活化的引入,学生逐渐变得放松,且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产生了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在有效解放学生的思维压力后,我适时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鼓励大家想一个关于可能性的例子,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大家还进行了积极的分享和讨论,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二、问题激疑,启动创造意识

问题本身就具有激疑性,而疑惑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提出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能够得到激发,这对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启动和显现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多种多样,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给予学生以认同和鼓励,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同时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我非常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以借此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便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以达到激疑的效果。上课之后,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向各个小组都分发了一张问题卡,问题卡中有: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你会怎样讲?在大家拿到问题卡后,我让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再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解答过程和结果。借助这一方式,不仅有效启动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对问题的自主解决中,更使大家在之后的分享中了解到不同学生的问题解答思路和看法,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動手操作,体验创造乐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小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相对比较简单,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将抽象化为具体,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小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首先需要去了解数学问题的内容,然后再从自身理解出发着手进行动手操作,这一过程既能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动手操作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了解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

以“圆”的教学过程为例,在带学生初步认识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并在创造中对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决定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因此,上课后,我询问大家:“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圆吗?大家又能想到哪几种画圆的方法?”在提出这一问题后,我让大家尝试画出一个圆,并观察圆的特点。之后,大家兴趣十足地进行了动手操作,并通过与教材的结合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是用圆规画的,而有的学生则另辟蹊径地选择了用胶带圈进行绘制。尽管方式不同,但大家都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一个圆。

在对圆的特点进行探究中,许多学生也在圆上进行写写画画,从而在动手操作中了解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进而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显然,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调动起了学生对创造的积极性,这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四、各抒己见,强化个性认知

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效落实对小学生的正面评价,以借此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进而使小学生更具积极性地投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还可以将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而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提高创造力。

以“圆柱与圆锥”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并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非常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知,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在讲到圆柱时,我询问大家能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圆柱形状的物体,又是否能够说出它们的共性和特征。在给予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后,我以自我推荐的形式邀请了几位学生来进行阐述。

在这一期间,学生举出了“电池”“水桶”“笔筒”等诸多物品,并提出了自己对圆柱体的认识和看法。在谈到圆柱体的特点时,有的学生指出了圆柱上下一样粗细,有的学生指出了圆柱实际上是由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围起来的。在讨论中,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尽管有错有对,但都体现了十足的创造力。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我给予了大家积极的评价,并认同了学生的诸多看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敢想、敢说。

综上所述,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造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体验创造的乐趣,如此才能逐步实现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燕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9(34).

[2]罗培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

[3]缪文婷.小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及培养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