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体系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
2020-07-14何晨
何晨
摘 要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掌握文字语言背后的文化,能促进文字语言的学习和交际的有效性。当今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远不止是能听,会说,还需要有效的交际。作为国家英语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国际化、全人教育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调整,加入文化元素的考核,促进学生英语的认知。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过程性评价 文化素养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Mastering the culture behind the written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Nowadays, the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English ability is not only listening, speaking, but als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there is a certain lack of cultural literac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literac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for all,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the assessment of cultural elements is added to promote students' English cognition.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process evaluation; cultural literacy
1 英语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分类纷繁复杂,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在1952年,Kroeber & Kluckholhn列举出了他们从人类学文献资料中找到的164个文化的定义; Harris & Moran在著作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a New World Business中對“文化”进行了这样的阐述:Culture is a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 values, customs, behaviors, 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 and that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无论从哪个角度对文化进行定义,都不可否认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同于物质的显性特质,如吃、穿、住、行等所需的一切物品,可衡量、可计算,文化则需要成呈现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宗教、制度、习俗、艺术、价值观等方式。从Harris & Moran对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是可传承,可学习的,而语言则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学习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语言反应社会文化现实,是文化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文化决定了交际能力,是交际的基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交际来决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文化就没有办法传承。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它的语音、词汇、句型、篇章,这些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而真正要学好英语,是要在语音、词汇、句型、篇章的基础上对英语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在理解中形成自己对该语言的认知,从而促进英语的深入学习和交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信息时代的额英语不仅仅是中国人和西方人沟通、交际的工具,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途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失衡
“The objective of College English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English in a well-rounded way, especiall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o that in their future studies and careers as well as social interactions they will be able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improve their general cultural awareness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英文版中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在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升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敏感度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在跨文化方面。然而在这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也许做得还不够。
中国的必修英语课程从小学三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在这十二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十年的时间学生是在学习英语的发音、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知识性内容,学习的目的是应试,通过考取较高的分数争取进入理想中的大学。长期在这应试理念下的语言学习,使大多数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这些显性表征上,能看、会读、会写,考一个理想的分数,就是英语学习的全部。中小学教师在英语课堂更多的也是教授语言知识。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文化的涉猎明显不足。
在本人教学经历中,发现大多数新生入校后仍然沿用中学英语的学习思路,学生更多的关注词汇、课文、课后题的讲解,课堂上学生记录的笔记主要也是这些内容,而文化方面的内容通常被忽略,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沟通的问题只要也是集中在语言技能方面,人文方面知识,如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涉及不多。
除了学生自身语言学习方式,大学英语教学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从外部看,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是CET4、CET6,该考试目前在国内的就业市场认可度较高,每年有一千万以上的考生参加该考试,有些用人单位将大学生是否通过该考试作为衡量标准之一。从内部看,高校在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时,将CET4、CET6的通过率作为参考标准,学校内部制定教师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提高本班的考试通过率,有些学校也会将一部分课时调整,用作为CET4、CET6专项辅导。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师将教学内容、授课模式向考试侧重,从而满足学生需求。
近几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国际化的目标,英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不是学生通过某个考试实现的,而是从人文教育的层面和国际接轨,那么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更要重视上述教学指南中提到的,提高学生的“general cultural awareness”,使学生能够在中英文化差异中更有效的表达自己,避免出现“good morning, teacher”這样的低级错误。
3 调整课程评价体系
终结性考评体系一直占据着学生学习成果测评的主要位置,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忽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他科目不同,语言类课程更注重日常的学习积淀,非一日之功。语言能力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应用中,如课堂活动的参与、课上的反应、作业质量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听力能力的微小进步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果。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有必要将终结性考评体系改变为过程性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加入文化内容考评。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体系必须包括语言、文化和言语(即语言交际)三大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得越密切,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因为,“语言内容是实现言语的必要手段,而文化则是确保言语有效得体的必要知识”(胡文仲,1994)。过程性评价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将文化内容纳入,通过对文化相关资料的查找,学生能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解读,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讲解出来,这样的锻炼潜移默化的增加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回归语言本质。
4 过程性评价体系下文化素养的提升
(1)深挖课本中的文化元素。大学英语课程与西方文化课不同,课本中的内容并直接讲述文化知识,而是通过文章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将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通过加强课堂设计体现出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演讲,role play等形式进行文化延伸。比如课本的单元主题是关于career,文章讲述主人公工作经历,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西方职场礼仪,并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自己课后的学习成果,课后可以让学生对中西方职场文化进行对比,也可以让学生查找英文版简历的撰写方式,模仿制作自己的英文简历,也可以组织一场英文面试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尽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教材,而不完全依赖教材,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体验到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背后的英语人文精髓。
(2)文化学习纳入课程考评体系。通过将终结性评价体系改为过程性评价,缩小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内容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不同方式对文化学习成果进行考评,提高学生文化敏感度,拓宽学生视野。在文化输入方面要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不同文化信息的查阅,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礼仪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并将这些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即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促进跨文化交流。
(3)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学生需要文化输入与输出,教师更需要文化方面的深入学习。虽然英语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也都学习过西方文化、文学类课程,但是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迭。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中出现在的热点信息,如网络热词BGM——Background Music,热门的电影的英译,如Frozen, Maleficent等等,将这些当下话题度较高的内容引入课堂,能够提升英语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尤其是将英文电影的原名称和汉译名称进行对比(英文电影的汉译版名称和原名称差异较大),让学生对英汉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其次,不断深入文化方面的学习,不但要完善西方文化知识,更要能从更深层次对文化进行阐释,如词源的学习,一个单词的出现并非是几个字母的规律性排列,更有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踪迹,英语语言从古英语到中世纪英语再到现代英语,其中带来的文化变迁更是繁杂;第三,教师在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进修中国文化进,有人说一个好的英语老师首先是一个好的汉语老师,“学贯中西”应该成为每个英语老师为自己设立的目标,通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沉淀和提升,在两种文化间自由畅游,这种文化修养会渗入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P.R.Harris & R. T.Moran,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a New World Business[M], 4th ed. Huston: Gulf, 1996.
[2] 曹琦.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大众文艺,2018(23):186.
[3]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
[4] 胡文仲.文化与交[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43.
[5] 孙玲玲,莫海.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再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