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2020-07-14张美云杨徐美
张美云 杨徐美
[摘要] 依托2003~2019年CNKI的核心期刊文献,基于年度载文分布等指标的统计描述,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如下:现有文献主要归属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国家政策性基金支持力度较强,学界研究热度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出学术力量和高支持期刊主要集中于北京市等直辖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各研究力量间合作关系网络初步形成;公共危机管理、风险社会、网络舆情和新媒体等高频关键词折射的研究热点具有延续性和突变性双重特征;未来研究可尝试在理论基础的拓展、数字技术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有效路径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借鉴、公共危机治理绩效的量化评价等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 公共危机治理;知识图谱;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2-0110-14
[作者] 张美云 副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西安 710063
杨徐美 硕士研究生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西安 710063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2018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张美云);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科研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路径研究”(19XYKY09)。
一、引言
公共危机是由社会运行机制失灵或自然灾害等引致的危机事件,包括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自然环境恶化、火灾、洪水和地震等,如中国分别于2003年11月和2019年12月暴发的非典(SARS)疫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NCP)。公共危机治理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并有较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包括对公共危机的预防、识别、应对及危机后重建等环节。公共危机一旦暴发,经常会演变为跨越国家(地区)界限的国际性事件,致使公共危机治理越发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治理的基本概念、框架体系、实践设想等方面展开探索,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研究程度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但现有成果中罕见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量化分析。本文将基于2003~2019年CNKI的期刊文献,借助CiteSpace V 5.6.R4软件,量化解析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现状及演进趋势,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实际决策部门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二、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现状分析
样本文献来自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具体检索方法如下:主题一“公共危机治理”或“公共危机管理”或“公共危机处理”或“公共危机应对”,匹配方式是精确,来源类别是核心期刊和CSSCI,起点日期不限制、止点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检索日期为2020年2月19日。本文共检索到2003~2019年相关文献892篇,略去书讯、征稿、人物介绍、会议综述等,最后计量分析使用的样本文献为729篇。
1.年度载文和基金支持载文分布
年度载文指标可以折射学界各年度对既定研究主题的关注热度。从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年度载文分布看:2003年载文7篇;2004~2007年变化幅度较小,年均27.25篇;2008~2010年载文数量跃升,年均79篇,尤其是201 0年首次突破1 00达到102篇;2011年回落到64篇;2012年达到又一个高点,载文95篇;2013~2019年变化较为平缓,年均23.43篇(详见图1)。基于以上分析,学界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峰值出现在2010年与2012年,近六七年关注热度有所放缓,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年度基金支持载文指标可以衡量既定研究主题下学界研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共有425篇载文有基金支持,占全部载文729篇的58%,主要支持基金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等。由上可见,各级政府对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政策性基金支持力度较强。
2.主要學科分布
对样本文献进行分类,发现其学科分布较为广泛,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公共管理(582篇)、政治(154篇)、新闻传播(76篇)、社会(31篇)、管理学(29篇)、教育(24篇)、环境(16篇)、工商管理(14篇)、法学(13篇)、公安(13篇)(详见图2),其他还涉及图书情报档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财政、民族、国民经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历史等领域。从中可见,现有研究主要归属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高度匹配公共危机治理的学科定位,也体现出不断融合多学科资源去探讨相关热点难点问题以推动该领域研究全面且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3.高被引文献
该指标反映既定研究主题的高影响力文献。样本文献中被引频次年均至少一次的高达234篇,年均至少三次的共有63篇,年均至少五次的共有38篇,而年均至少十次的也有8篇。限于篇幅,仅呈现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详见表1)。从表1来看,多数高被引文献聚焦于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问题,支持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行政管理等社科类权威期刊。
4.高产出作者
高产出作者是既定研究主题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力量。样本文献中产出量至少2篇的作者有79人。依据时间切片每年一个时段、产出量至少2篇、Node Types选择Author、采用LLR聚类算法得到高产出作者知识图谱(详见图3)。图谱密度值仅有0.0078,说明各高产出作者之间存在较低的合作关系,研究团队比较固定。其中李燕凌产出最高为10篇,刘霞紧随其后发文7篇,沙勇忠位列第三发文5篇,莫于川、廖业扬、刘拓、于丽英和金太军并列第四,产出均为4篇,童星、张立荣、温志强和超军峰等11人发文均为3篇。此外,还有60位作者产出均为2篇。在合作网络关系方面,79位作者中存在24次合作,其中向良云和刘霞及严晓、刘拓和朱发根及傅毓维、于丽英和蒋宗彩等为主要合作者。
5.高产出机构
该指标用以评估既定研究主题相关学术机构的产出力和影响力。依据时间切片每年一个时段、产出量至少2篇、Node Types选择Institution、采用LLR聚類算法得到高产出机构知识图谱(详见图4)。
图谱密度仅为0.0034,说明各高产出机构之间存在较弱的合作关系。产出量至少2篇的机构共有55个,至少5篇的机构共有10个。其中,位于首位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文13篇;排名第二的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产出12篇;紧接着产出10篇和8篇的分别是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并列第五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均发文7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三者均发文5篇;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两者产出量均为4篇,四川文理学院等四个机构发文3篇。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高产出作者和高产出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南京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苏省苏州市、甘肃省兰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湖北省武汉市和河北省廊坊市等地,基本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6.高支持期刊
该指标可以反映各期刊关注并发表公共危机治理领域论文数量的基本情况。样本文献中发文量至少2篇的机构有127个(详见表2)。按照发文数量从多到少排列,《中国行政管理》(12篇)位居第一,<行政论坛》和《科技管理研究》(均为1 0篇)次之,《理论与改革》(9篇)位列第三,《学术论坛》(8篇)等4个杂志并列第四,《领导科学》(7篇)等4个杂志位列第五,《情报理论与实践》(6篇)等6个杂志位列第六,《社会科学研究》(5篇)等9个杂志位列第七,《软科学》(4篇)等1 5个杂志位列第八,《管理世界》(3篇)等32个杂志位列第九,《现代管理科学》(2篇)等53个杂志位列第十。①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支持期刊主要位于北京市、四川省、江苏省、陕西省、黑龙江省等地。
三、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分析
1.研究热点
(1)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体现,高频关键词可以折射既定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依据时间切片每年一个时段、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关键词出现至少2次、采用LLR聚类算法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详见图5)。然后将按照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值排名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呈现于表3和表4。
结合图5、表3及表4可以发现:频次至少为2的关键词共97个,公共危机出现频次最高,达到322次、年均18.94次,出现频次年均至少1次的高频关键词共有9个;中介中心度不小于0.1的9个高频关键词更能凸显研究热点,公共危机治理以中介中心度值高达0.41位居首位;从综合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值两个指标来看,公共危机、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政府、治理、应急管理、政府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等高频关键词反映了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
(2)关键词聚类分析。为了继续追踪公共危机治理研究聚集的热点领域,此处将基于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①整理的研究热点聚类信息呈现于表5。聚类轮廓值是衡量聚类成员同质性的重要指标,该值越大表明同一聚类中成员间的相似性越高,一般来说其数值大于0.5或0.7则认定该聚类合理或优质。从表5可见,公共危机治理研究领域的8个聚类都属于优质聚类网络,存在研究价值,进一步分析合作区研究的热点聚类内容如下:
第一,公共危机发生前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参见聚类0、1、4、6。其中,聚类0的关键词主要有公共危机、危机、管理、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群体性事件、社会资本、信息传播、SARS等,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公共危机、危机和管理,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公共危机、危机和管理,两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聚类1的关键词主要有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危机治理、信息管理、公共管理、突发性公共危机、公共政策、高校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等,其中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和公共管理;聚类4的关键词主要有治理、风险社会、协同治理、民族地区、机制、社会风险、公共危机治理网络、城市群、政府困境等,其中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治理、风险社会和协同治理,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治理、社会风险和民族地区;聚类6只有4个关键词,按频次高低排列分别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城市和创新,中介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为城市;聚类0和4均仅有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大于0.1,分别是公共危机和治理,而聚类6中所有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值均小于0.1。
第二,公共危机发生过程中。相关研究主要参见聚类1、2、3、4、5、6。其中,聚类2的关键词主要有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网络舆情、信息公开、新媒体、危机公关、政府协调、危机信息等,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和地方政府,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和新媒体;聚类3的关键词主要有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非政府组织、问题、政府管理、网络治理、对策、社会网络分析等,其中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和公共危机治理,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聚类5的关键词主要有政府形象、政府责任、问责、路径选择、政府绩效评价等,频次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为政府形象和政府责任,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为政府责任和政府形象。聚类5的轮廓值次高,达到0.947。
第三,公共危机发生后。相关研究主要参见聚类5、6、8。聚类8仅有4个关键词,按频次高低排列分别为:政府危机管理、和谐社会、制度保障和公民参与,中介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为政府危机管理。聚类8的轮廓值最高,达到0.975。
2.研究热点演变
(1)高频关键词引用突变分析。引用突变值反映一定时限内关键词使用频次突然增加的程度,可以展现既定主题的研究热点演变趋势。根据CiteSpace V 5.6.R4運行结果,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共有10个突变词(详见表6)。其中,危机管理突变值最高、达到6.14,公共危机治理突变值次高,验证了公共危机治理研究于2003年骤然升温,经过学者们十几年的探索日益成熟,逐渐成为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的突变值位列第三,表明其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的新型表达方式,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自然灾害和新媒体的突变值不相上下,前者是公共危机事件的一类,后者是危机处理的新方式,两者都属近年来的研究焦点。10个突变词中于2003年出现的有3个,分别为行政指导、危机管理、行政应急性原则,问责出现在2005年,网络舆情等6个关键词的突变时限均出现在2008年及以后。
(2)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关键词时区图谱能够清晰呈现文献之间的主要研究主题传承更迭和互相影响。依据时间切片每年一个时段、关键词出现至少2次、采用LLR聚类算法得到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详见图6)。基于图6,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段:
第一,2003~2007年。2003年中国暴发了非典疫情,引发政府与社会对公共危机治理的高度重视,公共危机治理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此时期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危机管理、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治理、政府、治理、非政府组织、突发事件等;研究事件类型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为主,公共卫生事件次之,社会安全事件热度较低。
此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是在分析公共危机治理概念、特征、类型、阶段等的基础上,探讨危机治理体系的建设及其中的政府责任等问题。如张成福(2003)指出公共危机会造成资源浪费、发展计划打断、投资环境恶化和政治不稳定等弊端;全面整合的共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具有政治承诺和领导、全面和全过程及整合的危机管理、以充分资源支持和绩效为基础等特征,建议政府从战略高度制定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和规划、构建并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机构及有效沟通机制、培育提升社会的危机意识和推进危机治理的国际合作等。[1]张国清(2003)立足对非典疫情的认知,重新界定公共危机具有突然性、难以预见性、紧急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征,构建了公共危机治理的政府责任过程模型,指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缺失与社会体制缺陷存在关联,建议政府在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应明晰并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社会和政治及法律等责任,以便动态、及时、有效和低成本地进行公共危机治理。[2]张小明(2006)建议从预警信息搜集、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和危机警报等六个方面设计预警机制,并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及经济安全、收入分配和国际影响等层面筛选相关指标体系。[3]董新良(2007)将危机管理概括为危机预防、识别、隔离、管理和善后等五个阶段,并建议政府把校园暴力危机防范列为公共危机治理范围。[4]
第二,2008~2012年。此阶段中国处于人均GDP年均增速8.8%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国内公共危机事件类型较为复杂多样,如2008年汶川地震和三鹿“毒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HINI流感和暴雪袭击、2010年玉树地震和广东“毒疫苗”事件、2011年药家鑫案、2012年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等,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危机等方面。与之相应,学术界针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此时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危机治理、协同治理、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政府责任、社会风险、问责等;研究事件类型表现出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热度攀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比例明显下降的特点。此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协同治理的纵深探讨。合力一直是中华民族面对危难的有效路径,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是必然趋势,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协同和合作网络有其独特优势,但具体实践存在一定难度。如夏志强(2009)主张加强危机治理立法,明晰各类社会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不断完善相应的支持和监督机制,推进相关多元主体高效、依法参与。[5]沙勇忠(2010)阐明协同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之间、政府与公民以及公民社会间的合作三个方面,协同治理的主要路径是从管理理念转向协同治理理念、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和社会资本培育等。[6]刘霞(2012)指出中国传统的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缺乏长效机制、条块分割和主动性弱等缺陷,主张创新构建政府一非政府一企业一社会整合的全体联动公共危机治理网络。[7]
其二是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公共危机治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制度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资源能力等,具体建设路径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与主动预防的治理机制两方面,前者即为协同治理理念,后者由问责制、监管制、信息披露制等共同组成。如张海波(2010)将公共危机分为诱发型、原发型和关联型三种类型,加强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和危机过程中的风险治理可以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官员问责应转向风险问责、问责时段应扩展至事前和善后阶段、问责对象应从行政官员延伸至党政领导干部等。[8]温志强(2011)认为物质储备欠缺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公共危机治理中资源配置失效的根源,建议通过建立“社会发展风险基金”储备金制度等制度弥补以上缺憾。[9]夏一雪(2012)基于全风险、全参与和全过程的公共危机治理理念,以集中统一性和综合协调性为努力目标,基于渐进式和分步骤的发展策略,立足国家、省级及各次级层面分别创新完善相关治理机制,逐渐达到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集中统一调配。[10]
第三,2013~2019年。此时段公共危机治理研究逐渐上升到全面整合与升华阶段,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网络舆情、新媒体、危机公关、跨域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网络治理、社会网络分析、互动、科技支撑体系等;研究事件类型以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为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次之等。此阶段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国家(地区)层面及其各次级区域的跨域性公共危机治理。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存在迅速波及临近区域乃至全球的可能,公共危机的跨域性治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应急管理领域所面临的难题。如陈美(2013)基于跨域治理理论构建的公共危机信息治理模式包括目标、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和媒体以及企业等主体、速度和系统整体等原则、法律规章和对话协调及行业规范等治理工具,主张树立多元治理理念、塑造各责任主体间的伙伴关系、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等以提升治理绩效。[11]盛明科(2014)提出重塑应急理念,基于整体性目标创新治理机制,以综合组织为依托破除分权缺陷,以信息共享推动政府整体化运作。[12]贾先文(2016)借鉴美国以法律形式明确和建立的跨州协同治理体制的做法,认为全国性危机救助合作框架、跨省多中心治理网络和一体化运作流程等措施可以增强多省跨界区域的协同治理绩效。[13]
其二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危机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织共存,信息传播渠道多变及传播速度攀升,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危机治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如钟伟军(2013)认为政府微博具有信息发布、政治沟通和舆论引导等功能,地方政府应加强和规范微博管理、建立有效舆情收集机制和线上线下互动协调机制等手段来有效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危机。[14]康伟(2013)基于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公共危机治理的若干代表性文献指出,未来应着重公共危机的网络动态性复杂性研究和积极发挥大数据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等。[15]张海波(2015)以2003~2013年中国的重大灾害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应急管理具有“彗星”结构和“彗尾”效应,就是结构呈现固化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演化动力,忽视结构独自推进是中国应急管理陷入窘境的根源,而“结构回归”需要识别社交媒体等网络条件下的公众参与和“从灾害中学习”的社会机制等促进结构演化的动力。[16]于鹏(2019)认为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为公共危机舆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托载体,建议构建动态应对机制和立体媒介矩阵,加强危机预防、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调节作用、加强政府新媒体政务号建设和培育新媒体端意见领袖等以实现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目标。[17]
四、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热点体现出延续性和突变性双重特征,分别以公共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及风险社会和近年新出现的网络舆情、新媒体与整体性治理等关键词为代表,这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信息传递特征有所转变的现实基本一致,说明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紧密围绕社会发展现实有序开展。结合研究热点展望未来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理论基础的拓展和已有学科理论的综合性运用。目前国内关于公共危机治理的文献中,定性现象阐述及比较研究较多,理论支撑较少。公共危机治理涉及预防、动态应对和善后管理等多个环节,明晰马克思的国家治理理论、公共性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理论对公共危机治理的解释框架,可以拓展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公共危机治理必然需要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但也离不开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和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积极适应与有效借力,未来研究应注重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与文化、法律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
第二,研究视角的增加和研究方法的推进。公共危机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培育应对公共危机的内生能力,中国未来需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等非正式组织和华侨华人力量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等微观问题的研究,进一步规范和激励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以提升治理绩效。研究方法上应注重理论探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研究手段上应注重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相结合,尊重各个和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个体差异并寻求总体规律,以期准确反映公共危机治理的发展规律和面临问题,较精准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梳理借鉴发达经济体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现有文献对国际经验借鉴主要聚焦于美国,也有部分学者提到日本、韩国等的相关经验,但并未展开深入分析。[18][19]如鉴于同属亚洲区位、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较大、地域相近且文化类似、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收入水平高于中国、非矿产资源型经济体等因素,学习日本和韩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对中国较具借鉴价值。但是学习相关国际经验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简单移植而需注重本土化治理机制的建设。
第四,探索数字技术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更多有效运用路径。中国现今已逐渐进入数字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崭露头角。如从2019年12月中国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开始,国内多省市区在疫情防控中陆续推出“健康码”、地铁公交的“防疫等级二维码”等,启动城市大脑数字治疫、社区微脑智能防控、复工复产一码通行等,数字化“治理”成为各地防控疫情的硬核力量,节省了一定的资源财力。疫情倒逼社会治理的完善,更是按下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智理”的快进键。2020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强调,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智慧城市建设是必由之路。推動城市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开拓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也将为所有领域的公共危机治理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借鉴。初步实践已经证明,数据赋能加快全国数字治理进程,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是公共危机治理未来可依托的载体之一。未来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完善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机制等以提升数字技术在公共危机治理领域的运用效率,值得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索。
第五,量化评价公共危机治理绩效。公共危机治理涉及政府和各类非政府组织及若干个体等多元主体,面临较多政策协调、资金投入和物质储备约束、正式制度建设和非正式制度融合等难题,如何精准量化评价公共危机的治理绩效、给未来公共危机预防等提供有效措施借鉴,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06).
[2]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J].管理世界,2003,(12).
[3]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07).
[4]董新良,王丽娜.危机管理理论与校园暴力危机防控[J].中国行政管理,2007,(04).
[5]夏志强,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合机制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05).
[6]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0,(04),
[7]刘霞.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建构与战略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2,(03).
[8]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10,(02).
[9]温志强.公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机制的构建[J].经济管理,2011,(07).
[10]夏一雪,郭其云.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
[11]陈美.公共危机信息的跨域治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09).
[12]盛明科,郭群英,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应急的部门利益梗阻及治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03).
[13]贾先文,李民.基于EMAC模式的多省交界区公共危机跨界治理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 6,(09).
[14]钟伟军.公共舆论危机中的地方政府微博回应与网络沟通——基于深圳“5.26飙车事件”的个案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3,(OI).
[15]康伟,陈波,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现状、问题与研究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3,(04).
[16]张海波,童星.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5,(03)。
[17]于鹏,邱燕妮,全媒体时代公共危机舆情传播路径与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08).
[18]晁亚男,毕强,辛立艳.政府危机决策中信息预警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06).
[19]郭子平、日、美、中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J].湖北社会科学 , 2013,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 of Domestic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Visualized Analysis Based on the CiteSpace
Zhang Meiyun Yang Xumei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of CNKI from 2003 t0 2019 andthe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indicators such as annual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theCiteSpace software is used to visual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omestic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ainlybelongs to disciplines such as public management,the national policy fund supportis strong,the academic research popularity generally shows a trend of rise first andthen decline; high - yielding academic power and high - support journals mainlyconcentrate in the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 central government like Beijingand some provincial capitals,and the network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among vari-ous research powers has formed initially; the research hotspots reflected by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such a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risk society,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and new media have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and abrupt-ness;future research can attempt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the expansion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 effective path explo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of performanc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Key words :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knowledge graph; CiteSpace; visualizedanalysis
①發文量为4篇的期刊有15个,分别是:《软科学》《学术界》《公共管理学报》《财经问题研究》《求实》《新闻界》《新视野》《情报科学》《长白学刊》《天府新论》《图书与情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发文量为3篇和2篇的期刊详细名录省略,备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