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2015-03-17刘海云杨琰刘艳君

经济与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刘海云 杨琰 刘艳君

摘 要:在对比分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力资源学历结构、人才结构、人力资源创造力结构、收入结构、就业行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河北省人力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区域一体化;人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2-0018-0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显著的形式,通过区域分工发挥区域的聚集作用。通过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带动各种要素跨区域流动,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式。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带的龙头,除了生产要素流动密切之外,由于历史上的渊源颇深、自然环境相似度高、基础设施的不可分割性,使三地区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目前天津、河北与北京三个区域整体布局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京津冀区域地区生产力发展在全国也居较高水平,并迅速成为继“长三角”之后又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2014年中央政府更提出把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国家战略”的提法首次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领域出现,既体现了中央对京津冀城市圈的空前高度重视,也无疑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

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必须整合好区域内的各项资源,特别是思维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人力资源。正是因为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被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势必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区域内整体人才资源结构的不均衡性、人员素质与不同产业结构的不适应性等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分析京津冀人力资源构成的差异,透析目前区域内人力资源构成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人力资源一体化的策略,对如何充分发挥北京地区人力资源的引领模式,调整区域间人力资源结构,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和有序流动,实现以人才一体化为引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内人才差异的比较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不仅带来整个区域要素的快速流动,创造了财富的积累,也相应带动了整个区域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又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人数相比全国其他地区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当然这跟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具体来看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源构成不论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社会创造力、工资水平等都具有极大的差异。

(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对比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2013)》①,北京2012年调查样本6岁以上共16 447万人,没有上过学的271万人,占调查样本比例的1.65%,小学人数1 627万,占9.89%,初中人数4 746万人,占总调查比例的28.85%,高中人数3 659万,占总调查比例的22.25%;大专以上人数6 143万,占总调查人数的37.36%。而天津2012年调查样本显示6岁以上共11 175万人,小学以下人数297万人,占调查样本比例的2.66%,小学人数1 885万,占16.87%,初中人数3 990万人,占总调查比例的35.70%,高中人数2 450万,占总调查比例的21.92%;大专以上人数2 553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5%。而河北2012年调查样本显示6岁以上共55 844万人,小学以下人数2 383,占调查样本比例的4.27%,小学人数13 858万,占24.82%,初中人数28 314万人,占总调查比例的50.70%,高中人数8 059万,占总调查比例的14.43%;大专以上人数3 232万,占总调查人数的5.79%。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大专以上人口比例远远大于河北。

(二)拥有高层次人才的对比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在职攻读博士、硕士获得学位的人数是1.43万人,其中博士为0.02万人,硕士为1.41万人;天津在职攻读博士、硕士获得学位的人数是0.34万人,其中博士为0.01万人,硕士为0.33万人;河北在职攻读博士、硕士获得学位的人数是0.25万人,其中博士为0.00万人,硕士为0.25万人,北京博士人数是天津的2倍,硕士人数是天津的4倍;北京硕士生人数几乎是河北的7倍。

(三)人力资源创造力分析

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的创造和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所以特选取了申请受理专利数和申请授权数的数量作为衡量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分析的依据。2012年度北京申请受理专利数92 306件,申请授权数50 511件,天津申请受理专利数41 009件,申请授权数19 782件,河北申请受理专利数23 241件,申请授权数15 315件。北京申请受理专利数是天津的2倍,是河北的4倍,申请授权数北京是天津的3倍,河北的4倍。2012年北京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4 505 834万元,天津为2 323 275万元,河北为378 178万元,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为天津的10倍,河北的70多倍[1]。

(四)工资收入差异分析

资料显示,北京市2012年全员人均工资为84 742元,其中在职人员工资为85 307元,天津全员人均工资为61 514元,在职人员工资为62 225元,河北省全员人均工资为38 658元,在职人员工资为39 542元。北京全员人均工资是河北的2.2倍。

(五)从业人员行业结构差异

根据资料显示,京津冀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行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教育行业中占比最大,排第二位的是卫生,其次是社会保障人员,其中专业人才从事行业最少的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行业、住宿餐饮业以及金融三大行业。天津市专业技术人才的产业分布与河北省具有类似之处,从事人数最少的也是服务业。而北京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与河北和天津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排到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行业、工程技术行业、卫生技术等三大领域,金融类等却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跟以上两个地区相比,天津人才密集度最高行业是属于第三产业的教育行业,其次是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另外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行业如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和科研技术服务行业[2]。

二、河北省人力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一)劣势分析

1. 学历结构和竞争力的劣势。从以上分析可知,河北省人力资源不论在学历结构还是在竞争力上跟北京、天津相比都具有较大差距。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和最根本因素是其对人才资源吸引、争夺、拥有、使用及转化的能力。根据最新调研数据显示,从2010到2011年,北京人才数量竞争力指标排名后移,说明北京人才数量有所减少,河北与天津则呈小幅上升趋势。但就人才质量竞争力指标全国总排名来看,北京人才质量竞争力稳居第一。2010年,河北人才质量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中仅占到第23位;2011年为第24位。2011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人才结构竞争力位次保持稳定,分别为第1位,第3位和第28位,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单个城市为例,在2012年,全国32个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仅排到了第25位。

2. 区域发展大环境的劣势。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省的功能和定位是京津的生态屏障,是首都的护城河,是京津的后花园。基于这种功能和定位,多年来河北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与毗邻的京津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作为京津门户的河北多年来为维护京津的发展和稳定大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发展势头强劲的北京和天津却依托其独有的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等优势同河北展开着激烈的竞争,进一步拉大了三地的差距。但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相邻的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经济提速作用不仅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现“虹吸”现象,优秀的人才和其他资源逐渐向北京中心城市集中,造成北京其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甚至在河北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这个“环京津贫困带”包括了32个贫困县、3 79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人。

3. 人才培养方面的劣势。人才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实力的基础工程,是人才合作的重要环节。而河北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以高等教育资源为例,由于历史等多重因素,高等教育资源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分布严重失衡,导致河北在三地人才合作中,失去主动先机,不得不受制于人。

首先,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方面,河北的各个指标基本都比较落后。虽然,普通高等院校在数量上略高于京津,但是,质量差距非常悬殊。以“211”工程和“985”院校为例,北京独占26所“211”工程院校,8个“985”院校;天津拥有3个“211”工程院校,2个“985”院校;但偌大一个河北省只有天津境内的河北工业大学入选“211”工程。由此可见,河北尽管高校机构分布较广泛,但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力较小。

其次,教育投入方面的不足。纵向对比2010年和2011年,中央、北京、天津与河北的教育财政预算,河北的差距非常明显。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为14 163.90亿元,北京为505.78亿元,天津为225.28亿元,河北为543.70亿元。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经费为17 821.74亿元,北京为604.47亿元,天津为315.47亿元,河北为644.25亿元。而从更细化的指标,即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来看,2010年,全国范围内,生均9 589.73元,2011年13 877.53元,增幅高达44.71%,河北2011年的增幅率虽高达65.62%,远大于全国平均值,但是,只能说明,河北省增加了教育投入,生均教育经费即使是2011年的8 676.09元,也远低于北京和天津。

再次,从人才培养成效来看,根据2013年1月9日,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北京以两岸四地综合竞争力与核心软实力最强的城市,成为中国一流大学城市排行榜的冠军。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上,前30强有9所大学位于北京,约占30%;天津的南开大学位于第11位,河北省没有院校上榜。北京大学连续8年蝉联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榜第一,清华大学屈居第二,中国人民大学名列第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名列第六位,由此可见,河北的人才培养成效大大低于京津[3]。

(二)优势分析

1. 区位优势。基于在北京、天津和河北所做的600份《求职、就业意向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河北在人才吸引力和留住力的潜能巨大,前景乐观[3]。

首先,就业者迫于住房、交通压力等各种因素对大城市尤其是北京的兴趣呈下降的趋势。主观倾向于在北京就业的人数约占36%,天津为30%,河北的唐山等发展势头迅猛地区也占到了19%的比重。问及北京等大城市的住房、交通、子女教育、生活压力、环境等问题是否会影响就业者地域选择时,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会”。如果河北提供住房、户口等方面的协助,是否会选择到河北就业这一问题的回答,肯定态度占到了32%。由此不难发现,北京长期以来保有的人才吸引力优势已经被渐渐打破。

其次,河北籍就业者大多抱有报效家乡的心愿,但对家乡的整体人才环境建设还不满意,持观望态度。在约占35%的河北籍就业者中,约有17%的人选择了愿意报效家乡。虽然比例不是非常高,但不失为下一步争取扩充人才资源的重要方向。

2. 年龄构成的优势。从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年龄结构来看,河北和北京地区整体人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以中青年为主,符合当前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年轻化的趋势,在人才的后续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在行业选择和人才再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如下:

据资料显示,北京市区人才的年龄结构状况如下:35岁以下占总人数的48.71%,36~45岁占到总人数的28.67%,而46~54岁人数占到19.3%,55岁以上占总人数的3.32%[2]。从以上分析可见,北京市区总体的人才年龄较低,跟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年龄优势。而这种优势显然跟北京市以高科技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密切可分的。

跟北京相比,河北省全省人才也基本以中青年为主,人才年龄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梯队结构,总体较为合理。这支年轻的队伍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河北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跟北京、河北相比,天津市人才资源中年轻化趋势不太明显,天津市年龄大于50岁的人数,占天津人才总量的13.41%,高级职称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5~60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批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将面临退休年龄,将会出现人才的“断层”。所以加快推行天津市人才年轻化策略,是天津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加快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区域人力资源协调发展机制

2011年4月,京津冀三地人才推进工程正式启动,三地社保部门联合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2011年6月,三地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成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2011年9月印发了《京津冀人才工作一体化2011年度工作计划》。目前京津冀人才合作初步形成三地联动、加速前进的态势,不过仍存在部分合作层次不高、合作领域有待加宽、合作深度有待加强的问题。如目前京津冀地区人才合作以三地人力社保部门为主,而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涉及产业、科技、户籍管理、教育、卫生、税务等多个相关部门,而且不同部门利益需求往往存在差异,所以需要顶层设计。又如关于京津冀人才合作具有实质性进展的主要是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业务互助、人才信息互通等业务合作,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多为招聘会、推介会、洽谈会等[4],而在人才流动服务、人才政策协调、人才服务贯通等“深水区”合作方面仅仅处于意向阶段,尚无具体的措施和合作方案。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京津冀经济圈建设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的区域人才合作必须进入“深水区”,如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京津冀三地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等。如何在区域人才深度合作方面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合理的机制配合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阶段性成效,成为当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加强并完善教育财政投入

要想扭转在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中的劣势地位,首先必须要大力提高并优化教育财政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可以多渠道筹措资金,民间捐助、校友贡献、社会基金等都是值得提倡的筹资方式,可作为政府财政投入的必要补充。

此外,要适当侧重于科研投入,选择目前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特色突出、影响力较大的院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河北尽快出现一批有特色专业、有精品课程、有竞争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真正地把河北教育做大做强。

(三)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战略

首先,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校际合作。可效仿美国的常春藤联盟、大学联合会、德国的工业大学联盟等成功先例,实现多所特色院校优势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深化区域合作的有利大环境下,河北可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拓展与京津两地著名院校的深入合作。要高度统一思想,以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互换,远程网络协作,互相承认学历学制等模式,弥补河北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弱势,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竭力谋求把校际合作推广到京津环渤海区域之外,以更快更高效地提升河北的高等教育实力。

其次,进一步深化多元化校企合作。倡导学校和企业交替培养人才,共同发挥作用,在人才造就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培训支持;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对单位的适应性,增加学生的上手能力,减少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学校也可以可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满足实践的需要。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近年来,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人才回流国家,河北可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长足阔步地吸纳人才。在2013“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中,北京和天津位列其中,河北省则没有城市入围。本次落选是河北的尴尬,同时,也是鞭策河北改变劣势的强大动力。弱者更当自强,方能谋得发展之道。2010年,河北省在“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市、区),启动了“人才家园”工程[5]。京津及周边高端人才来河北省工作、创业,可以在“人才家园”居住。围绕人才需求建设人才家园,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医等提供便利,营造亲才、扶才、安才、敬才的良好环境。此举是河北贯彻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成果。今后,可以参照“人才家园”工程,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深入开展增强人才吸引力的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实现错位互补

河北省中低端人力资源丰富,中低端人才密集,京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高智人才密集。因此,河北要更积极地搭建更广阔的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京津冀三地人才的错位互补,引导人才在区域内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以打破人才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缓解目前区域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供求关系,为京津冀一体化和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同时,要尽快全面实现河北与京津人才的对接,还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做文章,可探索研究出台更人性化的人才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给予更优厚的待遇和条件。

注释:

①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年鉴(2013)》。

参考文献:

[1]北京统计局.http://www.bjstats.gov.cn.

[2]文海炜.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EB/OL].[2014-9-15].http://blog.sina.com.cn/s/blog-684ef94d01010ve7.htm.

[3]陈丽敏,史玉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创新性研究:以河北为例[J].科技信息,2014,(5):99-100.

[4]哈尼丽,典兵.探索先行先试首都经济圈人才一体化[J].投资北京,2012,(9):37-40.

[5]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思考[J].第一资源,2011,(3):1-20.

责任编辑:高钟庭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
雄安新区与滨海新区的比较分析研究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野中的互联互通经济学研究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英国“脱欧”与区域一体化的挑战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区域一体化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