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在院内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14刘颖
刘颖
2型糖尿病在我国临床上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患病人数也随之扩大,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较高合并症风险,且患者在发病后,由于合并症、循环障碍导致的残疾、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瘫痪残疾发生率增加等问题,使得糖尿病的临床危害,远大于患者自身认为的“血糖高”“尿糖高”的问题[1]。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控制血糖能够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效果,避免由于血糖过高影响患者的各脏器器官健康。血糖控制效果,随患者患病时间、用药时间延长逐步下降,与患者自身治疗意识、用药不良反应、药品价格无法负担等多种因素有关[2]。本研究对所选糖尿病住院患者及参与实验的护理人员开展血糖信息化管理,分析信息化管理对患者血糖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3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73例,女80例;年龄42~96岁,平均 (79.46±16.54)岁;病程8~19年,平均 (15.46±3.54)年;对照组中男72例,女81例;年龄43~97岁,平均(78.37±18.63)岁;病程9~20年,平均(15.22±4.78)年。另选取我科护理人员18名,按照自愿原则选择是否参与信息化管理,其中男3名,女15名。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8.17±6.83)岁。工作时间8~19年,平均工作时间(13.46±5.54)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无其他内分泌、循环疾病;意识清醒能够自主配合试验;无肝肾、心脏器官衰竭;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耐受试验用药、操作。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工作时间5年以上;能够良好沟通患者;自愿参与试验;接受评价考核。排除标准: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甲状腺疾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或资料不全;无法配合治疗;意识丧失或认知功能障碍。护理人员:工作5年以下;未签署同意书;考核不达标;中途脱离试验或出现转岗、调岗现象;大专以下学历。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对患者进行血糖定期检测,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用药。观察组将信息化管理措施与血糖管理相结合,配置智能血糖监测仪、院内血糖管理APP、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血糖管理信息工作站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1.3.1 智能血糖监测仪 使用与普通血糖监测仪使用方法相同,但与原有血糖仪不同的是,在监测时对不同患者设立独立的血糖控制档案,将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血糖监测结果,通过WIFI与评价系统,上传至独立的服务器云端上,由医护人员通过二级权限,随时调阅患者的血糖监测情况。
1.3.2 院内血糖管理APP APP的使用权限主要在医护人员手中,医师与护理人员都在工作机内下载APP,对患者不同时段的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阅,并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进行血糖控制用药、护理措施的调整,对出现异常情况的血糖结果,及时进行观察与处理。
1.3.3 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 定期对院内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通过系统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阶段患者的血糖控制护理效率、质量差异,将数据统计结果作为护理人员的考核依据。对患者血糖了解清楚、及时,统计反馈以及应用效果好,考核分数高的护理人员在全科给予表扬,对于其护理工作方法给予推广,计入护理质量考核档案,可以作为年终评优的一项参考依据。
1.3.4 血糖管理信息工作站 将工作站与住院护士站相连接,成立血糖控制与护理工作整体观察小组,将血糖管理与其他护理工作共同量化、连接,提高护理人员对血糖管理工作的重视。
1.3.5 对护理人员,进行APP、血糖仪、管理打卡等制度的讲解和培训,并向护理人员明确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明确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开展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血糖记录反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两组血糖控制稳定率。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护士随访获得。控制稳定: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超过70%,且患者未见无法耐受情况,未发生不良事件;控制不稳定: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于70%,或患者出现无法耐受,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评价考核得分,包括理论得分与实际工作质量评分,并进行护理质量的整体得分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血糖记录反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血糖记录反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注:1)为u值,2)为t值。
2.3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理论得分、工作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理论得分、工作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院内2型糖尿病患者是指患者由于糖尿病住院,或在住院期间发现糖尿病症状,需要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的控制与治疗[3]。在治疗过程中,除需要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指导饮食、护理等护理管理工作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血糖的定期监测,促进患者血糖得到稳定控制,避免患者由于糖尿病治疗产生不良反应[4]。传统的院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存在诸多弊端,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对血糖控制、血糖监测的提交时间较晚,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由护理人员自行解决和帮助,整体上的血糖控制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对患者血糖监测时间不固定,监测结果存在时效性误差,其血糖控制效率相对较差[5-6]。
随着网络技术与手机APP等操作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操作、管理也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血糖控制作为时效性要求较高,护理要求高的临床护理干预问题,加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对血糖控制的效果,对临床工作的整体效率也有较大帮助作用[7-8]。血糖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作用,不但能够提高血糖监测的时效性,方便护理人员和医师快捷沟通,还能够帮助临床综合多学科、多科室合作,帮助临床改革原有护理、治疗工作形式,从患者院内生活、饮食等多种措施,对患者进行血糖控制[9-10]。
本研究对所选院内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血糖信息化管理后发现,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与传统血糖管理手段相比,医师和护士都能够对患者血糖状况以及变化规律及时掌握,及时调整用药和改进护理措施,血糖控制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血糖控制稳定性更强,对患者不良事件的预防、处理效果更高,患者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得到改善,同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对院内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血糖信息化管理措施,患者的管理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能够避免患者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提高护理人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对改善护患管理质量,从整体上提高院内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有较大的帮助,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