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现代学校治理的必要选择

2020-07-13杜薇何松岭

家长·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育

杜薇 何松岭

摘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不同,孩子本身具有差异性。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统一战线”,正确引导孩子成才,两者联合教育,才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教育正能量,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终身受益。

关键词:教育;家校共育;学校治理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联动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因为教育不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所在学校的问题,也不代表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教育过程要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尊重差异化发展,坚持“学做思合一”,遵循道德成长规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基联动,两者共同为学生成长护航,形成合力,相互影响、作用、制约,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正能量,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影响终身。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他一切教育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皆育人。家庭教育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通过博知(学)、笃行(做)、善悟(思) 即“知行悟合一”或“学做思合一”促进生命个体学习、生活习惯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养成自律的生活、劳动、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思考”,最终实现生命个体心态好、人品好、能力好、前途好,文理双修、身心健康,具有高雅情趣,持有精通专业和特长爱好。

一、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一)家校共育有助于对个体生命化的重视

家庭是起点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席教师。每个家庭存在差异性,家长教育观、成才观等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生本人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孩子成才,提高教育效果,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拓宽、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不重视个体生命差异性,缺乏有针对性教育,易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贻误孩子前程。

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家校共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家庭,通过家访、线上沟通等密切家校联系,使家长自觉承担职责和义务,为学校发展出力、出智,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拉进亲子关系。

(二)家校共育有助于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影响巨大,时代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需要家校合力。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与家庭息息相关,而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学校教育与其所处的家庭教育途径有极大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磨合、配合,建立常态化的有效沟通,搭建“家——校”双向了解渠道,包括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方式、内容、活动、环境等,以便使家校开展一致性教育。其中一方疏远学生,就会忽略整體人格塑造;在评价上,强调整齐划一,易导致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校、班主任要积极鼓励家长融入学校管理中,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去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让其在教育互动中自觉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不缺位,不越位,不失位。

(三)家校共育有助于教育方法科学性

现代学校治理要求高品质教育和教育多元化,催促学校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把家长引入学校管理,向家长借智、借力,让家长在学校管理中逐渐成为学校的主人,推动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家校共育密切配合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学校和家庭教育要无缝衔接,双向互动,了解孩子的“家——校”动态,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孩子,在理论上,遵循未成年成长规律,重视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更为深层的东西,切实增强家校共育的共情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家校共育新途径

(一)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微信、钉钉、电话等沟通桥梁和网络,形成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到位的组织机构,保证家长学校工作规范有序,支持家长委员会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从而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中可操作、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自觉参与学校管理,赋予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反馈机制,对家校共育中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表扬鼓励。

(二)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庭教育家长讲师团,多渠道满足家长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咨询、互动、交流的需要,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育人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开发家庭教育培训课程,通过教育专家进校园、主题互动实践活动、集中授课模式、讨论交流会、亲子活动、家长沟通日、家长沙龙等载体,针对学生成长阶段性特点、心理发展情况等,分级制定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拓宽授课计划和内容,了解孩子发展特点,做孩子心理健康的良师,提高家长教育子女水平,满足家长教育培训需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创新“家长大讲堂”

密切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根据家长工作性质、兴趣、特长,发挥特长家长优势,满足广大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愿望,深度挖掘家长的丰富资源,联手参与学校教育, 探索家校共育新载体,搭建家长孩子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持续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丰富学校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向其他时间、空间延伸,形成校外家庭联系网,共筑优质“家校”教育联盟。

三、结语

教育孩子离不开正确家庭教育的引导。学校的教育形式具有群体性特征,即一对多的教育教学任务,不可能把教育的对象集中在某个学生身上。从教育的时间、精力、对象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协调好家庭和学校,家长与学校是战友,是同盟军,家校共育,使其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教育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对每个中学生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

[2]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10).

(责编  翁春梅)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