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雷雨》中人物形象的配置塑造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

2020-07-13张锦湫

河北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鲁侍萍繁漪悲剧性

张锦湫

陕西师范大学

自《雷雨》问世,关于其人物形象的研究就未曾断过。《雷雨》将富有矛盾性的人物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深厚的气质。

《雷雨》的每一个人物都排斥单一化、简单化,将性格的矛盾冲突很好的揉合在一起,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化特征,也将人物性格的多面和戏剧情节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倪宗武在《论述曹禺建国前后的戏剧创作》中提及曹禺在建国前后创作特征的不同,他认为,以建国为时间分割点来看,曹禺的创作心态、创作方法都有不同,这也导致了创作效果的不同呈现。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是他创作生涯的起点,可以说代表了他在那个时期那个阶段的心态情感特征,也可以说间接性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的特征。他以一种上帝性的视角俯瞰他所创造的世界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每个人物所占据的一角支撑起这座大楼,人物的个性和共性形成争执,增强了这座大楼的稳定性。曹禺以造物主的视角创作,也期冀读者以造物主的视角来俯视。人物塑造和社会环境的相关性,是《雷雨》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命题。

一、内外环境驱使下的诞生

《雷雨》的创作背景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的抗战仍处于破茧的阶段,旧的封建阶级和新的民族资产阶级相对抗。混乱的年代,同时也为革命的新思想的冒头提供了契机,我国的新革命文学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戏剧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成为了革命的利器。而作者曹禺的自身情况,也注定了他创作《雷雨》这样一部剧作的必然性。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的他,对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屡见不鲜,热爱话剧和创作的欲望为《雷雨》诞生埋下伏笔。“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也是促使他着手开始《雷雨》的创作的激发点,他越心系革命的战场,心中越激荡起一股革命的熊熊大火。“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黑暗,腐败,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在《曹禺选集·后记》里,曹禺对他创作《雷雨》的契机做出如上陈述。

“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曹禺借这种情感的流,将他由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下产生的丰富而磅礴的情感作为创作的动力,创作出了《雷雨》。

二、复杂环境下的悲剧人物形象

叔本华说:“智力和意欲的关系就是光和可燃物的关系。”此言不虚,前者依存后者而生也。而曹禺的创作《雷雨》和他的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在我看来也是光和可燃物的关系。《雷雨》的人物关系链以周朴园为中心呈现出发散型的网状结构,相互勾连,呈现出支配和被支配,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下面笔者将选取男性形象中的周朴园和女性形象中的繁漪来进行人物和社会环境关联性的探讨。

(一)社会悲剧性的折射——周朴园

周朴园是周家封建家庭的当家人,也是矛盾集中点。他以邪恶、自私等形象贯穿于全剧始终,他的一系列行为,例如,在家中的独断专行,对于繁漪个性的压制,对于鲁侍萍的背信弃义冷漠以待,无一不彰显了他个性中的反面。他曾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封建家庭的富家公子,对于年轻貌美的鲁侍萍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两个人在地位上的差异也暗示了二人命运悲剧性的不可避免。周朴园留过洋,早期接触过资本主义,但是这也无可避免他作为封建阶级子弟的本性。当鲁侍萍的存在对他的个人利益产生了威胁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二人的爱情抛弃。后期成为一家之主的周朴园则将他的本性彻底暴露,他在外人眼中仁善和蔼,而这只不过是他用来遮挡自己封建专制的遮羞布。实际上他伪善自私,压榨工人,做着丑恶的勾当。而在家中,他是更加的独断专行,按照自己的想法作为衡量一切的指标,正如周萍所说:“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他在外人面前营造出侍萍“已经去世的尊贵大夫人形象”,而一旦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他毫无愧疚,以一副资本家的姿态问她:“你来做什么?”周朴园人物形象的设置,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本质的揭示,他披着仁义道德的外衣,在周家建立起一个封建专制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所有的活力和生机都在一点一点消逝,而繁漪也从富有活力的花季少女被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周朴园,他是一个“吃人者”,却也摆脱不了“被人吃”的命运:在他冷酷自私的一面下,隐藏着他懦弱,孤独的一面。他命运的悲剧性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性,曹禺创作出他不单是为了让读者对周朴园这个形象进行谴责,他真正盼望着的是希望读者可以以批判性的眼光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对悲剧的罪恶根源进行理性的追问。

(二)封建社会中女性群像代表——周繁漪

《雷雨》中女性形象的命运悲剧性与整个《雷雨》的悲剧性主题形成复调,点明了中国旧式家庭的罪恶性。同时,她们惨淡命运的情节安排同《玩偶之家》《群鬼》等易卜生的戏剧相呼应,在当时五四时期易卜生引领的社会问题剧热潮中,《雷雨》当仁不让。

“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她通身是黑色。”不难通过这段外貌描写透视繁漪的内在。而《雷雨.序》中也这样形容她:“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这种极致复杂矛盾的共同体。”学者将繁漪的形象定位于“资产阶级叛逆女性”,这的确也贯穿于她的整个命运。由于她“受过一些新的教育”,所以在周朴园所营造的封建王国中,尽管她被日渐消磨掉原本的光彩,但是她始终渴望冲破牢笼,寻觅自己的自由幸福。繁漪一面是受压迫的封建传统女性,一面是不断追求自由解放的新时代女性。她表现出了五四时期震荡的时代呼声,她要求个性解放,蔑视封建道德观念,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存在是对《雷雨》主题的深化,她是五四时期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阶级的另一种反映。

三、结语

本文基于对《雷雨》创作的大时代背景和创作者曹禺的个人经历结合,浅析了《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历史动因的关联性。全剧通过讲述一个时代中典型的封建家庭的悲剧命运来释放对封建、腐朽、顽固的愤慨,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时代问题。而曹禺刻画人物的悲剧性争执,意在唤醒世人追根溯源当时社会的罪恶动因。

猜你喜欢

鲁侍萍繁漪悲剧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我看《雷雨》
《雷雨》(节选)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鲁侍萍的未了情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