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动力系统探微
2020-07-10宁娜
宁娜
摘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重点是要激发教学群体的内源性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构成一个完整教学群体的内部动力系统。这其中,既包括促进群体向上发展的正向动力,也包括消极离散的负向动力。以焦点小组访谈法动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动力的发展态势,根据教学群体动力系统的内在运行逻辑,以增强教学群体的凝聚力,激发教学群体向上的驱动力以及降低群体的耗散力为主要举措,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进学生头脑”最后一公里的教学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动力系统;焦点小组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1-0132-05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key is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teaching group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itutes an internal dynamic system of a complete teaching group. This includes both the positive force that promotes the upward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and the negative force that promotes the negative dispersion. The method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 grasps the trend of the group dynam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rough the internal logic of teaching group dynamic system, the teaching group cohesion is enhanced, stimulate the driving force of teaching groups is stimulated and the dissipation power of the group as the main measures is reduced to strive to resolve the last problems "in students' mi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system of group power; focus group interview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根本在于激发教学主体的内源性动力。群体动力学理论揭示,内源性动力是教学群体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深入解析思政课群体动力系统结构,精准把握思政课群体动力的发展态势,凝聚思政课积极向上的正向动力,化解消极离散的负向力,才能真正解决思政课“进学生头脑”最后一公里的教学难题。
一、思政课群体动力系统结构
群体的稳定与发展依赖于群体内部的稳定结构,包括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以及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因素。思政课教学群体因思政课程性质而结构稳定,因教学任务清晰而目标明确。但是,群体成员是否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是否对教学群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却因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统一和确定。这些影响因素既包括促进思政课教学群体向上发展的正向动力,也包括消极离散的负向动力。他们同生共存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渗透、转化,共同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了思政课最终的教学实效。
思政课的凝聚力是维系课堂教学的必要纽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一般来看,课程的凝聚力越强,课堂的和谐程度越高,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思政课的凝聚力主要源自师生之间彼此的吸引力以及他们自愿从事思政课教育和学习的程度。这其中,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堂结构、课程地位以及教学的外部环境等都是影响思政课凝聚力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思政课守正创新,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课程目标定位清晰、切合实际,课程地位不断巩固提高,课堂结构在多维度课改的支撑下更加科学合理,课程教学的外部环境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趋好也更加优良……总体而言,思政课程的凝聚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课程主体以及社会各界对思政课程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
“教”“研”“学”的良性互动是思政课群体向上发展和演化的驱动力。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1]英国教育学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 Stenhouse)提出:“教师即研究者”。[2]“研”的程度与成效直接影响着“教”的能力与水平。如果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规律、课程内容、理论前沿、时政热点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又如何做到在课堂上对学生释疑解惑?同时,思政课本身具有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双重属性,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教”的能力水平、内容方式不仅为持续深入的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的动力与成效。因此,“教”“研”互动是提升思政课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效果以及课后的反馈等,也是反作用于老师“教”“研”活动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着老师持续深入开展“教”“研”活动的心理和方向。“教”“研”“学”三个环节的良性互动,能为思政课群体积极向上的发展演化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教学群体惰化是破坏思政课群体稳定,降低群体绩效的耗散力。在任何群体中,只要有协作,就可能存在惰化。这种“搭便车”或者“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思政课教学群体中。依据组织学原理,一个高效的思政课教学群体应该具备有效的信息交流、充分的协作意愿和师生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三个基本要素。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教学研究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一些学生刻板地认为思政课枯燥无味,学来无用……课堂内外师生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教学过程缺乏“启”和“发”的协作意愿,在教学目标和群体发展目标的凝练上缺乏共识,更谈不上一起朝着目标努力了。这些惰化因素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思政课教学群体的稳定,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而且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使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
二、动态把握思政课群体动力的发展态势
“焦点小组访谈”是动态把握思政课群体动力发展态势的有效方法。“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s)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和肯德尔(Kendall)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3]该方法依据群体动力学的原理,由研究者拟定特定话题,由主持人引导目标群体围绕固定主题展开讨论,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对话,获取深入真实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自由开放、定性深入、真实可信等特点。以“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动态把握思政课群体动力发展态势,既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变化趋势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以充分关照大学生当下的思想动态、关注焦点以及普遍存在问题等,还可以在一定层面了解到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师生关系等多方面信息。
焦点小组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即将、正在或者已经完成思政课学习的在校大学生。鉴于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可塑性极强的人生阶段,其在思政课学习上的正向或负向动力可能会伴随课程学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动力上的表现动态把握思政课群体动力的发展态势。
课前认知相对盲目,学习的内源动力相对欠缺。学习动力深受认知的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初步认知由于尚未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因而是浅层次的,是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经过对大一到大三学生在学习各门思政课之前进行多次焦点小组访谈,发现相当部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源动力是相对欠缺的。究其原因,有的人认为思政课和所学专业知识无关,学来无用;有的人因为中学政治课留下刻板印象,担心学不好思政课(该问题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学生中);有的人受高年级学生传授的“思政课枯燥无聊”的所谓经验影响;有的人认为思政课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自己“三观”正确,没有必要学……在“如果思政课是选修课,你会选修这些课程吗?”的提问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最初动力主要源于思政课作为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学分等外部压力,主体的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等内源动力是比较欠缺的。
课中学习改变或强化先前认知,学习动力态势出现分化。伴随学习的深入开展,大学生亲身体验后对思政课程和教师的认知发生了一些改变,学习动力也随着认知的改变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当然,这种认知的改变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离散的。积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大学生树立起了对课程的正确认知,并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亲身参与下,体会到了理论的魅力、价值的指引以及实践的意义,改变了先前对思政课的负面认知,开始认识到思政课的学习是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是受益终生的。在这种积极的内部动力驱动下,大学生开始逐渐喜欢上思政課,学习上开始出现良性循环,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消极离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先前形成的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带着无奈的,甚至是抵触的负面情绪来学习思政课,再加上师生信息沟通不畅、协作不佳等因素,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古板老套,授课方式枯燥无味,思政课远离现实生活,学来无用”等负面认知,学习动力越来越弱,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可见,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直接受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手段,乃至教师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
课后评价反馈影响教师的教研动力以及后来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学习完毕后的“回头看”对课程的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结束后师生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可以直接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讨,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年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思政课学习的评价,会对低年级学生形成对思政课的第一印象,进而产生学习动力造成较大影响。一般来讲,高年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反响越好,评价越高,后来者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学习动力越强;相反,评价越低,可能降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动力,影响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反响,对老师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教学建议等,也是老师不断向前发展,更加热爱和专注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心理支撑。
三、提升思政课正向群体动力的有效举措
依据群体动力学原理,思政课群体动力作用的发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动力作用的方向,二是动力作用的强度。二者之间的组合状态就是思政课群体动力整体效力发挥的关键,即方向和强度之间的正向组合是思政课教学群体良性发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动力来源。相反,则会成为思政课教学群体发展的潜在障碍。因此,以凝聚动力方向,增加动力强度为出发点,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思政课正向群体动力:
增强思政课的需求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学群体的凝聚力。库尔特·勒温指出,群体的凝聚力主要决定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高度责任性行为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价值共识的一致性。[4]从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降低思政课学习实效的耗散力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就是师生对课程缺乏主体的自身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找到归属感,没有享受到获得感和成就感,因而教学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低落,学习效果欠佳。而要加强思政课教学群体主体的这些主观感受,必须从增加内在需要,确立共同目标,树立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等方面做起。
增加内在需要是提升思政课凝聚力的逻辑起点。根据心理学“需要-动机-行为”关系原理,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将自己“教”的需求和学生“学”的需求紧密结合。既要在课堂上正面传达自己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以闪光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征服和吸引学生,也要避免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或者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的喜好。要坚持让自己“教”的闪光点精准对接学生“学”的兴趣点,关照到学生在学习上的缺失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辨别力,学会理性地分析评价教学内容和研讨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切身体会到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教师的教学魅力,感受到思政课对自己成长发展的益处,从而在内心深处滋长出学习思政理论的内在需求。
确立发展目标是提升思政课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已非常明确,而思政课每一个教学群体的发展目标却是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凝练的。其基本内容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这是职业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多能尽心对待。但对于学生,并不一定完全认可事先设计好的课程目标和群体目标。强烈的参与感是“0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质。因此,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应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课程教学目标和群体发展目标的讨论和制定,尽可能达成多数一致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认同、理解并支持作为教學共同体所要达成的一致目标。其实,在目标制定、达成目标取向一致性的过程中,基本也就实现了大学生对思政课主体责任意识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转化,大大增强了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归属感。
树立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是思政课凝聚力持久的保障。“没有群体规范,共同生活就不可能进行。”[5]思政课教学群体规范是每个师生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模式。群体规范一旦形成,每位师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就会形成一定的群体压力,进而达到规范个人行为,使价值理性相互影响并取得较大收获的目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想上渴望独立但行为上又盲目跟从的矛盾心理。通过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塑造,规范和调整部分大学生懒散或者“搭便车”的个人行为,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形成向上的价值取向,既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又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主体责任性行为,增强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当然,思政课群体规范的制定必须在师生互信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才可能形成有效的群体压力。当双方认为某种规范不合时宜时,应在协商的基础上再修改更正,规则一旦确定,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
科学应用思政课教育规律,以“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激发思政课教学群体向上的驱动力。思政课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教学内容“内化——外化”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只有了解、接受和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才可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外化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而大学生接受外部知识的动力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如果是源自内部的动力,知识很容易进入内化阶段。但如果是源自外部的动力,比如应付考试等,知识就很难进入内化阶段,往往在完成外部要求之后就被立刻淡忘或者主动遗弃。另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内化过程中还会受到大学生原有思想观念的接纳或反抗,会受到环境变化、心境变化以及实践活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思政课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就决定教师必须科学地掌握和应用思政课教育规律,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激发思政课教学群体向上发展的驱动力。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激发驱动力的根本前提。虽然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了更多理性的成分,但“乐”仍然是其产生内部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在多样化的展示方式面前,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心理活动的集中和指向会有较强的持久性。因此,尽管思政课受着许多刻板负面印象的影响,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等将学生带入愉悦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才容易改变部分学生过去的负面认知,愉快地接受教学内容。同理,在信息沟通顺畅,协作意愿强烈的教学群体中,愉悦的情绪体验也更能激发教师“教”的动力,增强教师仔细讲授和深入研讨的内在意愿。总之,愉悦的学习氛围是驱动思政课群体动力系统向上发展的良好开端。
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是激发驱动力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系列问题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研讨为前提,以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对象,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要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主动转变为“我要学”,首先必须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探究心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契合实际的问题链,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不断地思考,引起他们想不断深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小心求证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体会到理论思考的乐趣,体会到集体讨论产生的思想火花带来的思维进步,既培育和锻炼了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也形成了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进而内聚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及时有效的师生沟通,降低影响思政课群体动力的耗散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降低思政课负向动力的有力保障。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兼具明显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以及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而对其“教”与“学”效果的评价显然应该符合思政课自身的特色,要以增强“四个正确认识”[6]为目标导向,由专家、同行、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组建多层次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建立思政课教师自我评价、同行之间相互评价、上课学生参与评价、专家小组深度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系统,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评价。对思政课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形成对思政课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减少错误认知,阻断负面传播,尽可能减少影响思政课群体动力的耗散力,有利于增强其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及时有效的师生沟通是降低思政课负向动力的重要渠道。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思想、情感沟通从而达到彼此理解、互相接受的过程。面对思政课相对较大的教学班级,如何实现师生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能有效避免误会,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减少动力耗散,增进师生互信,强化师生关系。现实中,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教育理念、自身素质、行为风格等因素,学生的性格、观念、态度等因素。实际上,学生的因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师生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传统思维的束缚,树立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意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是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一系列逻辑问题的追问下获得正确的答案。其次,学生是沟通的主体。大学生感情丰富,自尊心强,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体现执拗、不易改变、容易受伤等特质。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创建师生沟通的情感基础,经常表现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姿态,激发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意愿;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掌握沟通交流必要的技能,学会使用共情、积极关注、询问、倾听以及非言语的信息表达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广泛采用大学生喜欢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找准沟通的时机。一般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直接沟通或间接沟通、口头沟通或书面沟通、线上沟通或线下沟通等方式,多在学生处于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下进行沟通。
总而言之,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激发思政课教学群体的内源性动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增强教学群体的凝聚力和向上发展的驱动力,减少负面影响的耗散力,也需要获得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思政教育外部环境,这是一个久久为功,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8.
[2]Golby M.,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ction(book, review), i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80, Vol.12,No.4. P372.
[3]Merton R. K., Fiske M., Kendall P. L., The Focussed Inter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6:541-557.
[4]蔡扬波,潘勇.个体与群体: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动性的三个理论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學报,2015(6):136-139.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7-34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