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进行白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探究
2020-07-09杨光
杨光
尿常规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检验项目,适用于排查早期肾脏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受器官组织病变影响改变尿液性质的疾病,例如:血液病及糖尿病等,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诊断结果,大大提高疾病诊疗的效果[1-3]。同时,白细胞检验作为尿常规中重要检验项目之一,能帮助医务人员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炎性病变,其常用检查方法包括尿沉渣镜检法及尿液干化学法,二者均具备成熟完善的检验基础理论且所耗费的时间相对漫长。有学者提出两种检验方法联合应用的理念,以达到补充检查方法优缺的目标。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进行白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纳入2018年6月~2019年7月120例接受白细胞检验的受检者,所有受检者均自愿入院接受白细胞检验,并且于知情条件下签署实验同意书,基本排除合并失语、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及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以随机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18~72 岁,平均年龄(47.82±9.97)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36∶24,年龄18~71 岁,平均年龄(47.81±9.9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1.2.1 对照组 实行尿液干化学法检验,即:取受检者新鲜尿液样本10 ml,混合处理后浸泡试纸条于尿液之中,及时取出试纸条清除残留尿液,再将试纸条放置于检测仪器中进行检测,所得出的检测结果为“+”以上,说明受检者白细胞检验结果呈阳性。
1.2.2 观察组 实行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联合检验,尿液干化学法检验同对照组,另取受检者新鲜尿液样本10 ml,混合处理后放置于尿沉渣离心管中予以离心处理,调整离心转数为1500 r/min 且控制处理时间<5 min,待处理完成后清除上层清液保留底部尿沉渣,将1 滴尿沉渣放置于定量计数板中,使用低倍镜进行仔细观察,再使用高倍镜观察其白细胞数量,>20 μl则判定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白细胞检测阳性率、误诊率及漏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对比 对照组白细胞检测阳性39例,检测阳性率为65.00%;观察组白细胞检测阳性40例,检测阳性率为66.67%。两组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
2.2 两组误诊率及漏诊率对比 观察组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1.67%,均低于对照组的6.67%、1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误诊及漏诊情况对比[n(%)]
3 讨论
尿液白细胞是临床诊断尿路感染及其他泌尿疾病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观察白细胞数量及分布形态用于评估受检者机体是否出现感染或其他炎症等情况,具有良好的判断价值[4]。通常情况下,正常人体中处于高倍视野下的尿液白细胞数量较少,1 滴尿液中包含白细胞数量为0~2 个,且实行离心处理后白细胞数量为0~5 个,一旦受检者出现尿道炎、膀胱炎、宫颈炎及阴道炎等炎症均存在出现白细胞水平反应的可能性。同时,受检者接受过肾脏移植手术,术后机体出现排斥性反应其白细胞水平呈上升状态,说明尿液白细胞检验对于临床诊断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尿液白细胞检验的常用方法相对较少,包括尿沉渣镜检法及尿液干化学法,二者间检验原理不尽相同,造成其具体检验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与尿沉渣镜检法相比,尿液干化学法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仅需要少量标本可完成检验任务,具有可重复性良好等鲜明特点,并且所使用的检验试纸条中包含吲哚酚酯及重氮盐,人体尿液中白细胞胞浆受酯酶作用的影响,促使试纸条中吲哚酚酯游离出尿液中,吲哚酚与重氮盐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缩合物[5]。通常情况下,缩合物的外在形态呈现紫色,其颜色深浅与粒细胞数量多少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同时,淋巴细胞中往往不存在粒细胞酯酶,而粒细胞酯酶多见于粒细胞之中,并且单核细胞中可见少量的粒细胞酯酶。即便粒细胞检查中应用尿液干化学法的效果显著,但是具体检验期间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严重破坏粒细胞酯酶活性的可能性,造成尿液干化学法中白细胞检查结果出现变化,尤其是甲醛防腐尿液中白细胞极易呈现假阳性表现[6],例如:受检者口服呋喃啶药物或表皮细胞中存在相似粒细胞酯酶则尿液白细胞可能出现假阳性表现。此外,受检者口服先锋5 号或庆大霉素后,其尿液中包含过量药物,尿液颜色呈深棕色且尿蛋白>5 g/L 或出现乳糜尿时则呈阳性减弱或假阴性表现。
一旦受检者接受过肾脏移植手术或患有免疫性疾病则机体出现严重排异反应,尿液中白细胞普遍为淋巴细胞且缺少粒细胞酯酶,其结果可能呈现假阴性表现。尿沉渣镜检法作为尿液白细胞检验的常用方法,主要通过使用定量沉渣计数板、定量离心管及显微镜等工具检查尿沉渣是否存在寄生虫、管型、结晶及细胞等病理情况,以达到全面分析受检者白细胞水平的效果,基本实现系统计量受检者尿液白细胞数量的目标[7,8]。同时,相较于尿液干化学法,尿沉渣镜检法能真实准确客观反映受检者肾脏器官所出现的病理性变化,最大程度上消除试纸带模块不良反应与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影响因素所产生的假阴性表现。
尿沉渣镜检法不仅能直接全面观察受检者尿液样本中白细胞形态,更能大大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帮助医务人员把握最佳诊疗时机,例如:以受检者尿沉渣检验高倍视野下白细胞数量>5 个为例,说明受检者属于镜下脓尿,可有效判断其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炎症。即便尿沉渣镜检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具体检验时,其检验结果深受尿液样本自身pH 值大小的影响,一旦受检者自身尿液pH 值出现改变时则可能引发白细胞崩解的情况,产生假阴性表现结果。由此可见,将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显著,不止能弥补二者检验方法的不足,更能大大降低尿液白细胞漏诊及误诊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纳入两组接受白细胞检验的受检者,分别实行尿液干化学法检验(对照组)及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检验(观察组),其结果显示:观察组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1.67%,均低于对照组的6.67%、1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检验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总之,尿液干化学法及尿沉渣镜检法占据白细胞检验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不仅具备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还更能保证高阳性率。
综上所述,白细胞检验实行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联合检验的效果显著,能够以保证白细胞阳性率为前提条件,大大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在今后工作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