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考酚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0-07-09顾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强的松红斑狼疮系统性

顾静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也为难治性疾病,以育龄期女性较多,主要表现为皮肤、心、肾等系统性损害,预后效果较差。现阶段对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并无系统性论述,有研究提出此种疾病和环境、性激素异常以及遗传等都有一定关系[1]。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进行治疗,虽然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副作用也较为显著,因此进一步探讨有效治疗方式便十分重要。麦考酚酯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可有效控制嘌呤代谢内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提升患者总有效率,控制不良反应。为提升患者干预效果,现选取本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不同干预方式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7~60 岁,②患者意识清晰可正常沟通,③患者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肾脏损伤的患者,②患者活动性肝病和严重感染激素禁忌患者,③妊娠期和哺乳其女性,④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以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9~59 岁,平均年龄(35.27±9.24)岁,病程2 个月~20年,平均病程(4.21±5.31)年,活动性指数分级状况:轻度14例、中度活动25例、重度活动4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8~60 岁,平均年龄(35.38±8.31)岁,病程3 个月~20年,平均病程(4.38±5.58)年,活动性指数分级状况:轻度15例、中度活动24例、重度活动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强的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治疗,起始剂量为0.5~11 mg/kg,也可缓慢将剂量控制为5~10 mg/d 进行维持。同时患者也需服用羟氯喹(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3),6 mg/(kg·d),用法为0.2 g/次,2 次/d。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麦考酚酯(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83)进行治疗,用量为1.5 g/d,1 次/d,3 个月之后可将剂量缩减至0.79 g/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变化,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其中主要分析CD3+、CD4+、CD8+。②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不良反应率,包括胃肠单感染、带状疱疹、高血糖、尿路感染。③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抗体等检测指标也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活动性指数降低1/3 之上;无效:患者治疗之后指标出现恶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免疫系统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CD3+、CD4+、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56.28±5.41)、CD4+(36.28±3.97)、CD8+(25.81±4.27)%均优于对照组的(46.28±5.27)、(31.28±4.29)、(30.6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免疫系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免疫系统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胃肠道感染1例、带状疱疹2例、高血糖1例、尿路感染0例;对照组胃肠道感染1例、带状疱疹2例、高血糖1例、尿路感染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0%(4/43)与对照组的11.63%(5/4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5)。

2.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67%(4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2,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30 岁左右育龄取女性为主。此种疾病临床表现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但可累计全身多个器官、系统。随着病情迁延可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现阶段对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述明确,对疾病的研究多和免疫系统有关。此种疾病作为典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自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为重要病理基础,同时也会引发多器官损伤。不仅涉及患者自身抗体,同时也会伴发免疫功能异常,反应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同时对疾病深入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后外周血细胞水平CD8+等均有提升。但也有研究认为患者不仅出现T淋巴细胞比例失调,同时也有功能性异常[3]。因此认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严格监测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现阶段,对此种疾病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羟氯喹、来氟米特等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强的松进行治疗,强的松有较强抗炎和抗过敏效果,同时也可有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细胞膜通透性,继而有效控制炎性渗出。同时强的松也可有效促使蛋白质分解为糖,继而控制患者体内葡萄糖。本次研究发现强的松也可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过敏性问题,因此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对药物免疫系统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时发现,此种药物可有效抑制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继而延迟过敏反应,控制单核细胞、降低T 淋巴细胞。同时强的松也可控制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表明受体之间结合,继而可抑制白介素释放。同时也可降低T 淋巴细胞转化,减轻原发性免疫反应扩展。也可通过控制免疫复合物减少补体免疫球蛋白浓度。且强的松也有半衰期短的问题,因此患者长时间用药。但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时发现,此种药物治疗方式下患者免疫系统状况变化一般,患者免疫系统并未出现有效改善。对强的松治疗方式下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时发现,此种药物也可有效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状况,可有效控制肝脏毒性、感染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等问题。因此可知此种药物治疗时虽然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且也无严重不良反应,但对免疫系统干预效果较差,因此需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4]。

麦考酚酯为新型免疫抑制制剂,最初此种药物主要使用于防治器官抑制排斥反应,整体治疗效果显著。麦考酚酯主要作用原理为通过对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氧酶予以可逆性抑制,继而选取性抑制淋巴细胞鸟嘌呤合成。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并不会对嘌呤补救合成产生影响,同时淋巴细胞并无补救合成方式,因此可知麦考酚酯主要同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增生。细胞抑制作用主要包括抑制淋巴细胞生长周期、T 细胞生成、B细胞和抗体。同时麦考酚酯也可对糖蛋白转化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也可有效控制黏附因子活性,有效抑制巨噬细胞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生。近年随着研究持续深入,麦考酚酯常被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疗,且此种药物也可通过高度抗体B、T 细胞增生,有效降低DNA 抗体、自身抗体发挥效果,继而有效降低肾脏沉积性免疫符合物,同时也可延迟肾脏损害[5]。本次分析主要研究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临床免疫功能变化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临床免疫功能变化时发现,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得以有效优化,提示为患者予以麦考酚酯进行治疗时可有效控制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比其他研究结果和本分析一致[3]。同时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各不良反应率时发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且并无较大差异。因此可知,为患者进行麦考酚酯治疗时并未引发多范围不良反应。此种状况和联合治疗时药物并无配伍问题也有重要关系。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当为患者予以麦考酚酯治疗时由于免疫系统得以改善,同时并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也得以有效改善,因此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提升。且也和联合治疗时各种药物协同作用有重要关系。

综上所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麦考酚酯治疗时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提升总有效率,提升免疫功能,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强的松红斑狼疮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异甘草酸镁联合强的松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IV型伴V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匹多莫德分散片防治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疗效分析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