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2020-07-09孙大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纳洛酮丙种球蛋白病毒性

孙大军

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与病毒侵袭脑实质、脊髓、血管有关,产生急、慢性炎症反应,引发脑炎、脊髓炎或脑膜炎的发生,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损害[1]。病情的持续进展,往往会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加剧疾病的危害程度。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疗中,需要具体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及时、有效的实施治疗[2]。疾病临床特征的研究分析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表现,同时进行脑脊液检查,进而对疾病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本研究选取38例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疾病临床特征的研究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38例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男10例,女9例;年龄4 个月~8 岁,平均年龄(3.51±1.50)岁;其中无菌性脑膜炎7例,脑炎12例。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年龄5 个月~7 岁,平均年龄(3.39±1.21)岁;其中无菌性脑膜炎6例,脑炎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昏迷、感觉异常、头痛,结合血常规、病原体培养结果,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带状疱疹、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4]。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采集3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标本,在无菌条件下,行腰椎穿刺,获得脑脊液10 ml,分装于无菌容器中,分别用于常规检查、细菌培养。标记患儿姓名、编号,1 h 内送检。经过脑脊液检测后,确诊为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2.2 治疗方法 38例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采取抗病毒、降颅压、止惊以及营养支持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按照0.01~0.03 mg/(kg·d)的剂量,静脉滴注给药,持续治疗7 d。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400~500 mg/(kg·d)静脉滴注给药,持续治疗3~5 d。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缓解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 d 内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治疗4~7 d 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治疗7 d 后临床症状、体征未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情况 观察组患儿惊厥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时间为(2.10±0.12)d,意识状态恢复正常时间为(2.35±0.22)d,完全退热时间为(2.37±0.36)d,呕吐症状完全消失时间为(1.98±0.26)d。均短于对照组的(3.85±0.26)、(4.04±0.37)、(4.72±0.29)、(3.31±0.3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患儿受到病毒感染后,脑实质、脊髓等组织受到侵袭,进而引发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对于患儿的大脑发育具有一定的损害,既关系到患儿当前的健康状况,同时也会影响到未来的成长发育[5]。小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较差,难以抵御病毒的入侵[6]。病毒是诱发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病毒进入血液后,容易引起血行感染。或是直接进入神经组织,引发感染。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后,作用于脑膜、蛛网膜以及表层脑组织,引起广泛性血管充血,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而产生炎症反应[7]。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会引起发热、惊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疼痛等症状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中,轻症患儿的大脑基底部、脊髓表面受到炎性渗出物的刺激,发生病变。重症患儿最产生血管壁坏死以及灶性脑梗死等严重病变,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8]。

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症状(发热、烦躁)和神经系统症状(颅高压、惊厥、意识障碍以及脑膜刺激征),并伴随有肌张力增加、颅神经麻痹等表现。病毒有着多种类型,在危害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9]。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对症实施治疗后,轻症患儿的短期内即可恢复健康,而重症患儿的预后并不理想。因此,在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疗中,应该具体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需要重点加以监护[10]。

在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中,一般采取降颅压、止惊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作用效果有限,容易形成严重的后遗症,对于患儿的成长发育产生持续性的负面影响。纳洛酮和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良好选择。纳洛酮属于阿片类受体拮抗药物,能够作用于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氧自由基释放,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预防再灌注损伤,能够对脑神经组织形成保护,避免神经细胞受到损害。在药物的作用下,患儿的脑灌注压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脑水肿的缓解和消退,促进微循环和代谢的恢复,进而改善脑神经功能[11]。而丙种球蛋白则属于免疫球蛋白,能够用于抗病毒治疗。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蛋白得到补充,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升抗病毒能力。丙种球蛋白的应用,还可以减少炎性介质释放,进而产生抗炎效果,保护神经细胞[12]。

综上所述,在小儿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疗中,采取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的危害性,为患儿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

猜你喜欢

纳洛酮丙种球蛋白病毒性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PaO2、pH、PaCO2水平的影响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纳洛酮治疗急性非麻醉药物中毒性昏迷的临床治疗效果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纳洛酮:不仅仅是“解酒药”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