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干眼选穴规律

2020-07-09邹德辉田振志石圆媛闫泽昊杜璇璇陈尚云王洪彬崔建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睛明攒竹选穴

邹德辉,田振志,石圆媛,闫泽昊,杜璇璇,陈尚云,王洪彬,崔建美

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综合征,以眼部干涩、怕风畏光、眼红眼痒、异物感、烧灼感、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为临床主要特征[1]。其病因主要有内外环境因素、全身性疾病、药物毒性、眼局部的炎症、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视频终端综合征等[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4],国外干眼患病率约占5%~34%,我国干眼患病率约为7.8%~33.8%[5-6]。随着移动视频终端的大量普及,干眼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并呈现社区化、低龄化的发展态势[6]。近年来,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尤其在改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眼部症状积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7]。但目前针灸治疗干眼选穴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主要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选穴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公开发表的全文形式的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或随机对照研究;(2) 以针灸治疗为主,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治疗;(3)明确有针灸穴位处方。

1.2 排除标准

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的文献将不被纳入:(1)动物实验研究;(2)综述类文献;(3)重复发表或数据雷同的文献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 篇。

1.3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发表在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的针灸临床文献,时间为建库起截止到2018 年12 月的最新研究,语种限制为中文,主要采取主题词结合自由词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词主题词为“干眼”“干眼症”;自由词以“针刺”“针灸”“艾灸”“雷火灸”“温针灸”“电针”“埋针”等为主进行组合。

1.4 数据筛选

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献,检索后共纳入128 篇文献。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 2016 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发表时间、文献名称、作者、疾病种类、腧穴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对腧穴的频次、归经、特定穴属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对频次排名前10 位的高频腧穴处方采用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12.0 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计算腧穴项集的支持度和置信度。

2 结果

2.1 选穴频次

共纳入128 条穴位处方,用穴总数为66 个,用穴总频次为1139 次,其中十四经穴共1012 次(占总频次的88.85%),经外奇穴共127 次(占总频次的11.15%)。腧穴应用频次≥10 次的穴位共有23 个;选穴频次排名前10 位的腧穴依次为睛明、攒竹、太阳、丝竹空、四白、合谷、三阴交、风池、太冲、足三里(表1)。

2.2 选穴所属经脉

针灸治疗干眼所选十四经穴共涉及经脉13 条,其中11 条正经和2 条奇经八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应用频次最多,合计546 次,占经穴总频次的53.95%,占处方总频次的47.94%。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选穴数目最多,分别是8 个穴位,其次为足阳明胃经,有6 个穴位(表2)。

表1 应用频次≥10 次的腧穴

表2 选穴归经频次统计

2.3 选穴中特定穴应用

针灸治疗干眼共应用特定穴47 个,累计频次为728 次,占经穴总频次的71.94%,占处方总频次的63.92%。频次排名前三位的是交会穴、五输穴、原穴,三者出现频次高于其他特定穴,累计频次为623次,占处方总频次的54.70%。特定穴应用频次排名前五位的是:睛明(110 次)、三阴交(67 次)、合谷(67次)、风池(54 次)、太冲(43 次)(表3)。

表3 特定穴频次统计

2.4 穴位关联规则

对频次排名前10 位的腧穴进行腧穴配伍关联分析,设置置信度≥95%,最小支持度≥20%所得穴位配对列表(表4)。其中,腧穴处方中同时包含攒竹、丝竹空的穴位组合的支持度为53.125,置信度95.588,说明攒竹、丝竹空合用的几率较大。

表4 穴位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干眼属中医学“神水将枯”“白涩症”“白眼痛”等范畴。《眼科心法要诀·白眼痛歌》[8]曰:“白眼痛病不红肿,红丝赤脉沙涩疼,肺脾湿热兼伏火,须辨赤脉三阳经……从上而下者太阳也,从下而上者阳明也,从外至内者少阳也。”高明梅[9]对100 例干眼患者临床调查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是最常见的辨证分型,其次为邪热留恋证、肺阴不足证、气血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王中林等[10]认为干眼与肝、肾、胆、肺、脾胃等密切相关,主要有热炽阴伤型、痰瘀互结型、阴虚兼痰瘀型三类。本研究显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是腧穴应用频次最多的经脉。因此,干眼病位在眼,与太阳经、阳明经及少阳经密切相关,肝肾阴虚,气血不能上荣是致病的关键。

频次≥10 次的23 个穴位中,排名前5 位的睛明、攒竹、太阳、丝竹空、四白均属于局部或邻近取穴。睛明穴又名泪空、泪腔,位于目内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也是手太阳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的交会穴。早在《针灸甲乙经》[11]云:“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目无所见,目眦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2]亦云:“隐涩羞明最可憎……应睛明穴。”在腧穴频次≥10 次的穴位中,睛明穴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攒竹、太阳、丝竹空等穴位。说明睛明穴是古今治疗干眼的局部首选穴。

从解剖学而言,眼与颅神经关系密切,如三叉神经眼支及上颌支是眶周主要的感觉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面神经是眼的主要运动神经;同时,眼的自主神经系统也参与眼诸多功能的调节及其腺体分泌,如睫状神经节、蝶(翼)颚神经节等;眼的交感神经司瞳孔开大、睫状肌调节以及泪腺分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缩小、晶状体调节以及泪液分泌等[13]。而上述神经干及其末梢或神经节的解剖定位常常与腧穴的分布存在对应规律。如视神经刺激点即内眦角内上0.3 cm 处对应睛明穴;睫状神经节刺激点对应球后穴;蝶颚神经节刺激点对应下关及颧髎穴;眶下神经刺激点对应四白穴;眶上神经刺激点对应健明穴;滑车上神经刺激点对应攒竹穴;颧神经刺激点对应太阳穴;面神经主干在体表对应翳风穴等[13]。此外,如水沟、风池、合谷、三阴交、太冲、太溪等穴下均有痛觉敏感性神经分布,采用刺激量较大的手法如针刺水沟选用雀啄手法,可诱导患者自主分泌泪液,湿润眼球,减轻干涩症状[14]。因此,重视选择穴下有神经干及其末梢或神经节的腧穴,有利于刺激泪液分泌,改善干眼症状。

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及络穴是针灸治疗干眼的常用特定穴。交会穴应用最多的是睛明、三阴交、风池;五输穴频次最多的是太冲、足三里、太溪;原穴应用最多的是合谷、太冲和太溪;络穴应用最多的是光明、丰隆、外关。睛明、光明为治疗眼疾的常用穴对。如《针灸大成》[15]曰:“睹灯光冷泪自出,见日影干涩疼痛。复针后穴:睛明行间光明。”《针灸大全》[16]亦云:“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风池穴又名热府,位于足少阳胆经的颈部,为手、足少阳、阳维的交会穴,对肝火上炎、肝风上扰、外感风邪所致的头、脑、眼、耳等疾疗效较佳[17]。郑魁山以风池为主施“过眼热”针法,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使热感传导至眼区,守气1 min,不留针,治疗多种眼疾,疗效迅捷[18]。研究证明,针刺风池穴可缓解软组织等周围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促进眼周的血液循环[19]。三阴交、太冲、太溪均为滋补肝肾的要穴,合谷、太冲功善疏调气血,活血化瘀,与治痰要穴丰隆组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选穴特点。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干眼以太阳经、阳明经及少阳经为主,重视局部取穴及对神经的刺激,多采用“局部-远端-辨证”相结合的取穴模式,临床疗效值得肯定[20-23]。

猜你喜欢

睛明攒竹选穴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攒竹穴探析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九)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浅析脑为经脉循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