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孟浩然《过故人庄》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0-07-09刘娅
刘 娅
一、 引言
中国山水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人往往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精神需求。 孟浩然(689 ~740)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其诗风清幽雅淡而回味无穷。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笔下就开始讨论了人与自然万物合一的生态观。 而在当前,科技发展引起的生态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激起人们的深思。 文章在及物性系统视角下,选取孟浩然诗歌《过故人庄》以及许渊冲、曾培慈的英译本作为语料,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目的是探寻诗人如何通过诗歌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满足个人精神追求。
二、 文献综述
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门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已经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过程中有学者展开对生态哲学观的研究(雷蕾、苗兴伟,2020)、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于晖、王丽萍,2020);同时,生态话语分析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生态旅游酒店英文版简介(戴桂玉、仇娟,2012)、企业社会责任(夏蓉、徐珺,2020)演讲(李淑晶、刘承宇,2020)、诗歌(陈令君,2019)等。 但是通过文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关于生态话语分析的文章共有37 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4 篇,占比11%。 而发表在普通刊物的期刊论文中大多以新闻报道等作为话语分析的语料。 诗歌体裁仅占7 篇。 文章所选语料《过故人庄》诗歌,前人研究只是对这首诗歌英译本翻译的研究(王金玲,2020),而从理论语言学视角对这首诗歌原文以及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 因此,基于此研究空白,文章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及其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原文与两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结果有何异同?
2.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生态意蕴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 及物性系统下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作为生态语言学系统下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 生态话语分析主要有两大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韩礼德则强调“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韩礼德模式主要通过研究语言来揭示生态问题以及说话人的生态取向。 生态话语分析重点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及物性系统
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是指人们通过使用语言来反映客观世界,它由经验和逻辑功能两部分构成。经验功能可以透过及物性来表达,及物性涉及小句(clause)。 小句的内容成分包括过程、过程中的参与者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成分。
韩礼德将人类的经验分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韩礼德,1985)。 在及物性系统中,物质过程并非指任何具体的或者物理过程,而是指做某件事的抽象动作。 小句中的成分主要包括动作者、目标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成分;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其参与者被称为感受者和现象;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归因类和确认类关系,主要参与者是载体和属性;行为过程指的是人类的心理过程,比如呼吸、做梦、想象等,小句的主要成分是行为者;言语过程指人们通过言语交流传递思想情感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有讲话人、说话措辞、接收者和目标;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存在物。 其标志性词语包括“there be, there exists”等表示存在关系的词汇。
借助及物性系统,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过程类型进行分析,将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 孟浩然《过故人庄》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该诗描写的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被朋友邀请去田舍做客时的场景。 全诗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文章对七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六个过程特征,最终选择两个译本(许译和曾译)对本诗进行生态话语下的及物性分析。这首诗歌及其两个英译本的及物性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过故人庄》原诗及两英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分布情况表
通过表1 可以发现,原文及两译本均以物质过程为主。 原文的及物性过程类型主要为物质过程。 许译的及物性过程和原文最为贴切,排在前两位的类型是:物质过程,行为过程;而在曾译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与原文和许译相比大大降低,存在过程位居第二;在诗歌中具体表现为在诗歌的第3~4 小句和第7~8 小句,在这几句中原文与两译本的及物性过程产生差异。 原文中3,4 句的物质过程词“合”和“斜”,赋予自然景物生命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许译中是关系过程“is surrounded by”,而在曾译中被翻译为存在过程:“there are”和“there stretch”。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人建构的人与自然之间合二为一的关系。 原文和许译7,8句的物质过程“到”和“就”,在曾译中是心理过程“looking forward”。 这一心理过程中的主语是“我们”(即诗人和友人),稍稍弱化了作者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直接表达,但是同样也表现出人与自然归一的生态观。
物质过程帮助作者阐述去朋友家做客的情境,尤其在诗歌后两联,展现了作者被热情邀请和款待、与友人痛饮畅谈到最后不舍离开的整个过程。 关系过程主要用于对环境的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作者使用从近景到远景的描写手法,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为过程体现在作者赋予绿树和青山生命力,用“合”(围绕)、“斜”(横卧)二字,将绿树青山这些自然景物与“村边”“郭外”人们的居住环境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并且此句暗含着关系过程,也用来进一步说明乡村环境。言语过程主要用于表现诗人沉浸在与友人的痛饮畅谈中,“把酒话桑麻”体现诗人与友人共享时光的欢乐之情。 田园生活使诗人将宦途的烦恼抛至脑后,被朋友诚挚的友情所感化,沉浸其中。
五、 及物性视角下《过故人庄》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内涵
《过故人庄》一诗情景结合,通过对田园美好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通过对田家清幽环境和友人畅聊痛饮的描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社会生态观;最终升华到作者向往田园生活的精神生态观。 下面,将本诗分为两个部分,对其蕴含的生态观进行分析。
(一)第一部分(第1 ~4 句)两英译本的及物性及其生态话语分析
诗歌的第一联就是在记事。 作者通过物质过程词“具”和“邀”阐述了他去友人家里做客的事实。 两个译本均采用物质过程动词“prepared”“invited”,并且诗中透露以“鸡黍”这样的家常菜相邀,显示出了浓浓的农家风味和待客之朴素。 以家常菜相待既不失礼仪,又拉近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作者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和精神生态观。 诗歌第二联,原文和两个译本都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策略,勾画出诗人的村庄由近及远的空间审美感觉,使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乡村自然风光之美,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原诗中“绿树、青山”在译本中用“green trees, blue mountains”一一体现,表现了作者和译者都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原诗中“合”“斜”两个物质过程词在许译中用“is surrounded...”关系过程词表现了村子被绿树包围的景象。 “slant”这一行为过程词,将青山这一非生命体看作生命体。 在曾译中皆以存在过程词“there”勾勒近景和远景,而且多使用方位词和修饰语,如,“along the way”“on one side” 等,增强了原诗的画面感。
(二)第二部分(第5 ~8 句)两英译本的及物性及其生态话语分析
在第5,6 句,原文用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突出宾客之间交往的畅快。 两个译本也保留原文,使用物质过程词“open”“face”“drink”和言语过程词“talk”来表达。 这句诗加入乡村特色“场圃”,表现出作者对乡村气息的热爱,并且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对话交际模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生态观。 三个文本中,物质过程词和言语过程词都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真挚的友谊之情以及表达出自己远离仕场,与友人畅谈心扉,获得个人精神追求。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爱恋以及敬畏自然,倾心田园生活的精神生态观。 7~8 句,原文和许译皆以物质过程词“到”“就”“(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omes”“(I) come”强调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恋恋不舍和倾心之情,表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和热爱田园的精神生态观。 在曾译中使用心理过程词(looking forward to),这也突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但其主语为“we”(强调了作者和友人),则强化了作者从“大我”的层面,要求人们对田园生活产生无限憧憬之情。
六、 结语
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文明、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分析发现,孟浩然的诗歌用平凡简单的叙事向人们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个体之间统一的关系。 两译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及物性过程;许译,表达了作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合一的精神境界。 曾译本将物质过程转化为存在过程,也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的态度。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尤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后,为生态建设敲响了警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及其英译本及物性的生态话语分析,人们认识到从古流传下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