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奇石的形象与意蕴

2020-07-08肖晓阳

海峡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奇石意蕴

■ 肖晓阳

奇石审美有“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维度,本文讨论奇石的形象与意蕴。

一、奇石的“形象”

奇石的“艺术形象”(借用艺术鉴赏词语)属于视觉形象范畴,是奇石的造型或画面呈现的图式与观赏者心中预存的图式相契合,促使读者感悟到的物象或事象,也包括由纯粹的奇石材料特征要素(点、线、面、色、体、质感)构成的各种形式结构。视觉艺术的形象有三种——具象、抽象、半抽象。具象就是“有具体的形象”,再现的客观形象容易被观者感知。抽象是指不像具体的物象,即脱离客观形象,给予观者的美感源于形式美。半抽象是指似像非像,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既有抽象的形式美,又有一定的物象识别度。半抽象并不一定处在“似与不似”的中间状态,有时偏向抽象,有时偏向具象。半抽象的识别需调动胸臆,与客观形象相联系,因此笔者称其为“意象”。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一词古已有之,原本是中国传统文论术语,指诗文中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或事象。这里借“意象”一词指半抽象,旨在简洁明了。具象石、抽象石、意象石各有各的意趣和审美取向,赏玩者应有“三象”概念,否则可能导致雅石鉴赏、配座、命名的谬误。现列举具象、意象、抽象的造型石与画面石于下。

(一)具象造型石

此玛瑙花犹如“寂寞嫦娥舒广袖”,象形度很高,石质如玉,堪称珍宝。

具象造型石(源自公众号“石味”)

(二)意象造型石

此松花石,以核桃纹为主要特征,形象略似身披铠甲的将军仰天长啸。

意象造型石《将军振甲气凌云》(肖晓阳藏)

(三)抽象造型石

金山石,“钮”“眼”“斧棱”的造型语言特征突出。棱角分明,块面感强,左右两侧线型富于对比,造型简洁中蕴含着变化。由大而小向斜上冲的造型,配上硬朗的棱角,使造型充满张力。其形态约似大象,但抽象度高。

抽象造型石《幻象》(袁友荣藏)

(四)具象画面石

此黄蜡石的画面内容,犹如民国女子读书。黄蜡石出图的少,出彩图的更少,出彩图而精彩的少之又少。

具象画面石(邹荣供图)

(五)意象画面石

图中的长江石,画面呈现一条由远方蜿蜒而来的河,近处似有房屋,但形象不够明确。

意象画面石《梦绕故乡河》(肖晓阳藏)

(六)抽象画面石

如图的长江石,画面色彩斑斓,让人联想到秋山草木的多彩。

抽象画面石《秋色斑斓》(肖晓阳藏)

“艺术形象”是奇石之所以称为“类艺术品”的本质特征。在奇石鉴赏中,“艺术形象”包含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的统一,是读者领悟意蕴美的前提条件。

二、奇石的“意蕴”

艺术形象是产生艺术意蕴的基础。奇石之“韵”相当于“艺术意蕴”,是“艺术形象”给予观者的心理感受,包含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如人生哲理、思想内涵、情感、情调、美感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意蕴产生的情形是多样的,现举例说明。

(一)唯美的形式

奇石构成元素的结构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当这种结构的特征足够突出时,即便是抽象的形象,也足以让观赏者领略到“有意味的形式”(英国艺术家克来夫·贝尔语)的意蕴美,获得审美愉悦。“意味”是一种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赵经寰《视觉形式美学》认为,视觉美感具有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那些抽象艺术即使不引发更多的联想,形成深层次的心理美感和理性认识,仍不失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1]

富有形式美感的抽象图纹石(图源:中国观赏石协会网)

下图的海玉切片图案,其构成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犹如出自抽象画家的大手笔。图案主体呈横向波浪形展开,丝状的组合线条犹如混色的油画笔刷出的笔触,用笔的走势与色块的排列走势叠加,产生很强的动感,让人联想起群马飞奔的景象。处于意象与抽象之间的形象有:向后飞扬的马尾、向前奔腾的马脚、向前趋动的马首以及一路风尘,这些形象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黄、橙、棕为主的暖色调与黑、蓝黑形成明度和冷暖对比。颜色清晰与模糊相交织,犹如水彩干画与湿画并用的效果。形式上的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均臻于至善。

海洋玉髓片(“杨柳扶风”供图)

(二)感人的故事

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寓言、传说,或富于哲理,或感人至深,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审美体验。如图的岷江墨画石,画面是古装人物与一只大鸟,卖家不能命名,因为心理没有相应的图式。此石若名《崔文子与王子乔》,将十分精彩。典出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其中《崔文子》写道:“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蜺,而持药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蜺,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崔文子与王子乔》(“石玩人”藏)

(三)吉祥的寓意

中国传统艺术对题材的追求具有很强的观念意识,偏好吉祥美好的主题,奇石收藏也不例外,逼真度相同的画面,凤凰一定比乌鸦更受欢迎。奇石藏家如能收获一方富有吉祥寓意的美石,无疑会欣喜万分,这种交织着喜悦的满足感也是一种意蕴。如图的长江石,图案犹如一幅花鸟国画,可命名《荷盖荫雀图》。左上是一柄荷叶,开张如伞;右下是一只喜鹊立于草茎之上。荷具有“和合、和美”之意,与喜鹊组合,具有很强的吉祥寓意,命名《和合之喜》也很到位。

长江石《荷盖荫雀图》(肖晓阳藏)

(四)深邃的哲思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种充满智性意蕴的哲思,颇有启迪意义。

长江石《庄周梦蝶》(陈德林藏)

(五)浓郁的趣味

有的奇石以趣味见长,让人粲然一笑,尘虑顿消。如图的长江石,画面的体裁语言属于剪纸(剪影),虽然装饰感不强,但漫画般的讽刺意味却很浓。画面中部剪影是马的后半身,马屁赫然,好似作者刻意省略前半身以突出主题。有趣的是,右边剪影表现的簪花之人,脸面凑近马屁股,似看似嗅,神态惟妙惟肖,活脱脱一个“马屁精”,令人捧腹。此命名极为贴切,是以点题“救活”画面的典型案例。

长江石《马屁精》(肖晓阳藏)

(六)优美的风景

观者对风景及其意境之美的感受,是基于对实景的审美经验,这种感受往往是不自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不影响审美的准确性。景物的意境美源于观者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自然界的烟岚云霓、雷电风雨无不关涉人的生活与情绪,并在人们的心理留下相应的图式,当艺术品再现如此“虚象”时,观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变身为“景中人”,感受其中的氛围。如图的长江石,画面月光朦胧,湖天一色,芦苇丛中依稀可见一只小船。这种幽静的夜景,往往令读者心向往之,通过想像将自己置身其中而作种种设想,于是产生情感的涟漪——这是意境之美被感知而产生审美愉悦的过程。

长江石《芦荡月色》(肖晓阳藏)

意境也可以作为部分奇石评赏的角度。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2]。这种生活图景,在诗歌中是由“意象群”构成的;在视觉艺术中则是现实的艺术形象。因此,没有意象的诗歌不存在意境;没有具象的视觉艺术(如抽象艺术)也产生不了意境。此外意境还有有无、深浅之别,有艺术形象,不等于一定有意境,例如《马屁精》就没有意境,但意蕴却是存在的。可见在艺术鉴赏中,意境的适用面比意蕴窄。

怎样的图景才富于意境?笔者在专著《诗钟津梁》有过探讨,[3]以下观点可供参考。

1.自然景观比人造景观、人事之景更能感受到意境。

2.意境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而是图景与意蕴的综合。图景之外的意蕴越丰富,意境越深化。

3.生动、鲜明、意涵丰富的形象更易于彰显意境美。

4.自然景观而言,清远、幽寂、朦胧之景更具意境之美。

长江石《门墙幽寂远尘嚣》(肖晓阳藏)

长江石《门墙幽寂远尘嚣》,犹如一幅水彩画,画面主体是高墙起伏的大院外观,墙顶覆盖的红瓦与拱门红框形成颜色呼应。一条山径由低而高直抵拱门,可见院子建在山上。此画面妙在光影效果极佳,与红瓦相伴而生的深棕色线条,正好位于红瓦之下,好似红瓦的投影。墙面上迷蒙的冷色调,恍如微光中树丛的投影。天空深棕与土黄交融,正是黄昏之象。山径两侧的山坡、树丛皆省略,就像画家为突出主题有意为之。颜色的清晰与模糊,恰似水彩湿画和干画并施的效果。此图的色彩和光影效果,营造出山中黄昏静谧清幽的意境。命名用“门墙”,不仅与画面的形象相吻合,也暗含“师门”之意,“门墙桃李”即指师门与学生。对读者而言,这种意境伴随着“向往感”,一是对院中人的崇敬,二是对清静生活的渴慕。

(七)神奇的象形

奇石出自天然,却能以逼真的形象示人,这种神奇的景象令人惊讶,在赞叹造化鬼斧神工之际,意蕴油然而生。这种意蕴裹挟着对奇石形象的熟稔感、惊讶感、爱慕感。戈壁玛瑙组合的虫与果,不仅形象,还兼有玉质般的美感。

戈壁玛瑙组合(源自公众号“石界”)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奇石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奇石欣赏
奇石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