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2020-07-08林容华
■ 林容华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凝聚着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蕴含着注重血缘、敬天爱人、崇尚团圆、礼尚往来等特质,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故而上述几个节日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遗憾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己悄然蜕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在一些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心中也渐渐淡化。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并自觉树立守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不但要使传统节日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更要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3]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它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的神往与敬畏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敬重先祖、心怀感恩的文化情怀,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儿女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节日更是十分注重和谐的理念,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其标识为一种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主要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理念延伸至传统节日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希望在人和自然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结合,以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圆满境界。这是因为大自然一方面给予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资料与条件,另一方面又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在人们既不认识,更不能改造自然力的时候,就把它们拟人化,认为它们具有灵性,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而节日当天就是天、人之间进行沟通的节点,人们藉此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例如,春节的接神、拜神仪式,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等习俗,都是顺应天时、亲近自然的活动。此外,对节日的日期选择也体现了和谐对称的特点,一般采取“日月同数”“月内取中”和“年内对称”的方式。“日月同数”,有如春节(正月正)、重阳节(九月九)等,“月内取中”,有如元宵节(正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等,“年内对称”,有如元宵节与中元节对称等,这些对称设计无不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映成趣的美感。
2.“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慎终,是指虔敬地为父母操办丧事;追远,是追怀祭祀死去的先人。天下之人皆有父母,族群各有祖先,民族亦有本源。“慎终追远”就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每逢清明节到来的时候,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总是不辞辛苦,回乡祭祖,他们或借鲜花表达哀思,或用文字延续情感,或以植树感念生养之恩,或建石碑陵园寄托追思之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敬重先祖、心怀感恩、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道出了感恩所蕴含的“感激”与“报恩”的之义。在节庆活动中,给长者拜年、敬酒、送礼等仪式和风俗,表达了对长辈们的敬重和爱戴。随着慎终追远外延的进一步扩大,爱国情怀赋予传统节日当代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最具有典型性的端午节,就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连年混战,屈原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深得怀王的信任和重用。后遭奸人诬陷,被流放江南。当屈原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以死明志,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此后,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就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来感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和爱国情怀。如今,清明节除了祭祖和扫墓外,还增加了祭奠革命英烈的主题,通过缅怀先烈们的光辉业绩,让后人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以此教育人们懂得饮水思源,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
3.“合家团圆”的情感寄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中,“家”的概念一直维系着社会发展,而对家庭骨肉团圆的强烈期盼是中国传统节日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天象,认识到“月有阴晴圆缺”的循环规律,而这种自然规律与人间的聚散离合相契合,所以把月圆作为合家团圆的一大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团圆美满的期盼。例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等佳节,有意将团圆美好的时刻安排在“一轮明月转玉盘”的月圆之夜。此夜,在一轮明月的辉映下,一家人相邻而坐,或“举杯邀明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吟诵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诗句,诉说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正应了“花好月圆”这般美景。同样,传统节日中的美食,如元宵节的汤圆和中秋节的月饼,除了内在的香甜之外,还有圆圆的外形,蕴含生活团圆、幸福美满之寓意。诚然,一年中最能体现合家团圆的节日还是春节。四季春为首,数节年为新。每到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吃“团圆饭”,共享“团圆饺子(“饺”与“交”谐音,有团圆、相聚之意),共喝辞岁酒,共祝美好的新春。如今,每到农历腊月的中下旬,大规模的“返乡潮”最能体现春节“合家团圆”的意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无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异地求学的学子如潮水般地奔向家的方向,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春节不仅是维系家庭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一种深深的对根的认同,它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寄托,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一个民族最具原生态的亲和力。
4.“乐感文化”的理性诉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广泛地称之为乐。”中国人很注重世俗的幸福,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乐感文化”就是引导人们去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和乐观豁达的生活。“乐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也是传统节日的鲜明特点。它体现在传统节日中,主要以节庆活动的庆贺和游乐为两大主题。比如春节的放鞭炮、扭秧歌;元宵节的闹花灯、划旱船;清明节的踏青、放风筝;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登山活动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娱活动烘托出了浓厚的喜庆气氛,抒发了人们的欢乐和喜悦之情。这种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使沉浸其中的人们能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中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给单调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同时,对祛病驱邪、祈求安康的世俗渴求,也是追求乐感的一种体现。每到传统节日,中国人便会从心中燃起祈福和驱邪的愿望。如过年过节时,通过各种求福、纳福、惜福、祝福等吉言吉画,营造出热烈、喜庆、祥和的气氛,以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祝愿。驱邪就是避免灾祸和疾病,如春节请门神、贴桃符、放鞭炮,元宵节“度厄”,端午节插艾草、喝雄黄酒,重阳节插茱萸等习俗,都是为了达到祛病驱邪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民族的血脉和思想,留存着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1.增强民族认同,实现整合内聚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剂,其中包含了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可以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感情,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4]。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整合内聚方面具有其突出的功能。如春节祭祖、元宵舞狮、清明扫墓、端午龙祭、中秋拜月、重阳登高等习俗,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具原生态的凝聚力。特别是作为全世界华人情感纽带的春节,是中华民族血脉认同的独特标识。“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春节,每一个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深深地眷恋祖国,这是中国人对民族之根的深深认同。
2.促进人际和谐,维系社会稳定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中国传统节日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递美好祝愿,加强友谊、联络感情的绝佳契机。特别是对于那些相互有些隔阂或矛盾人们来说,节日可以为彼此提供了一个化干为玉帛的时机。如在节日期间,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享受美味佳肴,畅谈人生理想,消除彼此误会,增进理解信任,密切人际联系。此外,由于人们平时因工作生活的忙碌缺少相互来往,也可通过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相互拜年、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重阳节送花糕等礼尚往来达到融洽人际关系之目的。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其独特的习俗和丰富的内容,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人们在节前翘首企盼,节中的尽情享受,节后咀嚼回味的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节日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容易使人们之间产生一种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这对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促进人际和谐有着积极意义。
3.释放内心情感,调节身心健康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释放情感、调节身心的作用。人们通过参与节日活动,用各种方式不断地宣泄,使个人的情感得以释放,身心得到调节。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生活方式,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给予了充分的表达。一方面,它选择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充满温情而浪漫的独特氛围,释放人们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它采取相应的民间习俗,调节民众的身心关系。例如,春节祭拜天地,感恩大自然的赐予,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清明节对祖先的追忆,对先贤的缅怀;中秋节对故土家乡的思念;七夕节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重阳节对长者的敬重等等。同时,人们在参与节日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地注入一些适当的娱乐成分和内容,让人们在欢乐祥和、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调节身心健康,以实现人与天地的沟通、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生命的融合。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节日真正回归人们的生活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