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2020-07-06康学娇
康学娇
【摘要】数学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作为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导教学依据,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前备好与本章节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相关知识,通过讲解数学故事和做小游戏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感悟数学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真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阐述了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挖掘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注重发展数学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 教学渗透
一、立足数学教材,挖掘数学文化
数学教材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对数学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获取数学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知识素材。我校数学课程采用的是青岛出版社教材,“你知道吗”知识板块是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通过呈现与这一章节有关的数学家的故事,引入知识的发展背景和过程;通过呈现数学公式原理知识的转化,以数学思维导图的形式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通过引入相关的趣闻,使相对复杂数学知识显得“接地气”。适时有效地引入数学文化,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表内乘法》这一章节中,引入了发明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九九表”“九九歌”,通过知识窗“你知道吗”这一板块,描述了情境图中一列有九个灯笼,引导学生算出2列、3列、4列分别一共有多少个灯笼?通过讲述中国对世界数学文化的重要贡献,使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如,四年级学生在学到《认识多边形》这一章节时,知识窗“小资料”讲到公元前一世纪,我国人民善于思考发明创造了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能拼出很多图形,如正方形、梯形、多边形等,也可以拼成火烈鸟、游船码头、两栖爬行动物等图形。通过图形的变形展示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通过大量的数学发现,探究解决了很多复杂问题,使学生了解文化知识和数学历史。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课堂上,在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双边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内涵知识,将数学文化落实于三维目标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承渗透给学生,学生则受到了文化内涵的感染和熏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传承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学生内在的教育价值。
1.数学历史文化丰富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首要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才能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数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文化的引入和渗透,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对数学知识的积本求原,增强了学生学习内驱力。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字1~10之后,导入板块“你知道吗?”引入了结绳计数这一古代时期人们使用的方法,人们在绳子上采用打结这一直观的方式来记录时间,次数,数量等。又如,三年级上册学习计数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之后,引入成语“半斤八两”小故事,讲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采用的十六两制计量方法来统一重量单位。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这个成语则用来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将数学知识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历史文化知识传承渗透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数学基本知识追本溯源。
2.数学文化渗透于教学过程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在“鱼”与“渔”的选择中,更倾向于“渔”:掌握方法,懂得原理,实现飞跃。历史上圆周率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关系,古代我们伟大的祖先利用粗糙的工具测量出一个近似于三倍的关系,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达到一个了无限精准的数字,小数点后位达到了以万亿计。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学生学习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课本中引入了用以形容事物之间的差距很大的成语“径一周三”,来源于我国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提出了“径一周三”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推导公式时加入了圆周率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古人智慧的展示,加深了公式推导的理解能力。
3.数学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
注重对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小学生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数学文化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热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认识论辩证关系可以指导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验证认识,体现在对数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则是“看到实物的内在数学关系—举例、猜测数学关系—验证—验证这个数学关系”。这一辩证的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数学学习过程,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认识过程体现在四年级学生在学到《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次计算,比对使用这一定律前后的计算结果,讨论并验证这一定律的正确性,进而牢记这个定律。通过体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成功喜悦和幸福,还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年级知识框“你知道吗”讲到,一台电视机(25~31寸)待机时每小时消耗电量0.01千瓦时左右,假设每天待机12小时,一台电视机一个月耗电约3.6千瓦时,一年耗电约43.2千瓦时。四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节,出示情境图展示数学信息:一个节水水龙头每分钟可以节水10毫米。引导学生思考:节水水龙头2分钟节水多少毫升?3分钟,4分钟……同学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t分钟的节水量表示为10t。通过家用电器待机耗电量和节水水龙头節水量两个案例的学习,指出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浪费水,浪费电的现象,强调水资源缺乏和电力资源紧缺的严重问题,加强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意识。我们应利用好身边的数学文化小案例,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发展数学文化,彰显数学魅力
1.引经据典,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为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了解其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空间,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数学的文化知识。将小故事“原始狩猎”“鸡兔同笼”“龟兔赛跑”等融入数学课堂,直观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乐于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难度的知识点更更易理解,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
2.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爱上数学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小竞赛和小游戏被加入到了数学课堂,课堂趣味性得到了增强,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或者课程超市加入数学小游戏,如“数独游戏”“玩数学扑克牌”“玩转魔方”“俄罗斯方块”。也可以采用数学知识小竞赛的形式,如低年级“口算大比拼”,中年级“笔算专项闯关”,高年级“智力小游戏”的竞赛形式,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勇于挑战,树立自信力。这种“寓教于玩”的学习过程也是“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在其中。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课堂。
3.持之以恒,运用实践弘扬数学文化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源于课堂,但最终要走出课堂,服务于实践,进而服务于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拓展课程是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理解课堂内容,并运用于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四年级学习了“图形的密铺”,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中,引导学生制定方案,实践探究,展示交流,回顾反思四个环节。其中,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展示建于14世纪阿罕伯拉宫内部的密铺图案装饰,如宫内的天花板、地板和墙壁上密铺图案。学生通过欣赏屏幕PPT展示的密铺图案,并举例联系生活中的密铺图案案例,小组合作实践探究展开热烈讨论,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受到启发,更让学生对图形的密铺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经历了创造、欣赏,进而享受由数学文化带来的愉悦。作为课程板块的一部分,教师根据数学知识设计课程拓展内容,使学生在教室,或者教室之外感受数学文化之美,提高了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4.开拓创新,引用科技发扬数学文化
课堂上有效地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来运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数学文化的发展,数学文化的应用反作用于科技的进步。五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节知识板块“你知道吗?”PPT屏幕出示方形西瓜图片,提问学生方形西瓜是怎么长成的?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讲述方形西瓜形成原理,是将幼瓜放置于做好的长方形形状的透明玻璃模具里,最终长成了方形西瓜。方形西瓜的创新为运输储藏带来方便,奇特的外形更加吸引消费的购买。数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创新,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数学探索和前进的方向。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推动探索数学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四、结语
相比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对枯燥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了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课堂上的此类问题打开了新的通道。通过充分利用利用数学文化的能动性,不仅挖掘了数学知识,渗透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数学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真理的好奇心,为小学课堂创造了更为活跃的教学氛围。同时,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的专注力更加集中,学生的内驱力带动了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文化与社会实践生活紧密融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应用意识,在学生探究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付天贵,宋乃庆.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6).
[2]王蓉.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學研究,2019,(12):58.
[3]马虹宁.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张奠宙.数学文化[J].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