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0-07-06袁良波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疫情

袁良波

【摘要】当前,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步入核心素养时代,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从主题为“战疫情”的美术作品创作教学活动入手,通过对课例设计、呈现和评析,展示出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化过程,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疫情 美术教育

一、主题解析

自2018年1月6日教育部正式颁发《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始,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何谓美术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在传统的美术教育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作为一名一线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核心素养培育,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美术绘画实践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心得,深化了一些认识。总地来说,我认为这五个核心素养,彼此之间各具意义,各具特点又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得以个别或整体实现。下面,我结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开展的《战疫情》美术作品创作专题活动,来探讨如何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一)核心素养“倒置”体现

课例一:贴近生活的主题创设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打破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常态,广大教师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当起网络学科“主播”,广大学生也积极配合按时接受线上教学安排。作为美术老师,我也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积极地、充分地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QQ等与所任教的学生开展交流探讨,在平台上传达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科学防护,及时疏导学生情绪。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通过介绍广大医务工作者毅然“逆行”,亿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等正能量事件,透过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文字、一次次访谈,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民族认同感。教师设问:

设问1:在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幕幕感人的举动?(学生: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中华文化……)

设问2: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同学们除了配合做好相关防疫工作外,还能做些什么?(学生:我们饱有抗疫情的激情……)

设问3: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学生:我们擅长画画……)

设问4:我们能利用我们的长处做什么?(学生:我们可以画这些“逆行者”为他们点赞……)

经过一轮讨论,抛出主题为《战疫情》的美术作品创作专题网上教学活动。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向奋战在疫情一线的最美“逆行者”致敬!

课例评析:课例一目的是激起学生热情和高度认同感,为创设美术活动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所任教的学生都是2002年前后出生的,2003年的SARS病毒疫情对于他们并没有记忆,但是此次的“新冠”疫情却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较大的改变。在此次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感受到生活起了变化的同时,通过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一件件广大医务工作者毅然“逆行”、亿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感人事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祖国爱同胞的民族情感,他们感受到了中华精神、国家力量和“战役”必胜的决心。这些情感,都是学生们从心底里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课例一是美术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的一种特殊“倒置”的体现方式,这里的“倒置”非字面上的倒置,“文化理解”其寓意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而我们不直接从文化的角度观察美术作品,而是通过视觉图片、影像、文字等信息,通过教师设问的层层递进,也是激起学生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认同感,产生“文化理解”,再利用这样“文化理解”进一步激起他们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热情。同时,在课例中,教师通过解读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感人的图像或影像,也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的体现。通过“图像识读”,学生对观看的图像和影像又形成了一定的感知、评价、判断,后将这些感知、评价、判断转换运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中,又是核心素养中“审美判断”的一种“倒置”体现所在。因此,这一课例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综合运用实现的。

(二)核心素养“用情”体现

课例二:“战疫情”的素材收集与创作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线上沟通平台,布置学习任务:

任务一:请同学们在电脑或手机上建立单独的文件夹或电子备忘录,之后在各大媒介平台(网页新闻、微信推送、电视、报纸等)中观看关于战疫情的相关信息,将对你有所触动的图片、视频或文字下载或复制到最初建立的文件夹中。

任务二:查看自己文件内的所有素材,思考这些素材中最为打动你的事件图片或文字有哪些,并将筛选的图片和文字单独存放。

任务三:根据所筛选的图片和文字,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立意构思,并将其绘制成创作小稿。其后,教师进行立意构思的方法介绍:

1.可以针对单幅图片及文字的内容取舍与添加。

2.多幅图片的元素组合构成。

3.借景(物)抒情创作法……

教师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完成立意构思的确立,并利用他们各自所擅长的素描绘画形式,形成创作小稿后提交线上作业。教师针对每个小稿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线上评价,从构图形式美、画面黑白、疏密布局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评析反馈进行再修改,直至最终完成小稿。小稿确定后,随即开始正式绘画,初步完成后,教师对绘画作品的视觉中心、黑白关系等处理技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学生再调整修改,最终完成“战疫情”主题美术作品创作。

课例评析:课例二目的是借助学生对于一线工作者的“情”,驱动其完成对创作素材的收集与创作。任何人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时,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优质完成与基本完成,执行工作或任务的人,内心所拥有的“动力”是否充分,决定了工作或任务的完整效率和质量。在课例任务一中,不断并大量观看关于疫情新闻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等,促使学生的情感不斷积累,直至他们创作完成,达到情感的升华。“用情”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驱动学生高质高效完成美术作品。

课例中,学生运用现代媒介、视觉、技术等手段,结合自身擅长的素描手法,利用创新意识主导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创作作品,即是核心素养“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体现。课例任务二

中,学生从大量素材中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运用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上,这个过程就是对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就是核心素养里“审美判断”的体现。

(三)核心素养“立体”体现

课例三:美术与文字“力量”的结合

环节1:根据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我们怎么鉴赏美术作品》,运用“社会学式”鉴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我们不禁会问,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学式鉴赏。比如,在鉴赏一件美术作品时,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方式,去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达到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

环节2:教师引入学生创作的“战疫情”美术作品,抛出问题:如果我们为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加上创作意图或感想文字,就能更流畅地与观者进行互动,更直接地让观者感受到美术作品传达出的信息,更深入地让观者感受到抗战一线“逆行者”的正能量。总之,文字的加入定会增强美术作品的“力量”。

学生活动:思考自己要创作美术作品的初衷、创作中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叙述出来,最后形成的100字左右的文字。

课例评析:课例三的目的是让学生完成撰写“战疫情”美术作品创作感想。在课例环节1中,教师结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材,阐明美术鉴赏中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于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性。在环节2中,利用环节1的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文学素养,完成撰写“战疫情”美术作品创作感想,最后形成的100字左右的文字就是这个作品的“点题”,既能准确地反映出作品的核心思想,也增强了学生以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形成美术作品与文字“力量”的结合,最大程度的传达学生对“抗疫情”情感和对国家精神的理解。

课例中,利用语文学科中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培育。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他们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课例中将语文学科文字表达的形式与美术学科视觉图像的形式相结合,体现学生综合素养,让其它学科涉及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同美术学科特有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相结合,使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更“立体”地体现,让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核心素养相交融,取长补短,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三、小结

通过此次美术作品创作,探讨了高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对课例呈现与评析,体现出美术核心素养“倒置”“用情”“立体”具体化表现的过程。在阶段性的美术教育中,针对高中美术学科素养培育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不断前行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中,针对核心素养的培育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不断的探究和解决。例如,在改变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推进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些问题,都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我们不怕面对疫情,我们有信心抗击疫情,我们更在努力实现有价值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尹少淳.美術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J].中国美术报.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