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研究
2020-07-04胥静
胥静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我们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思政课堂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第一课堂,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创新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堂;路径研究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含义
红,是一种鲜艳的颜色,象征着喜庆。红色在中国代表着激情、权威、勇气、充满生机、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同时红色也代表了革命。所谓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古国,造就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而红色文化是深深的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根植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象征。于此同时,红色文化还体现了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良作风和崇高的精神,凝聚了整个民族的力量,生动的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时代产物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概括:“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二)红色文化的类型
红色文化是思政课堂中重要的一种教育资源,红色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成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1.物质文化: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讲,红色文化主要是包括了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址、根据地、以及为了纪念革面先辈后面建设的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历史真实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物质文化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革命者在革命战争时代做出的巨大牺牲,展示了革命者的革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为当代大学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也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民族自尊心。
2.精神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时期给后人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例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以非物质文化形成的红色文化,诠释了中国精神、团结一致、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时期留下的财富,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而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肩上担负了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把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之中,有利于大学生乐观主义、努力奋斗、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当年大学生普遍已经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具有敢做敢闯的热情,但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坚持不懈的努力方面不够坚毅。红色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对增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支撑,强化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把红色文化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红色文化的感染,从而让青年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二)创新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打造红色第一课堂。深入挖掘革命遗留的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搜集整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感人事迹,讲好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之中,打造红色理论课堂。同时还可以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当好革命历史、英烈故事、红色精神的主讲人、传颂人、传播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创新红色课堂育人方式,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通过多个教学平台,将不同的教学资源融合在一起,把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引发学生共鸣、共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吸引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
思政课要有情真意切,才能深入大学生的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坚持抓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首先,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于思政课教师。所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要從思政课教师入手。思政课教师要真正的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领会红色文化中彰显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这样思政课老师才能更好的传道受业解惑。练就一批政治强、本领硬、情怀深的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中,在讲理论的同时,可以结合红色文化的革命故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同时还可以开展学术讲座,邀请参加过革命的老兵,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事迹,为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同时还可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创新教育手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可以利用课内实践,学生为主体,把讲台让给学生,从身边的故事讲起。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用好时事政治、做好互动,让
思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推动思政课不断创新。
(二)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搭建一个关于“红色文化”的氛围。青年大学生离开家走进大学开始生活,因此学校的校园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红色社团。社团是高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青年大学生参加活动较多的一个平台,因为建立红色文化社团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及时的把思想政治加油理论融入当中,同时学校也可以选择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加强红色文化社团的管理。
(三)加强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不仅仅是要在理论中融入,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融入,可以以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依托,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用红色文化凝聚精神力量,让大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周边的红色景点、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纪念馆和博物馆等,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于其他的课外实践有所不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要注重全员参与,在关注结果的同时还要关心过程。第一要听,身在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应该倾听讲解员的讲解。第二想,在自己所听所看的基础上进行想,作为大学生有什么收获?第三要写,根据前面的听、想,根据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心得体会。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这样才可以让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革命家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上面产生共鸣,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资文化,都是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的思政课堂是红色文化衍生的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亚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策略探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4):53-54.
[2]胡建,罗言山.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10-113.
[3]杨建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4):112-113.
[4]李文管,吳茜.探析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9).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项目: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朱德故居纪念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堂的运用研究”,编号:NC2019C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