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2017-01-03赫然
赫然
[摘要]2015年12月,哈尔滨新区批复设立。新区承栽了国家加强中俄合作、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特色国际文化旅游的使命。新区不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更囊括了哈尔滨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哈尔滨新区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借鉴浦东和滨海等新区的成功经验,明确对外开放为主要发展路径,直面体制机制滞后、偏远和经济外向化程度低等制约因素,进一步畅通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以中俄全面合作为重点的多元化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切实推动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以国函[2015]217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赋予哈尔滨新区建设成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的发展定位,哈尔滨新区成为全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国务院要求把建设哈尔滨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扩大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一、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发展的现状和基础
(一)哈尔滨新区战略规划布局
哈尔滨新区规划构建了“一带、一核、三组团”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一带:沿松花江现代服务产业带。重点建设中俄文化合作交流中心、东北亚商务中心、太阳岛国际冰雪避暑旅游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特色旅游、金融商务、文化等高端服务业。一核:松北核心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技、信息、金融、国际商贸、文化旅游合作平台,打造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带动新区加快开发建设。三组团:一是松北科技创新组团。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商务、国际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二是利民健康产业组团。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哈南现代制造业组团。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等产业,培育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
(二)哈尔滨新区建设的成败关键是对外经济合作
国务院明确要求哈尔滨新区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开放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畅通对外贸易通道,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努力把哈尔滨新区建设成为“一极三区”,即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严格新区审批后第一个批复哈尔滨新区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带一路”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更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诸如“中蒙俄经济走廊”、“哈长城市群”建设和各国家级新区建设等,都是合作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是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最大最有效载体。加强新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扩大新区投资和对外招商引资,有利于深化新区同境内外城市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新区基础建设、产业升级发展和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哈尔滨新区的发展基础与优势
1.囊括了哈尔滨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哈尔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发展起来并陆续得到国家肯定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有三个位于新区规划内,即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哈尔滨经济开发区和哈尔滨利民开发区。此外,随着“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松北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迅速崛起,先后获批成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国家级试点、示范。新区拥有国际、国内各类研发创新机构200多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占比近50%;所在城市哈尔滨拥有30余所高等院校,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新区自然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松花江穿区而过,具有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良好基础。新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景区太阳岛,冰雪大世界、雪博会、俄罗斯风情小镇和即将营业的万达文化旅游城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观光旅游。新区所在的哈尔滨市与俄罗斯合作交流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渊源,在中俄合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对俄货运航线增至12条,引进了亚马逊等一批知名跨境电商,成功获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对俄邮政小包裹发运量跃居全国首位。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并投入运营,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推进,哈欧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双向运营。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对俄邮政互换局。
2.哈尔滨新区的区位优势。哈尔滨新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与东北亚贸易的桥头堡和连接亚欧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的重要门户之一,也处于黑龙江省主轴经济带一“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轴心和绥满经济带的中心节点。新区所依托的哈尔滨市是我国与俄毗邻的最大中心城市,是国内通过陆路直接进入俄罗斯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被国家确定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是东亚到北美航线上距北美最近的大城市,毗邻新区的太平国际机场是联通欧亚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空中纽带。良好的开放区位条件为哈尔滨新区构建全方位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3.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及项目容纳体量。新区是黑龙江省最大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50多家,拥有高新技术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了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生物产业基地等现代产业基地。新区内还拥有哈飞福特汽车、中船重工燃气轮机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食品工业产值达到1544亿元,成为首个超千亿元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4%,旅游业增速保持在20%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90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03%;科技和产业加速融合,与哈工大、中科院等携手创建的6大平台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962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32家,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俄跨境电商在线支付平台和边境物流仓储中心已建成运营,引进了一批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对俄邮政包裹发运量占全国30%~2上。依托国家级对俄科技经贸合作园区、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俄科技合作和产业化中心、中国一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冰雪节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对俄经贸、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四)新区开放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滞后,不适应大规模外商企入区发展。哈尔滨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较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较晚的地区之一。与东南沿海等地相比,还处于制度性障碍突出阶段,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创新驱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等体制机制都不够顺畅,导致市场制度不完善、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2.地处我国东北隅内陆边疆,距离人口密集区和市场中心较远。哈尔滨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的北疆副省级城市,距北京1288公里,距国内最近的港口城市大连946公里,与大连、沈阳相比,远离人口密集区和市场中心地带。在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过程中,受要素集聚和商品交易的空间成本因素影响,哈尔滨参与国内市场分工的地位受到弱化。另外,从对外贸易看,哈尔滨向东距绥芬河口岸548公里,距俄罗斯海参崴900公里左右,向西距满洲里口岸950公里,向北距黑河口岸800公里。开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的交通物流成本较高,这也制约了外需和外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3.经济外向化程度偏低,对国内外全方位开放进程缓慢。哈尔滨不仅对外开放时间最晚,而且开放之后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和自主权都不能与当年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当哈尔滨对外开放时,我国对外开放优惠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降到最低,即使是实行同样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很难获得像当年东部沿海地区那样的政策效果。因此,进入本世纪以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外贸增速较慢,排位最后。2014年哈尔滨外贸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2.8%,既低于全国41.5%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的25.9%的水平。在外资利用方面也是如此,哈尔滨利用外资基数小、增速慢,吸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根本无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2014年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增长20.3%,进出口总额68.1亿元,排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都是第15位。对外交流与开放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十分有限,不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不利于哈尔滨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从新区自身条件来看,主要是缺乏重大开放平台支撑,哈尔滨未来对外物流枢纽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区、哈东现代物流产业带(包括综保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而由于受国家新区管理办法的限定,这两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区域均未划人新区范围,对新区加快开放带来不利影响。
二、国家级新区对外开放经验借鉴
(一)上海浦东新区
为加快浦东新区开发建设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上海市代表团遍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新兴工业园区及自由贸易区,学习借鉴其成功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讨论,逐步形成了上海浦东开发的思路,其核心是要抓住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托长江三角洲的地缘优势和人才资源,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并根据上海的基础与条件,把承接产业的水平定在“中高端”,从而可以把浦东新区建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汇点与聚合区,并逐步确立了打造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目标。重点建设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对外开放重点从一般生产加工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的制造业90%以上属于世界先进水平。累计引进世界500强308家。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服务贸易开放已扩大到金融、保险、贸易、商业、房地产、电讯、中介服务以及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大量外资外技的进入,促进了上海的工业结构向高级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汽车、通信和精细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在综合保税区发展基础上,正在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并在跨境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28项在全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对标国际经济贸易通行规则创新贸易、金融制度。推出海关、检验检疫“一区注册、四地经营”、“空检海放”等32项便利化举措;扩大自由贸易账户境外融资规模和渠道、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功能;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正式运营;支持各类出资主体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注册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融资租赁企业经批准可以兼营商业保理业务。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和功能拓展。内资注册“单一窗口”从设立企业向变更环节延伸,外资注册向“七证联办”拓展;实施市场化准入便利化“双十条”新举措,包括扩大即时办结业务范围,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推行集中登记、创建窗口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创新“一企一证”食品许可模式,鼓励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拓展网上登记服务功能、提供“证照寄递”服务等;全国首创“允许自贸区内律师事务所将其办公场所作为企业住所进行登记”。
(二)天津滨海新区
一是以对外贸易为牵动扩大开放。二是以平台建设为牵动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加快建设东疆保税港区,推动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加快建设于家堡金融区,全面推进起步区基础设施和商务楼宇建设,逐步建成国家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天津未来科技城,建立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形成科技资源高度聚集的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以创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取得可复制的示范成果。三是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牵动扩大开放。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人才为重点,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和人才聚集。先进制造业要提升能级,面向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企500强,编制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瞄准服务业高端业态,着力引进创新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型总部,开放航运市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四是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自贸区创新探索。包括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互联网+”海关免税报关;天津海关、海事、出入境检验检疫、边检等在租赁业发展就跨境电子商务、期货保税交割、保税交易、国际邮轮保税供应等方面探索实施50多项配套支持政策;企业设立“单一窗口”、“一证一张一码”一天办结,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清单以外的外资项目备案时间仅需2小时,国税、地税事物一口受理、一窗统办;率先在东疆港区推出重箱快速交付服务,实现进口货物“卸船即提,码头零时长”快速交付。探索推进港区协调联动。实施京津冀跨区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允许区域内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自主选择申报地点,实行多点受理、集中审单,货物检验检测结果区域内检验检疫机构互认,实施进出口和进口直通放模式,对出境一般货物经产地检验检疫合格后,直接放行,对入境货物实行检验检疫清单管理,清单外的货物企业可主选择口岸或目的地接受检验;创新海空协调联动机制,天津港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立旅游产品联合创新、海空港联合营销、海空服务联动提升机制;建设国家租赁示范区,合作设立东疆租赁产业发展基金、航空产业发展基金等国际化融资平台,完成国内第一单飞机法式税务租赁业务,办理国内首单联合租赁与跨境租赁结合的海洋工程装备融资租赁业务,开展经营性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试点。
(三)其它新区推动开放的主要做法
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了中德生态园和中韩经济合作示范区;福州新区探索外商投资准人新模式,并支持与台湾自由贸易港区之间先行开展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等。
三、推动哈尔滨新区对外经济合作路径建议
(一)构建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
1.提升门户枢纽功能。围绕发挥哈尔滨作为桥头堡在“一带一路”中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作用,以哈尔滨新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全市交通运输资源,提升哈尔滨的国际运输能力,打造辐射全国、连通俄欧、面向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全面优化哈尔滨铁路客货枢纽体系,加强新区高铁站功能。加快新区公路客运枢纽建设,实现新区与哈尔滨各交通枢纽的高效无缝衔接。提升港口的运输能力,构建分工合理、港城协调的港口体系。加快哈尔滨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开通与增加哈尔滨至国内主要经济区航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通哈尔滨至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欧美国家的国际航空货运大通道,提升哈尔滨作为洲际重要转运门户枢纽的功能,积极申请哈尔滨航空港第五航权。强化与口岸联动发展。加强哈尔滨新区与满洲里、绥芬河、黑河、同江等口岸城市的联动发展,开通并逐步增加哈尔滨至满洲里到俄罗斯和欧洲的哈俄欧铁路班列,提升对俄欧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依托哈尔滨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跨境公路通关枢纽。发挥好与大连、营口等沿海港口城市的联通作用,优化运输组织,增加哈尔滨至大连和营口到日韩及欧美的海铁联运线路和航次。
2.畅通国际大通道。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全面开展陆海联运,建设辐射北美的空中通道和东出日本海、南联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发达地区、西接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及欧洲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使哈尔滨成为服务东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国际交通枢纽。全面打通哈尔滨至俄罗斯和远东地区的快速公路通道,提升哈尔滨在东北亚开放中的门户地位。打通哈尔滨-佳木斯-同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铁通道和哈尔滨-佳木斯-哈巴罗夫斯克-日本海的亿吨黄金水道,加强哈尔滨与符拉迪沃斯克港、纳霍德卡港、东方港等港口的联系,拓展哈尔滨向东对接俄朝日韩等东北亚及东南亚等主要国家的门户枢纽功能。
(二)加快建设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
1.构建对俄经贸合作平台。以申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实验区”为契机,整合各类中俄信息共享与发布平台,提升中俄博览会、华南城、综合保税区的会展、交易、服务功能,建设大型信息服务保障平台,增强服务全国和东北亚的中俄经贸合作能力,打造全方位对俄经贸合作平台。围绕平台建设,完善中俄高层决策协调机制、政府推进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等区域合作机制,重点培育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加快贸易转型升级,推动服务领域开放合作,促进内外投资便利化,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经贸合作框架。
2.打造“双向型”国际投资合作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著名金融、保险、投资、咨询评估等服务组织和机构入驻哈尔滨新区,营造现代化的高端投资环境,鼓励跨国公司在哈尔滨新区设立东北亚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发展总部经济,共同开辟国际国内市场,打造东北亚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基地。强化与俄罗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合作,构建境内外产业联动、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国际投资合作基地,探索中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鼓励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将哈尔滨新区打造为中俄深度合作发展的示范区和“双向型”的高端制造业基地。
3.建设中俄科技、文化合作中心。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引入中俄联合研究院、中俄联合实验室等创新机构,重点开展高端重机、航空航天领域技术联合攻关,促进中俄双方的技术引进和再创新产业化。
(三)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领域
1.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积极筹建人才发展基金,鼓励哈尔滨高校与日本、韩国及欧洲的高校进行人才交流、双方互访,大力培养精通俄语、日语及韩语的高新技术人才和服务贸易人才。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发展文化会展业,建立区域文化交流机制,打造东北亚文化交流的平台。拓展跨境旅游合作,建立和完善哈尔滨新区与东北亚国家地方政府、旅游协会、企业等多层次的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产品。积极对接大图们倡议、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合作组织以及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等政府国际联络机构,推动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2.强化东北亚重点领域的合作。强化哈尔滨与日本、韩国等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现代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引入日韩农业生产和绿色加工技术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引入一批数码摄像机、等离子电视、汽车、医疗设备等日韩高科技合资企业,打造中日韩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引入动漫、影视等文化创意公司,辟建中日(韩)创意文化交流基地。
3.拓展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重点领域合作。发挥哈尔滨作为欧美亚联系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将哈尔滨新区打造为欧美亚国家贸易和出口加工重要基地,重点提升装备制造、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合作水平。探索与欧盟国家民用航空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创造条件吸引法国空客、德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瑞士科技中心企业群在新区落户,提升对外合作的层次。依托优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国际化、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与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际知名农产品集团公司进行合作、联合开发国际高端市场。加强与以色列风投公司合作,重点开展科技招商,引入以色列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孵化器,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与以色列风投公司联合发起基金或成立合资投资公司,探索成立政府专项引导产业创新基金,打造长效合作机制。
(四)全面提升对内开放合作水平
1.推动与国内重点经济区合作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现代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强与各地传统优势军工基地的产业合作,打造自主创新协作基地。依托科博会、广交会、跨国采购会、泛珠三角“9+2”论坛等重要平台,采取“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的方式,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旗舰型项目产业转移,共建合作产业园区。
2.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协作发展水平。以推动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强东北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区域协调机制,探索东北地区市场协同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搭建跨行政区划的公共平台和协作网,打造东北区域合作平台。成立东三省合作交流办公室,加快与长春、沈阳、大连等区域中心城市共建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联盟,成立东北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种机床产业创新联盟、新材料产业联盟等特色产业研发的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立足哈大齐工业走廊,推动新区与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在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孵化经济、服务经济,吸引迁入一批黑龙江企业总部及设计研发中心。加强与绥满经济带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整合,建设集商品贸易、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等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境经济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