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
2020-07-04马建勋
马建勋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升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品格。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本文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作出分析。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语文学科是赋有文化内涵的一门学科,蕴藏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语文学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高中生应当充分掌握语文教学内容,认真学习并研究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高中语文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等板块都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特别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诗文,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魅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据了42个篇目。这些古诗文沉淀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楚辞》是我国文学发展的起点,教科书中选取了例如《离骚》等名篇,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现实与浪漫主义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之深远。此外,教科书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文章较多,例如《论语》《劝学》《荆轲刺秦王》等。秦汉时期的《鸿门宴》、魏晋时期的《兰亭集序》、盛唐时期的《蜀道难》、元曲《窦娥冤》、明清时期的名著作品《红楼梦》等,以上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学的一部分例举。总之,语文教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提升语文课堂的深度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学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的內容,源源不断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增加教学深度提供了有力帮助。许多高中生认为,语文没有其他的学科重要,短暂的忽视、放松也不会对语文成绩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归根究底还是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没有深入地向学生展示优秀文学作品的精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度不高。但依旧有许多学生十分向往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渴望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当在授课时提升课堂的深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满足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学的渴望。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能够发展个人的文化修养,让语文的学习基础更加扎实,并能正确地衡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对古诗词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较差,进而影响了语文的学习成绩。高中教师在讲授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不仅要设法让学生读懂古诗词与文言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准确地运用文言诗词的虚词,从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在高中语文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会发现,学生对高中诗词文言文的工具书依赖性非常强,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他们几乎不能理解古诗文中的内涵,导致文章的价值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就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逐渐下降。
教师过于注重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许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一窍不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不是单纯地弄清楚课本中的问题,若进入这个误区,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教师要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现如今,许多高中生的成绩水平不低,但是自身缺乏文学素养与道德责任感。有的高中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十分枯燥乏味,只要学好课本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导致学生缺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语文基本功不深。
三、基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要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精髓,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学部分。高中语文教材是经过合理编排的,每一篇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如古诗词与文言文都彰显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深入地讲解,将语文教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知。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而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思想精神。如此一来,学生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入地掌握并理解文章中的知识。
(二)烘托课堂文化氛围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爱读、会说、会听、能写。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相关课文的朗诵音频,让学生看书的同时,通过名家朗诵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也可让学生试着朗诵,体会文章的精髓。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诗句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读名著
高中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名著与经典之作,但是相对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课下也没有时间阅读其他名著,加之课本教材对名著只是节选,对整本书的精髓不能充分展示,导致学生对名著略懂而不知其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对课文重点分析,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所有内容。学生多阅读名著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能更加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并发扬。
(四)灵活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单纯地对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还要从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出发,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播放相关的图像与音频,满足学生的视听,让学生在领悟语文知识时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探究,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五)多开展文化活动
除了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在课外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领悟到语文是无处不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也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了解家乡优秀的的民俗文化。我国的许多节日也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参观划龙舟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端午节的由来及与其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家乡的饮食文化或参观遗迹遗址等,源源不断地代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学生消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感与陌生感,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遗留至今的宝贵财富,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会更加地热情。如此看来,真是好处多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语文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地开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容量,向学生展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同时,教师要把教材与文化相互融合,增加课堂的文化气息与趣味性,帮助學生开阔文化视野,进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2]赵月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岳建利.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4]何西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3):58.
[5]谢利伟.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汉字文化,2018(1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