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与特点

2020-07-04沈光黄步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沈光 黄步军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亲和力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外在亲和力受内在亲和力支配,是内在亲和力得以实现的外在手段。客观性、系统性、多面性、长期性和发展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特点。从结构层次和主要特点入手,能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结构层次;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在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时,通过明确教育目标、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环境,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的一种教育力量。通过分析亲和力的结构层次和主要特点,能找到提升的路径,进而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结构层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有结构层次的,可以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内在亲和力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外在亲和力受内在亲和力支配,是内在亲和力得以实现的外在手段。[2]在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得以释放。

1.内在亲和力。内在亲和力主要体现于教育内容,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知识性、价值性和真理性。

一是知识性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吸收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精髓,对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内化与外化、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教育与管理等范畴开展研究,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大学生通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为走向社会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二是价值性维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个体生存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高校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如开设各种课程、提供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等;高校也有着严密的管理体系,诸如学生行为准则、校风班风学风规范、考风考纪要求等;还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诸如心理健康服务、资助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后勤保障服务等。大学生个体生活在高校环境中,必然要积极融入高校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之中,因此,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为大学生个体更好地在高校中得以生存提供支撑。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不仅为大学生个体走向社会提供足够的发展基础,更能为其一生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大学生个体发展提供愉悦的情感力量,是大学生个体发展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元素。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3]在高校,大学生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诸如学业的进步、技能的提升、荣誉的获得,都能满足大学生个体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分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上,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宣讲、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日活动等,这些不仅为“现在时”的在校大学生提供政治教育的机会,更为其走向社会作基础铺垫。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尚处于求学阶段,学习活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为今后走向社会服务,比如通过学风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通过诚信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4]近年来,一些家庭先富了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意识到,生态消费观教育其实就在身边,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等传统美德也积极融入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这些社会性功能有的直接体现在大学生读书求学期间,大部分是为其走向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是发展性的、长久的、可见的。

三是真理性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具有强大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而开展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真理性。通过具备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日活动等,有助于在大学中开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其领略真理的力量。

2.外在亲和力。外在亲和力受内在亲和力支配,是内在亲和力得以实现的外在手段,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认同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亲近感和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获得感。

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发展规律出发,借助管理学的相关手段,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手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主要分为战略计划、局部计划和具体计划组成。战略计划是由党和国家作出的指导全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如中央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等。局部计划是由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根据战略计划而制定的部门性计划或地区性计划,如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省、市、自治区制定的本地区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文件等。具体计划则是由基层单位制定的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如高校制定的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计划等。战略计划、局部计划和具体计划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体系,运用和发挥这一计划体系的亲和力,可以从源头上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再完备的计划体系,也需要有力的组织、正确的指挥和良好的协调。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建成相应的组织体系、指挥系统和协调机制,从而使得教育计划体系得到贯彻落实。在高校,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学生工作队伍构成了基本的组织体系,高校党委作为这个组织体系中的指挥机构,能够充分调动人财物资源有效投入和分配,并通过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转,整合高校内部资源,把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协同发挥出来,进而产生教育管理服务合力。除此之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控制将不断跟踪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信息反馈和动态调整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时发挥亲和力能在源头上影响计划体系的制定,又在指挥、组织、协调环节有效激发每一层级组织(如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每一类群体(如学生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每一个个体(如每一位辅导员、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从而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特别的,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环节,能通过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的跟踪反馈,进一步地修正具体计划,也能向教育主管部门反馈调整局部计划,甚至对战略计划的完善提供宝贵的基层经验。

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亲近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入手进行分析能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线索。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具体由心理子系统、思想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构成,是一个立体的体系。人的思想品德一般从心理到思想、再到行为接替形成实现,也可能出现逆序情况和跳跃式情形。就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来说,主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综合作用。外在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大众传播环境等,内在思想矛盾运动主要指人的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教育者凭借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按照既定的教育内容、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从而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诸多基本要素的亲和力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亲和力,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具亲近感。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自身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等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从而能更好地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价值性和真理性,进而促进其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进而影响其行为。

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收获的积极主观的情感体验。[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获得的积极主观的情感体验过程,教育者通过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让大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了获得感,亲和力越强则获得感越强。比如,高校辅导员普遍对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包含校纪校规教育、生活指南教育、社团申报宣讲等,目的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能尽快适应这所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能迅速获得相关知识,并从中找到适合自身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因此就容易产生获得感,此时,高校辅导员亲和力也油然而生。再如,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寻求高校心理教师帮助时,心理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具有亲和力的方式进行辅导,一般都会让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此时,学生的获得感和对心理教师的亲和力也随之产生。

二、主要特点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结构层次分析,不难发现,其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多面性、长期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1.客观性。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而诞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而产生,又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而发展,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或者无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存在,应当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科学而全面地对其加以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客观性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特定高校教育者、教育环境乃至教育设施的制约,进一步讲,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不同高校的不同教育文化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释放,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其发挥和提升提供先决条件和有力保障。

2.系统性。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结构层次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之分,构成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运用一定的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这过程中释放和展示出亲和力。因此,只有发挥每一个要素的亲和力,协调好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发挥出要素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同向发力,形成综合效应。进一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发挥依赖于亲和力系统的综合协调和相互作用。

3.多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多面性主要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多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既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也对校园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对大学生发生作用,也能对校园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特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旦确定,就会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也能影响不同教育者的行为方式。比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党和国家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强调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简单说就是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大学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也要彰显每一位教师的育人价值,这在全国高校中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和贯彻落实,一些高校组织力量开发相关课程,一些教师也纷纷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调整授课内容,积极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4.长期性。对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长期性。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个过程的完结就是一个新过程的开始。比如,一些高校重视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这些年级的大学生中有意识地提升教育亲和力,却往往忽视了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生学生的需求。事实上,每个年级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一年级学生往往需要高中到大学阶段的适应性教育,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应当体现在大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方面;二、三年级的大学生,普遍适应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就需要发展性教育,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应当体现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找到努力的方向;四年级的大学生临近毕业,毕业后的去向成为他们考虑和讨论最多的话题,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应当体现在对其未来发展的引导之上。故此,高校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应当树立长期的久远的理念,统筹规划好各年级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在发展变化中完成相互作用的,进而共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发展变化。比如,党和国家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计划会适时作出调整,这就要求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局部计划作相应的调整,基层单位的具体计划也要进行优化完善。再如,教育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教育者只有弄清楚这些变化,才能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又如,教育环境也在变化之中,特别是随着我国日益强化、逐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这种变化是明显的。因此,我们要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作出优化调整,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建.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结构层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8).

[3][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王毅.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意趣缤纷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