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教学的“解放观”及其指导策略

2020-07-04马艳红

艺术评鉴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学习心理综合素质

马艳红

摘要:美术教师以解放学生身心、解放学习空间、解放心灵感悟的美术教学“解放观”思想,建构多元形态的日常学习,在学校艺术特色育人的大环境下,融入大自然、生活、社会全方位的美育环境,培养有追求、有情怀的综合素养型艺术生。

关键词:解放观   学习心理   学习空间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110-03

随着美术高考的改革更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聚焦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指出“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美术教师以此强化共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美育教学目标,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

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提出,要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六大解放”对新时代下美术教学拓展新内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艺术高中美术生学习现状

艺术高中每年为高校输送具备艺术特长的优秀人才。日常美术教学中,画室架上绘画对造型和空间表现具有规律性的教学知识体系,训练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也造成学生画面内容单一,缺乏生动气息。以江苏省美术统考为例,考前学生大量进行素描头像、人物速写、色彩静物的练习,陷入反复枯燥的临摹、画照片中,形成复制式的、风格样的训练模式。同时,大多数美术教师忽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淡漠艺术审美的课堂引入,与古今艺术发展脉络、中西方美术教学的视野对比,缺乏系统性的课时安排,形成了以美术艺考技巧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的解放观内涵与教学价值

美术教学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师形成以解放学生身心、解放学习空间、解放心灵感悟的美术教学“解放观”思想,建构多元形态的日常学习,在学校艺术特色育人的大环境下,融入大自然、生活、社会全方位的美育环境,实践“什么是美”的艺术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高一、高二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大自然的写生,创设生活审美体验,开拓艺术欣赏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美育,为高三的冲刺训练厚积薄发。

三、解放观引领下的教学探究路径

(一)把握学生艺术学习心理,培养善于感知的行为能力

1.图像识读,感知四季自然

美术教师善于运用大自然這本丰厚的教材,创设师法自然的学习形式,把课程寄予一草一木之中,带着学生去观察自然,写生风景,取景于小空间、大角落里。天地之间的大自然成为随手可得的美术教具,成为随行动态的课程,培养学生敏感的听觉、味觉感知能力,感悟天地无言的大美,感受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温度之变,倾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面对春天万物的复苏,萌发诗情画意的心境;在夏季高温的汗水中,体验劳作之艰辛酣畅;感受秋天空气里传来清甜收获的气息;冬季飘雪时,欣赏松竹梅的高洁脱俗。解放身心,享受四季的自然更替。

2.行走课堂,审美身边文化

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文化艺术资源,把美术课堂的架上绘画延伸到校园内外,调动全方位的美育资源。以苏州为例,美术教师与学生以吴文化浸润为根基,将园林故居、明清建筑、老街环抱、苏州博物馆作为学习资源,解放学生的视野,从微观的写生台和画室,延伸到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古建筑、操场运动的人物场景、四时花木的观察写生,呼吸着空气里特殊的季节味道,从熟悉的场景飞跃到美术写生作品的再现,用绘画的点线面语言在画纸上呈现,还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学习环境。校园外,在历史悠久的平江路,在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拙政园,教师带着学生踩点观察,仰视蓝天、俯瞰山水,微观小景生命,在鲜活的视角下,寻找画面的构图。聚焦画面中心,不同景物的取舍产生无限个构图形式。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光影变幻中,思维和画笔是灵动、富有激情的。

(二)改变学习空间,促进生活日常的多元学习

1.在生活情境中提高美感意识

不管是日常的静物风景写生或是人物创作,这些题材都来源于生活,需要学生个体对生活有敏感感受。教师抓住生活百态这一画卷,将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情感以及家风家教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家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体味酸甜苦辣,与家人一起品尝有滋有味的生活。与父母一起做些手工,一起烧菜,不仅有色香味,而且造型摆盘都是可观可赏,在亲情中感受温暖,在生活中感受美好趣味。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并付诸实施美的行动,美塑日常生活的本真,充实美好生活,增加生活意趣。徐悲鸿先生强调“尽精微、至广大”的艺术理念、局部的美要服从整体的画面的美,学生拥有了大局的观察眼界,也会引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在社会场景中画生活

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遇到劳动场景、农耕劳作的人物绘画时,对构图组织、动态着力点到精神气质的传达,会缺乏用笔上的肯定和观察的不准确,笔尖缺乏生活的经验和劳动的情感。到生活中绘画去!教师抓住社会场景这个形式稳定,内容多变的课堂,把美术课程里的人物速写、人物肖像、场景速写链接到公交站台、菜市场、行人店铺中,用记录生活的图形日记,积累绘画的素材。

3.在美术馆中提高画作欣赏能力

教师利用好美术馆观展课程,引导学生走近艺术家,对作品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价值取向进行多方面了解,形成客观的艺术判断。一方面带学生观看名家名画,在美术馆讲解、临摹画作,在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感受、思考,更好的理解美术家的艺术语言表达,感知作品温度。在苏州博物馆观展沈周书画特展,激发学生对吴地文化、吴门画派的了解和欣赏;参观汝窑瓷器展,感悟造物与造化之美,将工匠精神带入静物的绘画中,将文化含蓄之美带入绘画意境中来;参观当代油画、粉画展,培养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在线上视频、纪录片中观展,欣赏大师绘画,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描绘兼具古典风格和理想主义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的女人;米勒笔下的《拾穗者》弥漫着泥土的芳香,画里的女人勤快、执着、劳累;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花边女工》等作品都是取材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景,人物的形象动态、画面布局可以给予学生的人物画丰厚的启迪。

(三)打开艺术心灵,培养学生艺术表达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紧贴社会脉搏的跳动,把责任担起,把关爱传递。投身艺术,不管学生做到何种程度,它都会让灵魂生长,艺术滋养心灵,震撼人心。学生在一室之内也可寻找自己的充实生活,阅读、听音乐、艺术习作、看经典电影与纪录片,如,《最初的梦想》《守护生命的人》《生命》等,从科学与艺术、人与自然的角度,深入探索艺术的本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艺术的本质是推进社会向上向美不断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丰富自己的心灵素养。时代多变,更需要增添艺术的力量,在解放观引领下的美术教学,培养有追求有情怀的综合素养型艺术生,推动学科教育向更高目标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教育追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曾伟.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3]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09).

[4]钟堃.高中美术多元化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9,(24).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学习心理综合素质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技师层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