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音乐教育有没有“批评”
2020-07-04张景易
张景易
摘要:音乐教育批评是音乐、教育、批评三者合一的交叉概念,目前缺少相关的学理性研究,音乐教育批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批评者、批评对象和批评载体三者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过对其关系的梳理,建构一种融合、均衡的音乐教育批评环境。
关键词:音乐教育批评 音乐教育 音乐批评 教育批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009-04
音乐批评和教育批评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突出且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音乐批评(Music Criticism)“是以文化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工艺形态学等单纯或综合性理论的眼光,来审视音乐的现实事项与历史事项的,张扬主体意识的一种理性思辨活动①。”教育批评(Education Criticism)“是指现代社会中日渐兴盛起来的,以对教育的不满、议论、闲话、指责、批判等为表现形式和特征的一种教育现象或社会现象②。”音乐教育批评(Music Education Criticism)在国内的音乐专业书籍和中国知网上并没发现有学理性的解释资料。音乐教育批评是否存在?和音乐批评、教育批评有没有联系?学理上如何定义?研究方法是什么?本文从音乐、教育、批评等多视阈角度对音乐教育批评作出阐释,并对音乐教育批评的属性、结构和功能提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一、中国音乐教育有没有“批评”
音乐教育批评是对音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关切和批评,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教育资源。作为不容忽视的社会性实践活动,音乐教育批评应该是对音乐教育的得失、优劣、利弊的评价和分析。但是,一些批评者并没有正确地把握音乐教育批评的价值取向,造成音乐教育环境浑浊,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批评不够客观公正。
音乐教育批评没有成为体系式、系统式的理论研究,在社会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音乐教育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而要从学理上深入浅出的解释音乐教育批评的概念,却显得十分模糊和单薄。一方面,我们要领会音乐教育批评的复杂性,对音乐教育保持开阔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恰当的分析音乐教育批评,使音乐教育批评活动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音乐教育批评可以从教师的视角、学生的视角、家长的视角和社会的视角进行批评;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学习的视角进行批评;还可以从专业音乐教育的视角、普通音乐教育的视角、家庭音乐教育视角、社会音乐教育的视角进行批评。
二、音乐教育批评的概念
何谓“批评”?何谓“音乐教育批评”?“音乐”“教育”“批评”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音乐教育”“音乐批评”“教育批评”是有既定的学理概念的,对于音乐教育批评,首先要明确其学理概念。
(一)音乐批评视阈下的音乐教育批评
从音乐批评的视阈下讨论音乐教育批评。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音乐批评”,然后引申出“音乐教育批评”,这样才能表现出恰当的基本涵义。音乐教育应该包含音乐教育批评。音乐教育是核心,批评是修饰和限定。
一是音乐教育现象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内容,要把不确定的内容形成确定的内容;二是从自我态度出发,判断音乐教育现象中存在的各类概念和行为,并给予肯定或否定。因此,音乐教育批评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教育批评视阈下的音乐教育批评
從教育的视阈下讨论音乐教育批评。为了要区别其他形态的批评,音乐教育批评要突出“教育”属性。只有通过教育来研究音乐教育批评,才能使批评更具有权威性。
音乐教育批评有三层含义:第一,音乐教育之前的批评,是音乐教育批评者对优良教育愿景的批评。这样的音乐教育批评者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层次,他们对自身环境中的现实音乐教育提出不满,可以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第二,音乐教育进行时的批评与音乐教育范围有关联的主体之间的批评,如教师与学生之间行为问题的判断。如此产生于音乐教育进行时的音乐教育批评,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批评体现出最直接、真实、具体的特点;第三,音乐教育之后的批评,是音乐教育批评者对所产生的教育问题提出意见和反思,最后找出解决音乐教育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音乐教育批评的自我理解
音乐教育批评属于音乐教育理论的范畴。音乐教育批评是一种理论研究活动,因此,批评者要从理性要求出发研究音乐教育批评,掌握其揭示客观真理的方式。由于音乐教育批评主体是人,是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以是一种特殊的理论研究活动。
1.音乐教育批评的属性
音乐教育问题和音乐教育现象应该以理性的目光来判断、分析,其目的是改善音乐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音乐教育批评活动具有明显的表现性、揭露性、反思性和建设性。
表现性。音乐教育批评的表现性,是对音乐教育的话题或文章评论的论证,反映出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以捍卫真理为音乐教育批评者的动机。批评是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教育的真相需要音乐教育批评反应,有益于音乐教育发展的真实性。真相是否对社会和音乐教育发展有利是音乐教育批评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同样,也不能进行虚假的评论。对这两种情况,音乐教育批评者不能依照自身的主观态度判断真理。
揭露性。音乐教育批评的揭露性,表现在揭露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是显性问题、也可以是隐性问题,以此进行舆论监督并促进发展。结果就是合理的音乐教育批评必然能揭露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体现教育价值观深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近年来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第一,很多音乐教育批评者“揭露”的内容越来越零碎、散乱,只为了“揭露”而“揭露”,造成被音乐教育者对批评真实性的质疑,甚至带来争论。第二,揭露性报道泛滥造成虚假报道越来越多,从而使被音乐教育者对事实真相产生质疑,严重削弱了事实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反思性。音乐教育批评的反思性,表现在回顾和分析自己教育活动的理念、方法、行为,并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学习的过程。反思是发现、搜集、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对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很可能从一位普通的倾听者转为一位具有见解的音乐教育批评者。
建设性。音乐教育批评是种建设性的探索,不只侧重是非判断。所谓音乐教育批评的建设性,就是批评者在思考如何改善和维护问题的同时,指出利弊。因此音乐教育批评应该尊崇真、善、美的标准底线。
2.音乐教育批评的特殊性
音乐教育批评是一种专业性活动,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最好是音乐教师,或者专业音乐工作者,但并非绝对,所以,音乐教育批评有着特殊的专业性、多取向性和随意性。
专业性。音乐教育批评区别于其他形态的批评,批评者需要具有一定音乐背景,但批评者的音乐专业水准很难用统一的指标进行约束,因此音乐教育批评存在很多的漏洞,并极其容易陷入非理性状态。音乐教育批评接近音乐批评的概念,兼具了音乐批评和教育批评两个维度,这也决定了它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政治批评的不同,音乐教育批评的专业性是体现在对批评的参与者和批评接触对象的。
多取向性。音乐教育批评者存在不同的视角,一般表现在事物视角、道德视角以及审美视角上的差异。批评本身不单纯是反面的批评,积极、优质的正面评价也是批评的一面,还可以客观、中立性的进行批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活动,再加上音乐教育批评的专业性,个人见解尤为突出,偶尔缺少对客观性和全面性的整体控制。音乐教育批评的活动由于批评者的经验、素养以及对教育的理念不同也会不同。令人担忧的是,音乐教育批评是否能够反映音乐教育的需求。
随意性。音乐教育批评具有随意性,主要是因为范围的广泛。对音乐批评环境无法把控,一些音乐教育批评的理解不深刻、偏离专业性、不够系统,被人随意讨论,随时随地随人的进行批评,更多地成为了指责性、讽刺性的批评,甚至制造许多“音乐教育事件”。在信息化的今天,音乐教育批评的随意性,不论是脱离实践的学究式,还是炒作性,都是对音乐教育批评缺乏深刻、系统的了解而造成的。当代音乐教育的现实不可脱离音乐教育批评;不可脱离满足于音乐教育的需求。不需要玩术语、玩概念或者故弄玄虚。
三、音乐教育批评的结构
音乐教育批评具备三个要素:音乐教育批评者、音乐教育批评对象、音乐教育批评的载体。音乐教育批评者即主体;音乐教育批评对象即客体;主体评价客体的外显的表现形式是音乐教育批评的载体,比如语言或文章等。
(一)音乐教育批评的主体
音乐教育批评的主体是指参与评论音乐教育的各界人士。复合型的社会角色,将音乐教育批评主体划分为职业身份和文化身份,将音乐教育批评主体划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内部音乐教育批评主体即音乐教育批评的直接接触者,这种音乐批评群体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领域和背景,比如学生、家长、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理论者等。他们在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教师的素养、学校音乐的教学水平、音乐教育的环境等。因此,音乐教育批评的主体,要采用积极态度并且正确回应。
外部音乐教育批评主体也是音乐教育范围之外的批评者,由社会各个层面的批评者构成,凡是有参与过音乐教育活动的都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普通音乐受众、媒体人、非音乐教育领域的领导者等。因为环境差异、文化差异、认知差异和修养的差异,导致他们与内部音乐教育批评主体有着明显区别,对音乐教育的感知和认知也有所不同。在数字化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不同的外部音乐教育批评主体看待相同的音乐教育现象会有不同的角度,例如普通受众会将音乐教育批评作为话题,新闻工作者会作为事件。他们多数没有办法深层次的表达或评判,并且很少去考虑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音乐教育批评的客体
音乐教育批评的客体,是在音乐教育批评主体判断下,具有争议的音乐教育对象,包括音乐教育者和音乐教育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存在不同的音乐教育批评客体,也存在不同的批评对象。
内部音乐教育批评客体对音乐教育环境、音乐教育行为、音乐教育资源、音乐教育压力等问题进行较多的关注和批评,更多地體现音乐教育本体的内容。例如音乐教师同行之间的批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提出评价;家长对音乐学习的环境提出批评建议;教师对家长的音乐教育观念提出指导等。这些批评都是内部音乐教育批评主体存在的“自我反省”的特殊性批评,例如音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优化;音乐教师在对学生和家长的指导后,对自己的教学态度进行反思等。由音乐教育专业背景决定了形成这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内部音乐教育批评与音乐教育的密切联系。
外部音乐教育批评客体,在社会关注的背景下,对音乐教育事件或问题进行再批评或后批评。例如以发生的、公开的音乐教育事件——音乐教育的突出贡献、培养的学生获得国际音乐大奖等。外部音乐教育批评客体常规性的进行音乐教育批评,多表现对已有音乐教育结论进一步定义,并重新给予其结论。在专业的音乐教育知识背景和理论水平情况下,对真正符合音乐教育批评的标准产生了误解。在一定范围内,外部音乐教育批评客体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对音乐教育批评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
四、结语
音乐教育批评的学理性研究,与当下繁荣的音乐教育景象相比,可能还不够上升到学科的层次。同时,受到众多理论水平的限制,作为一种有关教育、文化、社会的精神实践,理想的音乐教育批评主体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文化知识及批评素养。对于任何音乐教育研究活动而言,最终的目的其实并非“批评”,而是超越“批评”达到的“建构”。作为探究音乐教育问题的每一位批评者,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规定了他以建构音乐教育发展和音乐理论建设作为其行动的目标和归宿③。唯有如此,才算真正意义上扮演了一位合格的“音乐教育批评者”的角色。
注释:
①明言:《音乐批评》,《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刘生全:《教育批评与教育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③刘生全:《论教育批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文献:
[1]张珊.论教育批评[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张宇辉.论音乐批评学的学科建设[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3).
[3]明言.音乐批评[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4]曾遂今.论音乐批评的科学性[J].音乐传播,2015,(01).
[5]田可文.音乐评论的对象及其相关问题[J].歌海,2016,(03).
[6]刘生全.论教育批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刘生全.教育批评与教育创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