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0-07-04吴晓丽徐永红施娟
吴晓丽 徐永红 施娟
(南通瑞慈医院 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子宫切除手术是子宫类病变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切除病灶范围避免疾病扩散,改善临床症状[1]。但在腹腔镜手术中的特殊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需要术中需要采取截石位进行手术,但截石位是最容易引起患者在术中机体损伤的体位,摆放不当患者极易出现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症状[2],因此本文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采取的截石位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共120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40 ~65 岁,均值为(55.15±4.51)岁,体重范围在50 ~70kg,均值为61kg。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在42 ~66岁,均值为(56.35±4.19)岁,体重范围在48 ~70kg,均值为59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学差异(P >0.05)。
1.2 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截石位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联合改良截石位进行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取传统截石位进行应用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后平卧在手术床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建立静脉通路操作,采取相应麻醉处理,将患者双腿架在于手术床垂直水平,托推板与托腿架保持垂直水平,患者双小腿放置在拖腿板上[3-4],手术开始后,调节至头低臀高截石位进行手术。
1.3.2 观察组 患者进入手术后平卧在手术床上,根据患者自身屈髋高度调整托腿架高度并将其固定在手术床边,并保持30 ~45°与手术床保持倾斜,调整托腿板与托腿架间角度,保持患者臀部超出手术床约10c m 范围,让患者膝关节角度、大腿与身体纵轴角度保持在100 ~110°之间,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建立静脉通路操作,采取相应麻醉处理。手术开始后,先调节头低臀高截石位后,随后将患者头部适当抬起约30°,再根据患者头部抬高后调整患者双下肢保持角度与保持高度,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联合改良截石位进行手术。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全麻平卧、体位摆放30min后、体位摆放后60min、手术后平卧的眼压水平及手术医生对体位的满意度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对体位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体位的满意度对比[n(%)]
2.2 所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6.00%)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22.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眼压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体位摆放30min、体位摆放后60min、手术后平卧时的眼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眼压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眼压水平对比(±s)
组别 n 全麻平卧 体位摆放30min体位摆放后60min 手术后平卧观察组 60 15.97±6.23 20.63±5.16 21.05±4.26 18.57±5.30对照组 60 16.87±5.62 22.65±5.79 26.81±5.69 22.54±4.39 t - 0.451 6.491 6.542 5.641 P - 0.893 0.028 0.031 0.043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妇科疾病应用腹腔镜进行治疗,由于妇科腹腔镜的特殊性,术中对于患者体位的选择关系到患者术后恢复的好坏,良好的手术体位不仅能帮助医生更好的在术中进行操作,同时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传统截石位中由于患者髋关节屈曲度经常小于90°[5],导致患者小腿在手术过程中保持长期下垂状态,导致患者术后极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症状,因此对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采取适合患者的截石位显得十分必要[6]。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全麻平卧时眼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体位摆放30min 后、体位摆放后60min、手术后平卧的眼压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采取联合改良截石位,可更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提高患者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