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口服降糖药门诊处方抽查结果分析
2020-07-02孙博
孙博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生物应用受损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手段包括注射胰岛素制剂和口服降糖药物,其中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1]。合理的选择口服降糖药对患者血糖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我院2018年第四季度门诊口服降糖药物选择使用情况,以期能对临床口服降糖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调取我院2018年10月1日~12月31日门诊诊断为糖尿病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处方共2 302 张。
1.2 方法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所用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数量、频率、联合用药等情况。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及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处方共2 302张,其中男性患者1 260张,女性患者1 042张,其中>70岁853张,该年龄段占总处方数的比例最大。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年龄分布情况[n(%)]
2.2 口服降糖药使用种类2 302 张处方共使用口服降糖药7 大类,11个品种。使用次数前四位由多到少依次为: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非磺脲类。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使用见表2。
表2 口服降糖药使用种类
2.3 口服降糖药用药情况2 302 张处方中,单药处方为1 610 张,占69.94%;两联用药处方为532 张,占23.11%;三联用药处方为160 张,占6.95%。口服降糖药用药情况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口服降糖药用药情况
3 讨论
3.1 患者分布情况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男性占54.74%,多于女性。70岁以下患者中,各年龄阶段的男性患者数量均多于女性,70岁以上患者女性数量多于男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生理机制不同,血糖代谢有所差异所致,但是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糖尿病患者数逐渐增加。70岁以上的患者为853例,占总数的37.05%。与一项郑州地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
3.2 口服降糖药使用种类分析门诊口服降糖药主要使用磺脲类和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3种。药品应用频率方面双胍类最高,双胍类其中代表药是二甲双胍,其药理作用是提高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糖效果明显,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当血糖在正常水平时,则无降糖作用,同时二甲双胍可以抑制食欲,特别适合肥胖型糖尿病患者[3]。根据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4],其价格低廉,使用安全,被临床广泛应用。我院二甲双胍有两个品种,分别为普通片和缓释片,门诊使用率达到了50.09%,说明我院医生对于门诊糖尿病患者更倾向于选择二甲双胍,与专家共识推荐相符[4]。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敏剂,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较强,其降糖作用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因此磺脲类药物可能引发低血糖,剂型改良后的缓控释制剂可降低磺脲类药物引发低血糖的风险。目前我院磺脲类药物有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片、格列喹酮片。根据指南磺脲类药物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同时可作为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5]。有资料显示,磺脲类导致的低血糖在老年人中更易发生[6],我院门诊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较大,这可能限制非缓释剂型的磺脲类药物在我院的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在我院仅有阿卡波糖,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小肠绒毛中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肠内糖类的分解和消化,延迟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主要用于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
效果温和,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长期降糖药使用。我院所在地区主要以面食为主食,应用阿卡波糖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使用安全[7]。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院仅有瑞格列奈片一种,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非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小于磺脲类药物,但是其有增加体重的风险[8],在我院门诊使用不多。DPP4 抑制剂和SGLT2 抑制剂在我院门诊使用较少,可能与其价格较高有关,门诊糖尿病患者大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高昂的价格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门诊的使用。同时河南省2017年医保规定DPP4 抑制剂和SGLT2 抑制剂限二线用药。我院使用量较少,符合医保规定。噻唑烷二酮类我院仅有吡格列酮分散片一种,且为临时购药,并不在常规采购目录中,故使用较少。
3.3 联合用药情况分析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以单药处方为主,占处方总数的七成。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8],若无禁忌证则应首选二甲双胍治疗,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或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单药治疗[9]。我院门诊单药处方中双胍类使用最多,其次是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其他种类药品应用较少,药物选择符合指南的推荐。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联合用药治疗。我院二联治疗使用相对较少,主要以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为主。根据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10],二联治疗中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两药机制互补,可更好地针对糖尿病的生理特点,但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风险和体重,老年患者尤其应引起注意,该联合方案更适合于年轻、胰岛功能较好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我院门诊该联合方案使用最多,可能多用于年轻患者,然而仍需提醒临床其对老年患者的风险。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可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减轻患者体重,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小。该联合方案尤其适用于餐后血糖控制差、血糖波动较大以及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需要联合治疗时,可以用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糖类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降糖机制有别于其他降糖药,与其他类型药物合用时均可起到互补作用[11]。当二联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选择3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有研究显示,现有三联治疗方案对血糖控制的疗效基本相当,只在不良反应上有所差异[12]。我院三联治疗使用少,主要是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其他类降糖药。在我院临床实际中,当二联治疗血糖控制效果仍不理想时,则会考虑加用胰岛素注射液,而并不倾向选择口服三联治疗。我院无三药以上联合治疗,根据指南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8],故此结果符合指南推荐。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以磺脲类、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为主,治疗以单药治疗为主,联合治疗为辅。双胍类药品使用最多,联合治疗方案以双胍类联合其他类药物为主,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推荐。故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和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目前降糖药物的用药规范和趋势,但我院门诊老年患者较多,仍需特别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患者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