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2020-07-02刘婷王巍
刘婷 王巍
宫腔镜电切术(Hysteroscopic electric resection,TCRPR)为一种微创手术,是在宫腔镜引导直视下操作的外科手术[1]。TCRPR 对子宫内良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任何宫腔手术操作都可能对宫腔造成一定影响,使子宫内膜基底层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宫腔部分粘连甚至完全粘连,影响月经。为防止宫腔手术后宫腔粘连,临床常规予以人工周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2]。原因可能是子宫内膜中存在雌激素受体,受体与雌激素结合后,可促使子宫内膜生长,从而修复手术创面。另一方面,与雌激素结合后的受体,可重建子宫内膜,再生宫腔上皮,恢复月经。有文献报道,阿司匹林联合雌激素可减少子宫血管内的血流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子宫内膜生长,防止宫腔粘连[3]。可见,人工周期联合阿司匹林可预防宫腔镜手术并发症,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本研究对使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的患者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其对子宫血流及子宫内膜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筛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用药。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因子宫腔内良性病变住院的58例患者,均行宫腔镜电切术,年龄20~65岁,平均41岁。将5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入选患者均为宫腔良性疾病,其中子宫内膜息肉28例,子宫平滑肌瘤(粘膜下)12例,宫腔粘连8例,宫颈息肉4例,子宫平滑肌瘤(肌壁间)4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宫颈息肉1例,子宫平滑肌瘤伴子宫内膜息肉1例。排除标准:①电切术禁忌证;②子宫恶性病变;③术前妇科用药。
1.2 方法术前准备:术前1d 米索前列醇片400μg阴道给药,并在术前30min 静脉注射间苯三酚软化宫颈制剂。两组均在月经后3~7 天行TCRPR。
器械:奥林巴斯BSC-400 外鞘直径为9mm 连续灌注宫腔电切镜及自动膨宫机,奥林巴斯CLV- S190 冷光源,日本索尼电视显示器。采用等渗液作为溶胀液,压力为100~120mmHg,电切功率80~ 100W,电凝功率60~70W。
按照宫腔镜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术后置入宫腔球囊压迫止血,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 天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术后第1 天抽取部分宫腔球囊液体,根据出血情况,拔出宫腔球囊。
1.3 术后治疗①对照组患者手术后予以人工周期(雌激素+孕激素)治疗,补佳乐2.0mg/12h 治疗21d,其中后10d 加服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10mg/d,人工周期治疗连续3个月。②实验组患者在人工周期治疗基础上,加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北京拜耳公司生产,批号:BJ43611)100mg/次,1次/d,连续3个月;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进行宫腔镜复检。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①观察指标:子宫内膜血流量:术后第3个月复查彩超评估子宫内膜血流情况,测定患者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与动脉搏动指数(PI)情况。子宫内膜厚度:术后3个月复查子宫彩超,测定月经中期的内膜厚度。月经恢复情况:观察术后第3个月经周期月经量及持续时间,通过对比手术前后月经周期需要使用卫生巾数量和卫生巾浸湿面积,判断月经恢复情况。②疗效判定:两组患者3个月后进行随访,复查子宫附件彩超及宫腔镜,并记录二次探查的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是否有粘连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RI及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流指标(RI 及PI)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子宫内膜均增厚,且实验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厚(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月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宫腔镜复检,两组患者宫腔形态基本正常,均无宫腔粘连,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实验组使用卫生巾数量恢复正常27例,占90.0%(27/30),对照组22例,占78.6%(22/28);实验组卫生巾浸湿面积恢复正常24例,占80.0%(24/30),对照组18例,占64.3%(18/28),实验组患者月经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指标比较(±s)
组别 n PI RI 子宫内膜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1.85±0.32 1.30±0.25 0.77±0.11 0.63±0.12 3.58±1.66 6.31±1.46对照组 28 1.52±0.21 1.36±0.26 0.83±0.18 0.73±0.15 3.77±0.71 5.35±1.04 t 10.212 44.333 9.375 13.600 12.135 2.158 P 0.762 0.014 0.568 0.047 0.786 0.024
3 讨论
宫腔镜下电切术可用于治疗宫腔内良性病变,因其手术视野清晰,容易进入宫颈管电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4,5]。但任何宫腔操作对月经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减少,或因宫腔粘连引起无月经来潮而发生闭经等并发症。因此,促进宫腔形态恢复,减少宫腔粘连,改善宫腔环境,预防术后并发症是临床上需要关注的问题。
阿司匹林(Aspirin)为弱酸性,其成分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在体内有抗血栓的功能。其通过与环氧化酶(COX)中COX-1 活性部位的多肽链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环氧化酶失活,防止血栓烷A2(TXA2)的产生而起作用。妇科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性有抑制作用,可促进局部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产生;此外,炎症介质作用可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还能抑制炎症介质作用,从而促进局部血液供应[6]。阿司匹林的这类作用,在妇科领域逐渐开始使用[7]。有学者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内的血流有一定的影响[8]。杨海虹[9]报道女性在排卵时使用阿司匹林可改善子宫血流灌注,促进子宫内膜发育。Hsieh 等[10]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恢复子宫内膜的形态,诱导排卵,增加妊娠机率。而本研究发现,治疗后实验组子宫内膜RI和PI 均较对照组低(P<0.05)。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促进子宫内血液循环,使受损血管得到修复。实验组治疗后子宫内膜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增加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效果较好,可能与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流阻力、改善子宫内血流供应等因素有关,其修复子宫内膜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宫腔镜电切术后在人工周期基础上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改善子宫内动脉血供,使子宫内膜厚度增加,促进宫腔形态恢复,其效果比仅用人工周期治疗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