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初探
2020-07-01刘莹
刘莹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改十余年,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学后教”成为较为常见的方式。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在践行“学本课堂”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在课堂上怎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抓手?抓手有哪些?类似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
为了解决问题,我观看了一些视频,学习了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抓手的。我从中挑选了6节课进行重点观察,来寻找解决策略,形成解决方案。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跨度——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课堂上那40分钟。学习资源的开发完全可以依托于课前和课后,在这一方面我比较欣赏的是程志芳老师的“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以及张杰芳老师的“种子的萌发”。首先本身程老师所讲授的发酵技术就是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一节课,但仅仅凭课堂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酵的魅力,于是程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课外实践活动,一个是课前让学生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另一个是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制酸奶。这两个活动一个放在课前可以拉近学生与发酵技术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意识到发酵就在我们身边;一个放在课后,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程老师的这个做法可谓一箭双雕。张杰芳老师在这一点上,把组织学生动手做种子萌发实验放在课后,与程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学习仅仅看作是课堂上那40分钟的事儿,其实那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把6节课中所有的学习资源简单分为了依托教材、视频、模型、实验四类。每节课的类型不同,我们不可能把教材、视频、模型、实验都运用上,要因课而异。但是如果从四者的使用效果由弱到强来看,我个人将其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依托教材)
教材为本,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去看书,很多问题能通过自学解决。我们可以将引导学生自学的问题分为:叙述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判断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其中叙述性问题属于低层次的,应用性问题则属于高层次,个人认为叙述性和应用性问题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可适当减少。
第二层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依托视频、依托模型)
显然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要高一些,效果也会好一些。毕竟书本上的东西不够立体,需要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和模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毕竟视频是动态的,模型是立体直观的。6节课在不同程度上用到了视频和模型。我比较欣赏郑兰杰老师讲授的“传染病及其预防”,这是郑老师给学生录制的有关艾滋病的微课,在结尾处留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的视频要比从网上下载的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最后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三层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依托动手实验)
学生在教材上看过,视频上见过,始终不如经历过。6节课中我比较欣赏的是“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种子的萌发”两节课的处理。课后,学生自己亲手去做一杯酸奶,去种一粒黄豆,然后观察其萌发过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永远是鲜活的,是具體生动的,是不容易被遗忘的。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众人拾柴,火焰高
纵观6节课都始终贯彻着“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学生闭门造车式的学习会导致一些问题理解片面或者解决不了。一味的小组合作又会丧失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优生“独霸天下”,其他人沦为“摆设”。只有将“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自学,独立思考问题,当学生都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或者对个别问题有了疑惑之后,再小组合作,这时候才能形成头脑风暴,使每个同学都得到提高。
“学本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把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完全自学,这样的改变仅仅只是停留在对理念的追求上,而忽略对教材的深度分析与理解。
理念先行是一种突破,教材为重是一种坚持,学本课堂的实现要将这两项真正落在学生身上,关注学情,才能让课堂真实有效。但关注学情不仅仅是我上面总结的这几个方面,还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方法、情感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习效果不同的评价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