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音乐要素,关注音乐中的人文性
2020-07-01吴红梅
吴红梅
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音乐课程的理念之一。同时音乐具有文化传承价值,是人類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能更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能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本学期南昌市育新学校红谷滩分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笔者参加了“同课异构”《茉莉花》的教学。下面笔者就这一堂课的教学,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也是一首有民族色彩的民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教学目标是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和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欣赏中逐步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歌曲《茉莉花》是一首清丽婉转的江南小调。在我国素有中国“第二国歌”的美称,是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使得这首歌有如此的殊荣呢?因此我选取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会上的一段视频作为导入。
教学片段1
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我就先给学生普及奥运会知识,这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2008年奥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承办奥运会。成功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的窗口,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此重要的场合,我们会给全世界人民展现哪些中国元素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歌曲《茉莉花》,视频中共出现了两次《茉莉花》的音乐,一次是用民乐演奏的《茉莉花》,另一次是小女孩提着大红灯笼演唱的《茉莉花》。很多外国人也非常喜欢演唱这首歌曲。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学生与《茉莉花》这个作品建立了良好的“学习链接”,为接下来上好这堂音乐课做好铺垫。
如果在开始上课后立刻向学生讲述这些音乐知识,就很难打动孩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探索内容,深入品味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必须对《茉莉花》这首歌曲有深刻的理解,做好备课工作,搜集知识点。哪些内容才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哪些内容能够提升学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感受音乐要素
这首歌曲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唱,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去品味。因此笔者紧紧抓住音乐的基本要素:速度、力度、衬词、旋律线起伏、情绪等,围绕这一系列的基本要素展开教学。
教学片段2
(1)边听音乐《茉莉花》,边做闻花香动作,让学生通过闻花香感受音乐的乐句与气息间的关联,进而了解《茉莉花》的乐句特点。在学生感受到乐句的特点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一个茉莉花开的动作。让学生在动作中感受《茉莉花》的速度与力度,也对这首歌曲的情绪也有了初步的感受。
(2)展示谱例,画旋律线。由于五线谱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着《茉莉花》的五线谱例,用手来画一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线的起伏较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让学生了解旋律起伏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旋律起伏大,音乐情绪激昂,旋律起伏小,则音乐优美婉转。
(3)演唱歌谱,感受民族调式。中国的民歌是以5声调式为主的调式,是我国特有的调式。与其直接的说教,不如让学生直接唱一唱,让孩子们体验5声调式的和谐与纯粹之美。
三、对比体验,迁移提升
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接下来播放的是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东北民歌《茉莉花》,让学生自主欣赏。之后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列入音乐要素,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的孩子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就是融入了当地的一个地方戏剧吕剧,这也是让学生了解地方戏曲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而东北民歌《茉莉花》,旋律明快、高亢、热情,融入了地方二人转特点。为了让学生感受二人转,笔者让学生用红色的塑料袋做了两根秧歌带。在课堂上,跟着音乐跳起了秧歌舞。学生们兴趣高涨,把本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茉莉花》的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深挖音乐要素,关注音乐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听音乐、表达出音乐,让每个学生经历“欣赏—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