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2020-06-29梁影
梁影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实施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产教融合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绿色产品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成为生产力。因此,建筑工业化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由之路,环保压力和成本压力两大因素也在倒逼着建筑业向建筑工业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家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必须达到30%,因此未来几年,建筑工业化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1-2]
一、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建筑生产工业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主要与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BIM技术应用等有关,是现代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其中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的生产,机械化的生产过程,BIM技术规范化的建设管理,集成化的设计、施工、维护过程,一体化的科研技术生产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本质。
据调查,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即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表现出了落后的现象,虽然一部分院校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课程的改革,但整个改革的过程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文件,更谈不上普及。有关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BIM技术三个方面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足,只有少部分的院校开设与之相关的部分课程,但开设课程的选择和方向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课程设置突兀,内容之间的连接不紧密,与实际的工程需要不融合。因此,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势在必行。
二、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
(一)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没有一个针对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的专业,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其它土建类专业中与建筑工业化相关的课程较少,只有部分院校开设有Revit课程,而该课程仅仅涉及BIM技术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且与其他课程缺少联系,课时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影响到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希望通过该课程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什么是BIM技术,但大部分学生课程结束之后仅仅学会了简单的建模,对于建完的模型到底如何应用,用在哪些方面仍不清楚,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Revit就是BIM。由此可以看出,仅仅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两门建筑工业化相关的课程,并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建筑工业化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想系统地培养该方面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而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都是采用“2+1”管理的模式,学生两年的学校学习时间,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在现有的课程安排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再将建筑工业化的课程系统地加入到课程设置中,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并不能实现。对此院校可以考虑在即有的专业中设置与建筑工业化相关的方向,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跟踪掌握建筑业中最前沿、最关键的技术和新职业岗位,拓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方向,实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以便达到建筑工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体现了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的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实验、实习等作出了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专业应设置的课程、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在不改变现有的教学任务,学分要求的前提下,整合各门专业课的知识,删除重复、落后的内容,将多余的课时用于讲解建筑业转型升级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等“五新”方面的内容。比如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信息化、创新意识等职业岗位素质的内容,将原来的专业课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按照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BIM技术应用等重新进行整合。瞄准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开设新型建筑工业化概论、钢结构施工、装配式建筑施工、BIM建模及BIM管理等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的课程。将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植入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当中。在理论知识加强的同时,注重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训课程中的引入,从认知实训到项目实训再到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建筑工业化的内容始终贯穿整个实训过程。如按照建筑工业化流程设置综合实训环节,优化实训项目,植入BIM5D,利用BIM可视化把二维的工程图转化为三维建筑模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施工现场搬入课堂,虚拟施工流程,对主要的施工工艺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直观掌握该工程的施工技术,从而使实践教学达到建筑工业化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
资源整合的同时注重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教材要能够立足于现代建筑工业化发展前沿,适应实际需求。由于建筑工业化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目前普及率还没有达到要求,因此和该技术相关的教材在选择上具有局限性,可以考虑教师自编讲义或者教材,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编著,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围绕建筑工业化从业人员的知识需求,推进相关技术的知识轉化、教学应用[3]。
(三)加强教师培训,引进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管理方法等都在不断进行创新,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掌握这些方面知识的教师较少,大部分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都处于边学边教的状态,教师在假期进行短期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不能解决问题。院校在安排教师培训时要保证教师学习的时间,现在一部分院校做到了在学期中安排教师顶岗,深入企业、施工现场学习。但要注意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如果教师学习完成之后并没有立即投入到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而没有所用,培训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在加强现有教师培训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教师资源引进,优先选择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基础的优秀教师,加快建设具有现代建筑工业化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丰富的师资队伍,更新相关专业现有教师知识结构,有计划加快并逐步安排相关教师开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现代建筑工业化技术的顶岗培训[3]。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将一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请到课堂上,便于学生近距离地了解相关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建设具有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时,院校要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奖励机制,吸引并大力支持教师积极投入到相关知识、软件的学习当中,并鼓励教师参加与之相关的等级考试,培养一支真正满足“双师”要求的教师队伍,从而实现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无缝对接。
(四)产教融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环保方面的压力,国家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发展动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学校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方面应加强建设。校内实训由于场地、资金限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构件的生产、运输与安装等方面的实训学习,并建立BIM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侧重于校企合作,可以采用与建筑工业化发展较好的企业签订订单班的模式。在人才培养之前,首先,了解企业的需求,甚至企业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当中,有目的的培养一批走出校门就能上岗的学生。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安排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当中学习,由企业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毕业生的实践学习。
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都在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跟上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但高职院校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切忌盲目跟风、一蹴而就,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勤俭.中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J].混凝土世界,2014(7):10-20.
[2] 迟春柏,姜太平,邓小虎.浅谈建筑产业现代化[J].安徽建筑,2015(1):29-30.
[3] 丁长英,吕文浩,徐玉梅.建筑类高校实施现代建筑产业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J] .建筑与预算,2016(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