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救知识技能在高校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

2020-06-29张择天然杨文革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传播策略高校

张择天然 杨文革

关键词 急救知识 高校 传播价值 传播策略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科研费优秀导师基金项目:户外运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研究(265201833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研究生野外实习中自救互救技能的学习与实践(yjg20190001)。

作者简介:张择天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户外运动;杨文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户外运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67

一、前言

急救知识技能是指自身或者他人出现意外伤害或者疾病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之前,按照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为伤病者进行初步救援及护理,以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国民急救技术普及率达到了30%-50%,而我国急救技术普及率不足1%。全民安全防护意识差,急救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急救宣传工作缺乏权威性等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象牙塔,高校学生拥有综合素质高、知识储备较为完善、理解接受能力强,并且逐渐成为社会主体人群的特点,在高校进行急救知识的传播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意义重大。西方的很多国家已经将急救纳入了高校的正规课程当中,是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急救知识技能在高校的传播价值

(一)体现《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增强高校学生主观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与2017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高校学生应树立现代健康意识,提高自觉规避、有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2000年国际指南会议上,在中国WHO健康促进合作项目考核标准中,也要求高校有安全防护与急救政策和实施计划,强调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急救培训。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有92%的学生听说过急救,并了解到急救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外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只有不到5%的学生能正确了解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和胸外心脏的按压位置,超过50%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急救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只有30%左右的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其中有10%的學生在校外参加志愿者和实践活动时参与过急救培训,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急救知识可有可无,急救是专业医护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有一定的主观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但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专业的培训。

因此在高校传播急救知识技能,让高校师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和宣传急救知识中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在发生危险时敢于救人,正确救人,同时也通过学生和学校这一纽带,将急救意识传播到社会各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助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急救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周围人的团结合作。例如在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时,有至少两个人交替进行心脏按压;一个人拨打电话,呼叫120;一个人取除颤仪,准备除颤;一个人判断颈动脉等大动脉搏动及呼吸有无,同时顺时针方向环视患者全身。组建高校急救团队,并鼓励学生加入,急救队员在提升自身急救技能的同时,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与其他高校定期进行分享交流,组成一直训练有素、团结信任的“校园急救队”。通过传授急救知识技能,互相交流在急救的理论上和实践上所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并将这种宝贵的精神传递至社会各界,唤起全民急救意识,带动全民积极参与急救培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民价值观也正在重塑阶段,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无形中实现了对个人主观意志和集体主义的积极塑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有助力作用。

(三)推动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提升高校竞争力

高校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的学子,除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大众在选择和评价高校的时候,受学校综合素质和社会声誉的影响也比较多。在高校中培训和组建急救团队,可以保证高校长期拥有自己的急救人员,在校园内发生危险的时候也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初步的急救,在校外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展开急救工作,从而降低事故和灾害带来的损失。这样的事件也会大大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四)促进高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彰显其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

高校作为我国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有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也为各种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拥有一流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设备,培育的学子也将走进各行各业。因此高校应该自觉承担起培训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社会责任,与校外相关机构,如红十字会,急救志愿者协会等合作,开展校外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急救课程纳入校内公选课(相关专业开设必修课),并允许校外人员旁听。定期开展与急救相关的活动,在校内外广泛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校内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并了解急救,此举措有利于普及急救知识技能,唤起全民的急救意识,带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彰显高校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

三、急救知识技能在高校的传播策略

(一)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平安校园”的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现阶段各高校高度重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传播也成为“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为了急救知识技能的顺利传播,学校应制定合理的传播策略,将宣传与实践相结合,由各高校学生处牵头,医务室、保卫处、后勤处、体育部等积极配合,持续开展急救演练,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例如在每年9月8日的世界急救日,恰逢新生军训,可以借此机会对新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宣传教育,安排急救模拟、安全演习、急救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将防灾避险、心肺复苏术、外伤包扎、常见疾病急救技术、意外事故急救等教授新生。也可以与当地的急救机构和红十字会合作,让培训合格的学生获得急救员资格证书或校内急救队员证书,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急救水平获得认可,从而在危机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二)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丰富传播模式

现代传播正在经历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确定所要传播的精准用户,了解用户需求,针对不同用户精准投放内容已经代替了传播者向受众的单向输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传播的时候,应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急救知识培训。例如,户外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掌握外伤包扎、蛇咬虫蛰现场处理、四肢骨折搬运固定等知识;物理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触电现场急救、实验室相关急救等知识。因此,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丰富急救知识技能的传播模式。

1.碎片化传播模式

高校可以在开展急救课程的同时,利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对师生进行急救培训。例如,可以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娱乐性质的小视频,将一个知识分多次讲解,一个视频控制在1-2分钟内,旨在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急救宣传。

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地方和一些特定的场所,播放普及急救知识的小短片。例如可以在校医院的候诊大厅,播放如何进行伤口处理、固定骨部、止血和救治休克等的相关短片。在报告厅、礼堂和图书馆等场所播放急救逃生知识的短片,以及该场所的逃生通道,方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学习。

2.在线课程传播模式

采用“直播+录播”的方式,开设急救选修课,算在学生选修学分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方式拓展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风格,在讲解知识时使用更加精炼的语言,在课后也需要布置一部分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自己完成。对于在线课程的测试要分成线上理论测试和线下实践操作测试这两个方面,测试要严格要求通过理论测试才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测试,对于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颁发校内急救员的证书,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拥有证书的同学们也可以參与到急救工作中来。

3.社区论坛传播模式

高校可以在开展线上宣传培训的同时,开设讨论区和评论区,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上向急救教师和校外专业急救人员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某一事件互相发表观点与讨论。这种通过线上社区传播急救知识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课程的互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

(三)注重传播内容,体现学术型及专业性

传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想要传递的内容只有一个。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所想要传递的价值和内核是不会随着不同的传播形式而变化的,因此,高校在丰富传播形式的同时,不能忽视最重要的传播内容。在进行急救知识技能传播的时候,要将内容放在第一位,所传播的信息一定要是经过核实和考证,保证传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高校可以与当地红十字会、权威机构和急救方向教授的合作,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丰富在课堂和实践中所掌握的知识,拓展急救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大多数学校也顺应时代潮流,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号、快手号等,将校园新闻用图文、小视频等方式传递给师生。同样,急救知识与技能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而是作为一种人人必备的普及性的知识,传播给受众。高校可以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传统媒介有着权威性和官方性,新媒体平台有着灵活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师生的需求。

四、结语

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工作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内容等都还在探索之中。作为教书育人、引导舆论的重要场所,高校应率先担起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工作,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晓妍.体育真人秀的传播价值和创新策略[J].青年记者,2019(35):85-86.

[2]杨维立.普及急救知识,得赶紧行动[N].湖南日报,2019-12-04(006).

[3]陈长魁.新媒体背景下体育新闻的传播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9(32):59.

[4]徐蕾.“互联网+”急救医疗培训模式初探[J].通讯世界,2019,26(9):135-136.

[5]张俊波,王冉,程琦,万荣.非医学类高校急救知识课程开设必要性及教学方法探讨——以在线课程《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6-8.

[6]侯艳洪.高校普及急救技术的可行性研究[N].科学导报,2019-06-21(B02).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传播策略高校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