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超声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1例
2020-06-24刘文莹程方圆
刘文莹,程方圆,张 玫*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处,山东 泰安 271000)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颅脑损伤,是导致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为:难产、窒息、产伤,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为:凝血功能差、血管脆弱等[1]。早产儿颅内出血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较为多见[2],根据Papile分级法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为四级:Ⅰ级:脑室管膜下出血,Ⅱ级: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张,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内出血[3]。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儿徐XX之子,年龄2.5h,因“孕28+3周早产后呼吸困难2.5小时”入院。入院时查体:T36.5℃,P140次/分,血压51/25 mmHg,体重1.37 kg,头围26.5 cm。早产儿貌,刺激反应差,持续复苏囊正压通气,吸气三凹征弱阳性。头颅无明显畸形,前囟大小15 cm×1.5 cm,平软,骨缝裂开0.2 cm,前后囟贯通。四肢肌张力低,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4秒。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均未引出。胸部正位片:符合新生儿肺透明膜病(Ⅲ级)X线表现。初步诊断:(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衰竭,(3)早产儿;(4)极低出生体重儿.
入院第3 天患儿出现四肢抽动, 行床旁颅脑彩超,提示:双侧侧脑室扩张,前角圆钝,右侧宽8 mm、左侧宽9 mm,体部:右侧宽12 mm,左侧宽10 mm,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见高回声区,右侧范围22×9 mm,左侧范围20×6 mm,边界清,内回声不均。两侧脉络丛肿胀明显,右侧宽8 mm,左侧宽10 mm,回声不均,表面欠光整。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71。补充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如下图A-F)。治疗上给予咪达唑仑镇静,维生素K1、酚磺乙胺防治出血,镇静、降低脑代谢,加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入院第13天彩超:双侧侧脑室扩张,前角圆钝,右侧宽9 mm、左侧宽11 mm,体部:右侧宽12 mm,左侧宽12 mm,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见高回声区,右侧范围10×7 mm,左侧范围14×7 mm,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可见小囊性回声,直径约5 mm。两侧脉络丛轮廓可显示,周围见弱回声包绕,右侧范围38×16 mm,左侧范围46×10 mm。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8。治疗上加用神经节苷酯营养神经治疗,余治疗同前。
图A 侧脑室扩张(重度);图B、C 室管膜下出血;图D、E 脉络丛肿胀明显,考虑出血;图F 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71。
入院第29天,行床旁颅脑彩超:双侧侧脑室扩张,前角圆钝,右侧宽7 mm、左侧宽7 mm,体部:右侧宽7 mm,左侧宽9 mm,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见不均质回声,范围较前明显减小,两侧脉络丛轮廓可显示,周围见弱回声包绕,右侧范围27×7 mm,左侧范围25×7 mm,范围较前减小。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9。治疗上继续应用神经节苷脂营养脑细胞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42天,行床旁颅脑彩超:双侧侧脑室扩张,前角稍圆钝,右侧宽5 mm、左侧宽5 mm,体部:右侧宽5 mm,左侧宽5 mm。两侧脉络丛轮廓可显示,周围见弱回声包绕,右侧范围20×4 mm,左侧范围15×5 mm,范围较前明显减小。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8(如下图A-D)。入院治疗43天,患儿出院。
图A 侧脑室扩张(轻度);图B 室管膜下出血(吸收期改变);图C 脉络丛周围弱回声(吸收期改变);图D 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8。
2 讨 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变,小于32周的早产儿更易发生颅内出血[4],且好发部位为生发基质区,这与早产儿生发基质区及脑室周围脑白质的血管结构有关[5-6],因此早产儿颅内出血易发生于脑室周围-脑室内。颅内出血对早产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患儿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早产儿病情多较危重,不宜搬动行MRI或CT检查,因此床旁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重要的是对于颅内出血的转归超声检查能够密切的随访以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