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在老年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2020-06-22李忠南
李忠南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导管室,辽宁 葫芦岛 125001)
踝关节骨折较为常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运动场上,发生概率都较高[1]。有文献表明,踝关节骨折加上踝部的韧带损伤,占全身损伤的4%-5%[2-3]。而且,踝关节骨折主要致病原因是间接暴力,比如说外翻、内翻等运动、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扭伤等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踝关节骨折[4]。而根据外部暴力的方向、力度和受伤的位置等,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骨折。在患者的踝关节受到外部伤害后,踝部一般会出现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癍和青紫等临床症状[5]。一般来说,踝部疼痛肿胀畸形和X线表现诊断骨折在目前的医学上来说并不困难。但是,部分患者在踝关节受到伤害的时候,偶尔还会导致患者的腓骨颈高位发生骨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要避免漏诊[6,7]。另一方面,还需注意检查患者的其他合并损伤,例如周围韧带损伤、跟腱和胫后肌腱等。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由于年龄偏大、身体机能较为缓慢,骨质在变得疏松的情况下,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也会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目前的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8]。因此,如果对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精准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此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1例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诊断后,所选择对象的临床症状均符合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依据,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出现瘀癍、青紫,不敢活动踝关节,甚至不能行走等。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1-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91±1.17)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导致的患者有24例、9例患者为交通事故导致的、5例为扭伤、3例为其他伤;骨折分型:旋前外展型(PAB)患者有12例、旋前外旋型(PER)患者有11例、旋后内收型(SAB)患者有11例、旋后外旋型(SER)患者有7例。
2 方法:患者先采取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CT诊断仪器主要选择Philips-飞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型的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提醒患者采取仰卧的体位,设置120Kv、512×512的矩阵、250mA和7.8s的参数作为扫描的条件;以16排螺旋为扫描的方式,其层厚主要为2mm、螺距为1,视野为20cm,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扫描,随后将所得的数据利用多平面的重建、容积再现法等方式进行呈现和显示。对患者实施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方法,先行CT图像后处理技术扫描,然后采用磁共振成像的仪器选择东软医疗公司的Nsm-P035,扫描的位置确定为在转折的胫腓骨的1/3处到骨水平面,层间距设置为5mm,层厚为3mm,并使用足膝关节线对T1WI、T2WI和质子加权序列的矢状、冠状等部位进行扫描。
3 观察指标: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区域的情况;对比2组患者的旋前外展型(PAB)、旋前外旋型(PER)、旋后内收型(SAB)、旋后外旋型(SER)的诊断正确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4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来表示计数资料,其对2种诊断方法下获得的计数资料运用卡方(x2)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区域的情况对比:在骨折位置的诊断方面,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下明确检查出的患者共有38例(92.69%),而CT联合磁共振中,共有39例(95.12%)被检查出明确的骨折位置,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骨折区域方面,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下共检查出30例(73.17%),CT联合磁共振下共检查出39例(95.1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区域的情况对比(n,%)
5.2 患者的PAB、PER、SAB、SER的诊断正确率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分析:从PAB、PER、SAB、SER的诊断正确率来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PAB、SAB方面的诊断正确率显著低于CT联合磁共振的诊断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ER、PER方面,2组诊断率均为1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分析(n,%)
5.3 并发症发生率:CT联合磁共振检查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44%(1/41)。
讨 论
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指的是CT扫描产生的数字化图像,经过计算机技术的加工,从定性到定量对图像进行分析的系列过程。有研究表明,CT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扫描设备的日新月异,还包括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进步和繁杂。一般来说,医学图像后处理的种类主要包括常规后处理、多维图像重建和图像智能化处理技术[9,10]。但是,由于图像的复杂性,运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而且,部分检查设备,还会对患者产生生物学的伤害[11]。在这种情况下,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就尤为凸显。
磁共振成像是一项新的检查技术,在检查癫痫患者脑的能量状态和脑血流情况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其对变性病诊断价值很大[12]。其主要的检查优点有:(1)离子化的放射,对患者的脑组织并无生物学的伤害;(2)不受骨像的干扰,能够对患者的小病变情况进行清楚的显示;(3)磁共振成像显示疾病的病理过程较为广泛,结构也更加的清楚,比如说脑炎、缺血性病变和低度胶质瘤等病理过程较为复杂的疾病[13-14]。本文就主要通过对采取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老年踝关节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结果与实施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共同诊断的结果之间的比较,探讨了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在老年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根据结果显示,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共同诊断在分析患者骨折的位置上,与单纯CT图像后处理技术影像结果差异不大。而在骨折区域上,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正确率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从PAB、PER、SAB、SER的诊断正确率来看,在PAB、SAB方面的诊断正确率方面,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机率,仅1例(2.44%)出现并发症。罗勇等[15]报道了3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结果,与43例单纯行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比较显示前者在不同分型总诊断准确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示将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时,运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在判断患者骨折区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