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

2020-06-21吴明麻沛福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吴明 麻沛福

摘 要: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农村存在为数不少的语文学困生。我们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建立自信;把握关键;因材施教,培养与发挥他们别样技能;借力使力,提升他们学习动力。长期以来,许多学困生因此摆脱了困境,走上了积极向上的学习之旅。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初中语文学困生普遍存在语文成绩不佳,缺乏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困生的成长,也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在部分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已经成为了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了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有必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因此,分析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其展开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教研的重点。

一、农村中学中出现语文学困生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

在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孤僻、偏激的心理,学习情绪十分低落。还有些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沉迷于游戏不愿意学习,甚至还出现了辍学的情况。此外,一些学困生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是缺乏良好的家教,很多家长并没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不能在学习方面给学生科学的指导;有些家长的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有些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缺乏进取意识,甚至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中小学知识衔接过程中出现断裂

中小学语文在教材、师资、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小学语文在教学工作衔接方面做得不够,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知识断崖,甚至产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有效的语文学习,以致产生了新的语文学困生。

二、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教育对策

(一)建立自信,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

开花有早迟,结果有大小。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坏,都应当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至关重要。因为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如坐针毡,课堂对于不少学困生而言,就是他们的滑铁卢,所以哪里跌倒就让他们哪里爬起来,这是基于心理层面的情感需要。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策略让学困生读书与思考。如教学 《济南的冬天》 一课时,笔者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冬天的?”这是一个比较基础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一些教师常常会不耐烦甚至发火,这对学生的伤害最大。应该怎么办呢?笔者耐心地将这个问题拆成三个小层次:“济南的冬天跟我们这儿的冬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济南的冬天有哪几个特征?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冬天的?”这样可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是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阅读与思考中,能够凭借自己的学力,学有所得,思有所获,而增强学习的自信,提升学习兴趣,从而逐步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所以,应尊重学生的暂时落后。尊重就是帮助,这点滴之助,对于学困生就是精神抚慰。

(二)把握关键,善于利用转化学困生的契机

无论多么繁难的问题,只要找到第一枚多米诺骨牌,一切都会因势利导迎刃而解。课堂是教师的阵地,课后教师同样不能缺席。课后课间,笔者也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与学生一起活动与交谈中,发现了不少学生学习之外的优点,如果抛开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行行都有表现优异的学生。这些爱好和特长,有的已经成为部分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有的却成为部分学生远离学习的原因。每一个学生的优长,笔者都会悄悄记在心里,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将它打造成“第一枚骨牌”。

学习古诗《观沧海》时,笔者故意将曹操的生平介绍得粗疏甚至有点滴失误,这时,一个学生满眼热情地看着笔者,那神情可以说是跃跃欲试。铺垫足够了,我请他站起来,问他有什么想说的,他说老师讲得有些不正确。笔者一听,立即竖起大拇指,对同学们说:“某某真了不起,敢于质疑老师,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然后笔者转向他,问他老师错儿哪了,请他详细谈一谈。笔者早知道他酷爱阅读《三国演义》,甚至正在看《三国志》,偶尔见识过他在同学间大谈三国的风采。只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基础知识也很薄弱。补差先补志,如何让他提起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次课堂之后,我还多次与他深谈三国,着力谈“三曹”的文学。文学历史是不分家的。这位同学现在已经在本省某高校就读中文系。“第一枚骨牌”就像开关一样,打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它就像强大的源动力一样将学生这枚火箭发射成功。

(三)因材施教,培养与发挥学困生别样技能

有句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金子。”很多学困生就是这样的金子。可能他们暂时在文化学习上不如他人,但不代表他们样样不如人。笔者历届学生中,有些学困生是莳弄花草的园丁;有些学困生是“厨艺大师”;有些学困生甚至是汽修小能人……他们不是智商差,他们都是“多元智力理论”中的优胜者,相对于文字学习者,他们更长于动作技能。

学困生产生往往不是他们学不会,而是我们教育者包括家长的教育方法不适应他们。所以,笔者会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很多所谓的学困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如鱼得水,无论是策划、组织,还是协调和解决一些棘手的突发问题,“学困生”都能左右逢源,总体表现比优等生出色。历年来,就有一些学困生因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自信,成为其可持续发展动力,从而逐步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摘掉“学困生”帽子。

(四)借力使力,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这跟“学习无用论”的流行有关。越是落后的乡村,这样的思想反而越是猖獗。加之家长也缺乏相应的意识或者没有力量赋予孩子以持续的学习动力。“见贤思齐”,这是每一个人内心本能的前行的动力。如何将这股力量激发出来?朱永新的“聆听窗外的声音”给予笔者诸多启示。

某年,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学校举办了一场名作家童话创作讲座。作家的出场、作家的真知灼见、作家成就的光环,让许多学生为之眼前一亮,他们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或者至少遇到了有别于明星的偶像。那段时间,许多学生将那位作家的作品全部搜罗来阅读,在全校掀起一股阅读热。“窗外的声音”果然精彩,效果果然好。在我们几位语文教师的一再请求下,学校出面请教育局每年都至少举办一场这样的活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帮助与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种的,关键要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平等;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闪光点成为提升自我的契机;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学困生一定会有花一般的别样人生。

参考文献:

[1] 马汝菊,高云鹏.浅析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5).

[2] 朱建云.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8,(2).

[3]江卉.高效课堂中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途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9,(11).

[4]祁芳玲.做好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措施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