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座位圈的形成与建设
2020-06-19刘欣怡
刘欣怡
摘 要 座位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微环境,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高中生为例,从座位圈的相关概述、基本类型、建设原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为班主任如何进行座位编排、营造积极座位圈提供了几点建议,具体包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定期轮换和全体发展,旨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座位圈 班级管理
班级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在教育历史的长河里,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重金择校”,可见环境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一般来说,影响班级建设的诸多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有教室的净化和美化,人文环境有班级的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而其中介于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之间容易被忽视的微环境——座位圈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力图从客观环境入手,剖析座位圈这一微环境对高中生学习及生活的影响,从而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座位编排模式。
一、座位圈的相关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圈”:朋友圈、亲人圈、职业圈、生活圈等。“圈”亦称为“圈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把它理解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圈子,所属的圈子可能取决于你的性格、职业、地位、财富、三观等多重因素,同时圈子也有可能影响你的生活,改变你的人生。如果说朋友圈是以朋友为构成因素的圈子,那么我们今天谈及的座位圈则是指在班级学习活动中,以每位同学所处的座位为中心发散开来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圈子里面,个人与周围人以及周围人之间都相互影响。可以说,座位圈就像是一张蜘蛛网,诸因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座位圈”虽说是一个新名词,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班级授课制”理论。“班级授课制”理论最早是由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他主张将学生分成六个分明的班级。“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1]。班级授课制理论出现后便产生了集体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座位编排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座位编排必然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阐述的微环境——座位圈。
影响座位圈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在这里把它们分为基础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基础性因素比较偏向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方面,包括身高、视力、性别等。每学期迎来新生时,班主任安排位置的方式多是按照身高编排,目的是让个子矮的学生不会被个子高的学生遮挡。另外,针对个别近视的同学可以有特殊调整。这么做的原因是在班主任还不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时可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由此可见,基础性因素是班主任编排位置的首选因素。发展性因素则比较偏向于学生的后天素养方面,包括成绩、性格、品行等。当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成绩好或坏,性格外向或内向,老实听话或调皮捣蛋都会逐渐显现。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一系列表现重新对学生的位置进行调整。所以,班主任编排位置时不仅要考虑基础性因素,更要考虑到发展性因素,要根据对学生成绩、性格、品行等方面的多方位观察科学合理地安排位置。
以上,我们从座位圈的含义、渊源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座位圈进行了概述,下文将深入阐述高中生目前常见的座位圈类型。
二、座位圈的基本类型
高中生目前常见的座位圈类型看似复杂,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从圈子所属的空间上可以把座位圈划分为中心区和边缘区;从圈内成员的构成上可以把座位圈划分为“良莠不齐”型、“物以类聚”型和“群英荟萃”型;从圈子所属的性质上可以把座位圈划分为普通座位圈和特殊座位圈。
1.从圈子所属的空间上划分
“班级学生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潜在地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产生着不同的影响”[2]。主要表现在学生坐在中心区和边缘区的不同心态上面(见图1)。
(1)中心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室里面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活动区,即教室的中间区域,因此,中心区无疑是教室的黄金位置。正如我们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总是喜欢买居中靠前的座位,这是因为这个区域的座位在视听方面都占据极大的优势。处在中心区的学生未必全是优秀的学生,但就学习而言,中心区域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看清黑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听课,更好地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好地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坐在中心区的学生普遍拥有愉快的学习心情和强烈的自信心理。高中生学习壓力大,时间紧,渴望抓住一切有利于学习的因素,所以,几乎都想挤进中心区。
(2)边缘区
就教室的整个空间来看,有人坐在中心区,必然也有人坐在边缘区。显然,边缘区较中心区来说,弊大于利。边缘区不仅视听效果欠佳,更重要的是得不到老师太多的关注。这些对处于身体发育高峰期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滋生身体疾病(如近视、斜视),形成不良习惯(如坐姿不规范),产生负面情绪(如自卑心理)。当然,高中生意志的坚韧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也不乏即使身处边缘区,学习成绩依旧很好的同学,这便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了。
2.从圈内成员的构成上划分
座位圈内的学生在成绩、性格和品行方面各有不同,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在一定环境下还会相互转化。根据目前教育环境下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几种类型,笔者将座位圈分为“良莠不齐”型、“物以类聚”型和“群英荟萃”型。
(1)“良莠不齐”型
“良莠不齐”型指的是座位圈内的成员在成绩、性格和品行上迥然不同。在这样的座位圈内可能会发生什么呢?对圈内的成员有什么特殊影响呢?
首先从成绩上看,若是学优生人数超过学困生人数,那么这个座位圈很有可能是“激励型”座位圈,反之,则被判定为“撤退型”座位圈。在“激励型”座位圈中,学优生带动学困生,他们会萌生一种使命感和荣耀感,学困生会有一种求学感和谦虚感。这种座位圈下可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优生维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是积极的座位圈。在“撤退型”座位圈中,学困生反作用于学优生,学困生处于优势地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学优生处于劣势地位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注意把座位圈由“撤退型”向“激励型”转变。
3.定期轮换
俗话说得好,没有一成不变的科学与合理,只有适时调整的科学与合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座位也需要随之变动。如果让高中生长期处于一个位置,比如偏后、偏左或偏右,会对学生的視力有所影响。如果让高中生长期处于一个小团体内,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间相互交流有一定影响。学困生长期在一起会变得更懒撒,学优生长期在一起会增加压力,学优生与学困生长期在一起,可能会相互影响。因此,班主任须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适当地对座位进行轮换或调换,以达到更优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每周一轮换,每月一调换”的方式。轮换可以采取左右轮换、前后轮换同时进行的方式。调换则可以在每次月考后结合学生的成绩及表现进行调换位置。不管是轮换或者调换,都要做到兼顾效率和公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全体发展
学校所培养的不是社会机器,而应该是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班级是一个整体,在保证座位圈内部成员的健康成长时,更要注意圈与圈之间的和谐发展,以促进优秀班级氛围的形成。高中时期的学生学习意识逐步增强,同时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们多数不再像中小学生那么依赖老师和课本,自主意识已经提升。因此,可以采取优生带差生、中等生相互促进的方式,确保班级得到普遍发展。在这里,可以参照马卡连柯“平行管理原则”,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总而言之,促进班级成员的全体发展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
座位圈作为一个微环境,与高中生有密切联系,并成为影响高中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积极的座位圈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学习和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学生可以从这些优秀的同伴中吸取和传递正面能量,帮助彼此完善自己。当然,座位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有益的,也有其固有的缺陷。我们把座位圈的消极意义分为团体内部干扰和团体外部干扰两种情况。座位圈就是一个小团体,因个体间的差异性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力量。然而座位圈之间又存在相对独立的现象,一旦座位圈之间的独立性超过了班级的融合性,就会出现小团体意识。久而久之,不仅班级凝聚力下降,或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因此,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座位圈。
座位圈这一新概念的提出,让座位编排这一班级管理工作从形式走向内涵,以实现改善学生学习微环境和促进学生身心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高中课程综合改革即将推行,对今后高中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可能会出现走班的现象,同时座位的编排也会产生一些变化,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因此,座位圈作为影响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关键微环境是值得挖掘的教育资源,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彭蓉蓉.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的首创性教育思想[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2] 张作岭.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浪.青少年心理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 宋美娟.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谈班主任独特的人格魅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5]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