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
2020-06-19吴军
吴军
摘 要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拓展各类培养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0-0018-0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情况[1],《意见》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基本目标和实施路径。回顾前人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以时间为脉络,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劳动教育的方针、思想、价值取向、政策及实践等方面的演进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及展望;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马卡连科、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思想家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论述出发,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并对我国当下的劳动教育提出启示;第三,针对高等院校劳动教育,探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存在问题和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较丰富,视角多样化,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视角比较独特,学者分别从职业启蒙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等方面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展开论述。但在分析中也发现,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总量偏少;第二,关于高职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论述不足,多数研究仅仅偏重于劳动技能提升;第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研究高职劳动教育相关的论述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拟结合《意见》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前时代特征,阐述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
一、现实需要:新时期呼唤与时俱进的高职劳动教育
(一)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间存在矛盾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培养目标不同,区别于普通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职业院校注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尽管高职教育不断提出并践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理念,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为全面了解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职学生、教师及相关企业做了调研。在对自己劳动技术能力的认识方面,5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希望学校能够帮助提高;33.5%的学生未对自己的劳动技能做深入认识,认为学校怎样安排自己就怎样做;14%的学生满意自己的劳动技能,认为能胜任企业的要求。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分析方面;87.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68.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不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差两个方面。在对毕业生就业表现的分析方面,9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缺少吃苦精神,工作态度散漫;6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好高骛远,不愿意深入企业一线工作;7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劳动技术能力较差,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在劳动观念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等劳动;在劳动品质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存在好高骛远的劳动心态;在劳动技能上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劳动技术不过硬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目前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与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缺失之间存在矛盾。当前,高职学生多是“00后”,他们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容易产生劳动惰性,职业认同感不高,这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更高的劳动素质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合称为21世纪世界三大尖端技术。尽管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时代刚刚起步,但趋势已不可逆转。在不同时代,人类会显现出不同的劳动特征。针对工业文明时期人的劳动属性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4]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前进变化,人与人的關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由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时代存在使人“异化”的可能性。从居家生活到教育教学,再到工业生产,人工智能都在逐渐替代人的手工劳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教学机器人涉足高校课堂,工业机器人遍布各大企业,在解放人类双手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丝忧虑。早在2015年,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公众对未来机器人取代人力劳动的惊恐远远超过了他们面对死亡的恐惧。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张力已经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智能机器通过数据和算法处理,某种程度上取代人类繁琐的工作。人类甚至不需要劳动和思考,逐渐丧失了劳动的机会,身体机能发生萎缩,由此会带来“人被科技奴役”的可能。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成为常态,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变得个性化,这有利于获得更集中的知识,但某种意义上使人失去了获得全面信息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侵蚀人的判断力,影响和控制人的价值及行为偏向,最终导致“人的异化”。人工智能时代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使得专门培养劳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面临艰巨的挑战。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人才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工作范围扩大化、工作组织扁平化、工作内容创新化以及工作方式协作化[5]。面对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新的劳动素质,呼唤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劳动教育新的超越。
(三)“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
在网络时代,社会上的各种青年亚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飞速向高职院校传播。近年来,“佛系”文化在社会上流行,并以极快的速度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传播。处处随意、凡事无所谓的“佛系学生”数量在高职院校中较快增加,他们消极、沉沦、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已经对自身成长造成了危害。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曾这样描述日本“佛系”青年:“当今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呈现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状态……”[6],“佛系”是未曾入世就逃避现实、忽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佛系”文化反映了高职学生“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洒脱随意”的学习状态以及“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7]。他们对生活缺少计划与目标,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少管理自己的能力。这种被动的生活状态长期存在会形成“顺其自然”、缺少担当的惰性,青年学生身上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逐渐被销蚀。课堂上迟到早退、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本质上是青年学生对学习及劳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无法从中寻找到自我价值。“佛系”文化本质上是精神上的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这种亚文化主要来源于后现代思潮使高职学生价值观迷失,同时也与社会上弥漫的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有着极大关系。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描述的那样,“不去谋生,至少不以有规律、正规的方式去谋生”,认为“劳动是一种注定的不幸”[8]。“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实质上是高职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他们在多元化时代中迷失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因此,如何消解高职学生的不良亚文化成为劳动教育的重点。
二、逻辑机理:劳动价值观培养与关键劳动技能学习相统一
透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历史轨迹发现,以往对劳动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错误理解,“劳动在一定时期内曾被‘妖魔化为惩罚的手段,扭曲为改造学生思想的工具,窄化为培养学生技能的训练,遮蔽了劳动的本真教育意蕴”[10]。当下,党中央重新树立劳动教育价值观,引导学校及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劳动概念出发,对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逻辑机理做出深层次审视。
(一)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往,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们认为劳动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忽略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其实,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劳动不仅是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概念,更是“哲学概念”。首先,劳动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为了维持生命,人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换言之,人与自然发生交换关系中,劳动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其次,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产生于劳动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在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的生产劳动,即人通过生产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人的劳动不但离不开社会,反而增强了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正是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形成人的本质。最后,人在改造自然、形成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也在完善和发展自身。人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展示并创造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创造人自身,提升自己的审美、道德判断等能力。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12]。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考察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不合理造成的。当然,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并非今天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观,而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统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认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都会破坏人发展的全面性,最终使人成为片面的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达成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马克思指出,根本路径在于“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即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14]“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集中表现,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意味着劳动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整性、丰富性和可变动性,这无疑能够进一步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15]
(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
在实现全面发展人的过程中,劳动是重要途径。马克思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此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对抗的“一种必要的抗毒素”,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6]。他们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17]。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养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结合,以及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18]。劳动教育应该重点强调以下几点:劳动价值观,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社会制度正义,反对和逐步消除劳动异化,鼓励受教育者追求“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社会制度正义;现代教育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发展的人[19]。劳动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外延和内涵,但最本质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20]。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起着直接导向作用,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三)关键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价值观,而劳动技能特别是关键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即在高职院校中,以劳动价值观培养为本,以劳动技能学习为用。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劳动技能的进步,在相同的劳动条件和强度下,劳动效率的提高或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劳动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即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其实,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史就是劳动的发展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从实际生产来看,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分工的高素质劳动者。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化大生产的显著特征是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当下,职业教育进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时代,工匠精神是对社会分工时代劳动者技能的进一步要求。目前,我国工业制造业进入4.0时代,这对劳动者的价值观和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现代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际,对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高职院校也应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企业实习等多方面调整更新,培养学生的关键劳动技能。
三、实践路向: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是全面、系统的工程,既包括明确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总体目标,又包括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也包括劳动教育实施平台建设。
(一)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1]。树德,即通过劳动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劳动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常常面临对所从事的职业不认可、认为从事劳动技能工作比不上办公室“白领”的困惑,劳动教育恰好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他们改变关于劳动性质的错误认识。增智,即通过劳动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类的一切智慧均蕴含在劳动中,劳动能够将青年学生身上的潜能充分激发,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强体,即通过劳动教育让高职学生成为体格健壮、意志坚定的时代青年。育美,即通过劳动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劳动教育能够让他们重新认识“劳动最美丽”的审美取向。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融为一体,劳动教育只有和其他各类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自身的教化之道。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实现真善美的本真意蕴,就需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二)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建设劳动教育人才队伍。《意见》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2]。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院校要紧抓实践育人的准则,遵循应用导向,凸显实践性,把握劳动育人原则。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最紧要问题是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师资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劳动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劳动品质,两者不可偏废。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实际情况看,可以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寻求各行各业中的劳动教育典型,打造一流的劳动教育师资。
其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还应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结合,形成互动机制。当前,劳动教育主要还由学校承担,这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并不是劳动教育的唯一载体,应该努力打破这种封闭状态,积极整合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在其中发挥支持作用[23]。高职院校应该在家校互动中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使之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寻求支持,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最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还要注重文化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空间,打造有劳动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景观,注重劳动教育设施建设,通过文化润心,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对劳动的认同。
(三)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
首先,构建以劳动教育通识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体的理论课堂。《意见》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通识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课,如《劳动通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以专题教育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系统、完整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24]。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思政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讲解,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阐释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通识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体课程,也是理论性课程,二者之间有分界,但更是融入一体。
其次,构建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如果说劳动通识课程和思政课主要是理论性的劳动教育课程,那么实训课程则是实践性的劳动技能课。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学校应该牢牢抓住实训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将实训课程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設置相应的劳动项目,再将专门的劳动项目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劳动任务。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深入了解劳动知识,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水平,全面提高综合劳动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很多专业课都包含丰富的、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其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劳动教育最好的载体。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通过发掘专业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劳动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25]。
最后,构建劳动教育网络传播空间。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的范围及速度是惊人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作用,构建劳动教育网络传播空间。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栏目,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可以做专题论述,并结合具体案例,传播、弘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劳动教育电子资源库,为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做支撑,
劳动教育“多课堂互动”并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三种课堂形式,还应该有多种课堂存在。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将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育人相结合,实现“多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并提升劳动技能水平。
(四)拓展勞动教育培养平台,丰富路径选择
首先,充分利用好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往往根据兴趣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报告论坛、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素。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就能够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价值。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要结合实际,从各种活动论坛的筹备、组织、开展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既受到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又能提高劳动技能水平。
其次,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而进行的理念更新与模式变革,其面向未来工作世界、劳动世界培养人才的共同取向,使二者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从同构共生的系统思维看,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互利性、教育内容上的关联性、方式方法上的共通性和师资队伍上的互借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同构共生提供了内在可能性与必要性。”[26]高职院校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劳动教育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结合各专业特点,强化本专业的劳动伦理品德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及劳动发展趋势与就业趋势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创业机会、预测创业风险、强化创业管理[27]。
最后,拓展勤工助学及社区公益平台。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帮助下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些经济报酬的行为。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多是偏体力劳动和基层工作岗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利于他们在劳动体验中塑造坚定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与社区多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学校可以带领学生拜访社区优秀劳动者,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作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社区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他人之困,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该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实践的各个环节,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及劳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1][2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3-27(2).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0-03-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3][24]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03-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4][13][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3.212.318
[5]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6]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M].姜建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6.
[7]汤媛,傅琼.高校“佛系青年”群体:表征、缘由及引导[J].北京青年研究,2019(3):37-42.
[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8.
[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8-23(1).
[10]徐海娇,柳海民.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7(6):13-1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8(5):9-26.
[14][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3.335.
[15]吴向东.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29-37.
[18][19][20]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23]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25]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85-89.
[26][27]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03-109.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ck of labor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high-quality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Buddhist culture is spreading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so calls for new labor quality. The Marxist view of labor holds that: lab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labor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kill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ractical way u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onstruct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tha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following ways: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multi-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labor education; expanding various training platforms; enriching the choice of paths for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ist view of lab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realistic need; logical mechanism; practical orientation
Author Wu J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Yueyang 4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