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逻辑、内涵及其培育策略

2020-06-19张晓寒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信息素养职业教育

张晓寒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革,全球范围内教学和学习的信息技术发展得到了普遍重视。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具有四方面特征:学习者参与的开放性、在线资源的生成性、学习行为的独立性、数据资源的可用性等,这些特征既适用于普通教育,亦适用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更需要技术的渗透,职业院校学生需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信息素养。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术是基础、标准是导向、课程是依托、教师是支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0-0031-06

信息时代,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原有“稳定”和“安全”的生活。信息技术加快了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新职业的持续出现要求现有工作情境必须步入现代化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新工作环境下,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关注自我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这无疑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的不仅仅是工作和职业世界,教育以及学习亦必须跟上数字创新的步伐。为了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社会迫切需要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这种需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未来职业教育和培训理念、内容、方式等必须改变,以跟上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特征

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掌握知识转向创新能力,从关注知识维度转向关注能力与思维、过程与方法、核心素养等维度。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的演进路径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变革[1]。

(一)学习者的参与性——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和MOOCs等的全新开放参与在线教育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开放性。随着全球范围内学校教育条件的变化,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挑战,一系列新媒体概念在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包括关于个体技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BYOD)、关于制度开放(OER,MOOCs)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用户生成内容)等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将开放教育资源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核心要素,并将开放教育资源(OERs)定义为:“属于公共领域或具有开放许可证的任何类型的教育材料。这些开放材料的性质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合法地、自由地复制、使用、编辑和重新分享它们。包含从教科书到课程、教学大纲、课堂讲稿、作业、测试、项目、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一系列内容。”[2]这个宽泛的定义包括许多不同的人工制品,如软件工具、开放的电子教材和教案、用于帮助教育者提高其在线学习能力的资源、学习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等。开放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内容性资源,还包含技术性资源,如用于开发、传播和使用开放式内容的软件工具等。开放教育资源主张人人都可以免费、开放地获取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兴起为课程开发和应用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经验。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两个方面:其一,如何挑选、使用数量繁多的在线资源;其二,如何让教育者和学习者重复利用这些在线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目前有囊括了所有学科的数以百万计的在线资源被用于教育事业上,但用户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却是有限而被动的,依然存在很多障碍。

开放性使得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成为可能,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条件,这种行为在信息时代新的学习范式下会更加独立且频繁地产生。在新的背景下,教育材料和教育机构面向任何对其感兴趣的人开放,使用者不需要获得任何使用或访问权限,这类似一个不需要注册、实名的免费图书馆,而我们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用户对在线内容或主题的兴趣。这一点与传统的教育实践是相背离的,其制度归属及局限性值得讨论。

(二)在线资源的生成性——互联网使用者生成、创造教育内容和学习材料

在线资源创造者的身份是信息时代创建在线学习内容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新闻、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内容生产往往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员或专家手中。在信息时代,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在线内容,教育材料、教学资源、学习内容等可由任何感兴趣的人生产创造。任何有兴趣分享自己知识和经验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任何感兴趣或有需要的人亦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编辑这些资源。开放课堂、虚拟学校、移动学习等在线学习方式使教育活动可以按照学习者的意愿进行;学习行为不再受时空及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自行决定在何处、何时以及何种资源最适合自己而选择学习,却不需要遵循教育机构规定的方式来进行,如不需要参加资格考试、不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等。即使不使用由教师提供的材料(例如教科书)或专家(例如特定教科书的作者)制作的材料,学习也是可能的。在线内容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线内容的质量如何保证。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不能确保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将会造成个人时间、金钱等的浪费。

(三)学习行为的独立性——网络情境下学习者学习行为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立性

与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学习相比,互联网情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了新的独立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课堂、虚拟学校和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变得无形,学生无需亲临校园,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情形不再随处可见。学习者离开了纯粹由教师主导的活动,进入一个有着共同需求、由学习者驱动的虚拟学习社区,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在新的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需要自主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以及选择何种教育资源来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可以以非传统的社会形式进行,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行为脱离了传统教育机制提供的固定学习模式,但这种极度自由的学习形式亦脱离了教育者的管控,使得在线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若学习者个人缺乏相关实践及必要的课程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同时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坚持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在线课程完成率低是当前比较为人诟病的一个现象。有数据显示,在MOOC各类课程中注册的学习者能够完成所选课程的比例一般都不超过10%,部分结果甚至比这个比例低得多[3]。因此,在线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学习者自身条件的非统一性以及個性化的需求,给在线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带来了更多挑战。且相对于传统学校体制下的学习行为,新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特征,因此在线学习是否适合每一个学习者还有待论证。

(四)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分析:在线、大规模、临床性

学习者在互联网或相关技术设备上的学习留下了大量数据记录。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数字媒介的方式进行的,这些教育活动的数据痕迹将被互联网永久采集并记录保存,这些被记录保存的数据即我们所熟知的“大数据”。相对于纸质学习材料而言,互联网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的任何一次互动都会被记录下来,而事实上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专门收集和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使用使教育活动处于持续监控中,因此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在得知学习者的行为被记录时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以及对信息误用而产生的担忧等。但应当看到,所得的数据可以被用于即时和长期的学习和教学反馈,制定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案,比如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和培训等[4]。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中“技术”与“人”的关系

相较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需要技术的渗透。职业教育和信息技术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职业教育中的“技术要素”决定了其是应对数字化发展最理想的教育类型。“技术”与“人”存在着正相关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针对企业员工能力要求与技术使用之间的关系做了一项调查。调查首先界定了企业的类型,将接受调查的企业为两大类:教育型企业和非教育型企业。教育型企业指参与双元制学徒培训且在2017年实施了至少一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企业;非教育型企业被界定为没有参与双元制学徒培训及(或者)没有提供任何一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或培训的企业。该调查显示,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资格以及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程度与该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数字技术、数字设备及其使用等)成正相关。即使是参与培训较少的企业或非教育型企业,如若其员工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该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也会高于一般的较少参与培训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企业员工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该公司的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也将促进员工专业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5]。见图1。

工業时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由于新产品的工业化需要,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创新周期(由几年缩短到几个月甚至是几周时间)。信息技术因此也被认为是缩短人们适应全球化经济竞争时间的主要手段,而其途径就是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具有丰富功能数字媒体和技术是职业教育领域中新的“智能工具”,数字媒体的存在可以支持教学和学习过程以及工作和培训的流程,这在经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保持其竞争力、做到可持续发展,抑或是企业中专业技能工作的完成,学员或员工的媒体能力都起着关键作用。这种媒体能力包括处理数字化媒体的专业知识、反思能力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分析方法等,但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取代人的作用。技术升级后,人将从事更加灵巧和复杂的任务,如管理、决策、设计等领域。在前期的工业化时代,人是机械的;而在智能化时代,人应当变得更加能动、自由。企业不能一味地关注硬件技术的引入和提高,而应同时关注软性操作技术中“人”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新内涵

教育(培训)和高技能资格是改变工作世界最重要的工具,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使青少年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最佳途径。信息化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影响着教育和培训职业的结构、持续培训的相关性、教学和培训人员的基本核心能力等。个体在社会中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数字媒体、信息技术和设备等,因此,学生必须能在高科技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做到茁壮成长。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需要具备新的关键能力,即专业的信息素养(ICT Competence)。

信息素养是未来社会个体充分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技术环境中生存的关键性基础。UNESCO在2003年和2005年召开的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世界性大会中发布的两个宣言——《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彰显了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性,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未来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作为终身学习的核心要素,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必要基础,信息素养是个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地区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元素,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动力引擎[6]。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必要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期评价学生的新关键能力。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信息素养内涵与普通教育系统下的信息素养内涵存在着共同之处,如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技术的反思能力和辨识能力等。因此,适用于普通教育系统下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架构对于职业教育体系中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特性,衍生了信息素养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带来了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和终身性等特点。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以及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等决定了职业教育视域下信息素养应当有更加独特的内在诉求[7]。

信息素养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其既包括能从传统的工具和媒介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包含能够利用各种新生的网络媒体和技术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既包括使用信息和技术手段的伦理道德,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交流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是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加工处理、生成创造、参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手段,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8]。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学习要体现鲜明的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展开教学,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重。而在学校系统下无法完全实现完整工作场景的展现,因此,职业教育教学往往通过采用仿真或模拟所对应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内容的方式来教授学生相关职业技能。在此意义上,职业教育视域下的信息素养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流程、处理系统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见表1。

四、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策略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质,又是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已然成为数字时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需求。今天,基础性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知识已经不再成为必要,因为被称为“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的新生代伴随着媒体而出生、成长,有着充足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和技能,有着广泛的使用智能手机、智能设备的高“操作能力”。但是,这些通过游戏、社交等获得的“点对点”的未经过系统培训的“操作能力”并不能满足或者不足够满足于专业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且比知识更为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数据的安全处理、技术责任以及技术安全意识等。“职业经验、工作过程理解、沟通能力、安全与责任以及团队协作”在信息化时代变得更为重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在职业学校教育还是在职业培训企业,都需开展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培训。

当前职校生的信息素养在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大多数学生们都把“学好计算机”当成进入职校的重要学习任务,把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作为未来就业的基础条件,但职校学生总体上还是欠缺良好的信息意识。在信息能力方面,职校学生在信息鉴别、有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低水平状态,且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逻辑性、信息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习亦不再限定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这恰恰是职业院校学生所缺乏的。当前,在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前提下,职业院校的做法通常是:在理论课的教授上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内化”的混合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随后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在实践操作上,采用“虚拟仿真实习+现场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往往因为学生较差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差強人意。且从目前对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来看,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对职业教育意蕴下的信息素养并未有深入关注。但是,基于“数字原生代”的成长环境,仅依靠通识素养教育已无法满足当前职业学校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探索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混合式信息素养培养新模式。

(一)技术是基础

没有硬件和技术的支持,任何关于信息素养的理论探索都将是纸上谈兵。学校的信息技术状况和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有研究表明,学校的数字资源和信息化保障制度等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学校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数量、质量、使用机会等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使用需求,学生能够接触较多的数字资源,就能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信息,从而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9]。因此,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当重视信息化校园建设,增加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应当出台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高效率使用的保障措施。目前,虽然很多职业学校并不缺乏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但在设备和资源利用率上却差强人意,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使用需求,但各种申请使用手续繁琐,严重打击了学生使用相关设备和资源的积极性,导致有些重金购买的设备成了摆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标准是导向

根据新时代数字化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台职业教育视域下的学生信息素养新标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应偏向于实践工作一线。同时,作为“数字原生代”,当前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点对点”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使用知识和技能。因此,应根据职业教育注重技能与实践的特点,基于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职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职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层次性、实用性、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标准,并根据新标准开发有效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从而为职业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课程是依托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多以“信息检索”和“计算机知识”等通识类课程为主,信息素养课程缺乏多元化、层次性和针对性。信息素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需与一定的场景和情景关联,信息素养教育须融入专业教学中。因此,应根据新标准,在深入开展企业用人要求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各专业的特点,平衡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为不同专业量身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定各专业的培训框架和计划,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四)教师是支持

“教育”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前,对于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主要在于教师在其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与自身发展的能力,即所谓的信息素养应用能力。而在教育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应当引起重视,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教师应当具备“双向能力”——信息素养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能力,而当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并未让人满意。教师具备丰富的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可以助力其在课堂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提升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水平,进而促进其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10]。因此,职业学校作为教师开展和研究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平台,应提供相应的技术与政策支持,助力教师开展可持续性的信息化教学。

参 考 文 献

[1]高峻,吴国清.信息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5-56.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信息素养职业教育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